3倍“增援隊”4只“毛毛蟲”這道地鐵限流應用題大家一起來解解看

今晨,上海25座地鐵車站實施限流,比上週再增8座。截至9時,上海地鐵全路網客流134.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183萬人次,降幅58%;比上週一增加19.7萬人次,增幅17%。地鐵客流又多了,早晚高峰全運力投放的各條線路迎來新挑戰。由於部分單位實行錯峰上班,一些乘客提前出門,早高峰的跨度被拉長,相對減輕了車站單位時間的客流壓力。

  站外、站廳和站臺,客流不斷變化,車站必須控制動態平衡——非常時期,車廂滿載率不得超過60%;站廳在室內,同樣要嚴控客流密度;於是,大客流車站的入口外,等候時間可能略長。“要保證排隊秩序,又不讓乘客等太久”,難題怎麼破?記者上午走訪早高峰進站人數長期位居全市前列的9號線九亭站,討教“解題技巧”。

3倍“增援隊”4只“毛毛蟲”這道地鐵限流應用題大家一起來解解看

圖說:今早地鐵客流明顯增多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年屆不惑的周啟迪,是9號線中春路站區的站長,負責佘山、泗涇、九亭、中春路、七寶共5個車站。入職上海地鐵18年,他最近每天都忙得“像打仗一樣”,特別是週一,還碰到下雨天。

  十塊“提示牌”

  今天7時,綿綿細雨中,九亭站所有職工和增援力量已全部到位;7時15分開始限流,兩個時間點都比上週一提早了15分鐘。限流措施離不開兩招:在無法減少總量的前提下,想讓“水流得慢一點”,要麼“把水管加長”,要麼“暫時關水龍頭”。

  “加長水管”,意味著引導乘客繞行。有條件的車站,首選蛇形欄杆,利用有限空間,讓大家在站外先兜幾圈。既方便維持排隊秩序,又能明顯減緩進站速度。

  9號線佘山站外的蛇形欄杆,規模就比較大,彎彎繞繞近200米,再進1號口;泗涇站兩個入口外,情況也類似。若有鏡頭從空中俯拍,應能感受到特別的秩序之美。

  九亭站四個入口外,空間不夠寬敞,沒條件設蛇形欄杆,要另想辦法——1至3號口都在滬松公路南側,彼此相距幾十米,相互“支援”很方便,壓力較小。三個入口加起來,也沒馬路對面的4號口客流多。

  周啟迪最關心4號口。那是滬松公路北側唯一入口,旁邊的公交樞紐彙集了松江84路、松江42路、松江89路等線路。而進站前的排隊空間,是一段不足百米、相對狹窄的通道。2018年10月,9號線佘山往楊高中路方向的早高峰列車運營間隔縮短到1分55秒,此後除非突發故障,九亭站都無需限流。疫情突如其來,必須嚴控滿載率,帶來新挑戰。

3倍“增援隊”4只“毛毛蟲”這道地鐵限流應用題大家一起來解解看

圖說:中春路站區車站站長周啟迪

  7時45分,雨一直沒停,4號口外等候的乘客排了20多米,從隊尾走到安檢口,不到5分鐘,雖然天氣比上週惡劣,但排隊時間縮短了。

  車站早高峰投入8名職工,增援隊則超過20人,來自申通地鐵、九里亭街道、市容和軌交公安等部門。由此組成的“4號口應急群”,隨時用微信在線溝通。見客流漲勢明顯,排隊通道旁幾天前加裝了10塊提示牌。最遠的一塊寫著“高峰時段排隊等候約10分鐘”;另兩塊各標明“5分鐘、2分鐘”;還搭配了“戴口罩、測體溫、錯峰出行、掃碼進站”等提醒內容。

  “九里亭街道常住人口超過12萬,約8萬是外地戶籍,近幾周陸續回滬。”周啟迪介紹,車站每週會與街道溝通,瞭解返滬人數,預判客流增幅;街道等部門也全力配合,組織人員支援限流。

  “毛毛蟲”變形

  限流第二招,“暫時關水龍頭”,通過開合隔斷設施,請乘客間歇通過。

  九亭站四個出入口,各有一段可伸縮的金屬隔離欄杆,俗稱“毛毛蟲”,像水龍頭開關,控制水流快慢乃至暫停。

  和上週一樣,四隻銀色“毛毛蟲”今天一大早已各就各位。早高峰開始,第一次“變形”啟動——攔住入口大部分區域,只留下可供一人通行的寬度。這是大客流車站的常規操作,引導乘客逐個進站。

  第二次“變形”更慎重——“毛毛蟲”全身舒展,把門封住。上週一7時30分到8時30分,3、4號口各關了五六次,單次時長不超過30秒。一旦太久,會導致站外乘客積壓,秩序易亂,安全隱患也大。“若站廳達到一定擁擠程度,就暫時關閉入口,分批放行,每批約10人,等最後一人走完全部42級臺階,馬上再放一批。”各出入口的臺階數,周啟迪用雙腳丈量過無數次。

  今天,3、4號口的“毛毛蟲”調整了分工。由於客流明顯增加,4號口取消二次“變形”,早高峰全程保留單人通道。“我們改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策略,4號口雖然壓力最大,但考慮到站內外客流平衡,頻繁攔停未必是最佳方案,不如向其他3個入口借力。”周啟迪解釋,如果客流量大,可以增加3號口的封閉次數,今天比較平穩,沒啟動關閉預案。“3、4號口只隔一條馬路,進站乘客匯聚到同一個安檢口排隊。加強3號口限流,能分擔4號口的進站壓力;原本從3號口進站的乘客,可以就近分流到壓力相對較小的1、2號口。”

3倍“增援隊”4只“毛毛蟲”這道地鐵限流應用題大家一起來解解看

圖說:今天早上,軌交九亭站迎來大客流,車站工作人員適時採取限流措施

  一旦客流在短時間激增,九亭站還留了後手。“比如,加開一條無包乘客快速測溫通道,兩分鐘能多通過約80人。由於佘山站每隔1-2班車,會始發一輛空車,車廂內餘量較大,相應能多進一些乘客。”周啟迪補充說,必要時,還可採取加開備車、跳停車站、調整停站時長等行車措施配合限流。“總之,車廂滿載率的紅線不能碰;4號口外的極限排隊時間,晴天控制在10分鐘內,雨天不超過20分鐘。”

  【延伸閱讀】

  為了保證60%的車廂滿載率,限流效果量化評估很重要——水龍頭開多大,才不會擠爆水管?通過限流,減緩進站速度,以時間換空間的道理很簡單,但60%的車廂滿載率並非抽象概念,而是明確數值。限流效果如何量化評估?不妨從一道“應用題”講起。

  站長先解應用題

  有個水池,容量1860升,已裝水558升(30%)。大水管每分鐘注水100升,小水管的流速是大水管的一半,請問:4大1小同時工作兩分鐘,池裡有多少水?

  解:100×4.5×2+558=1458升,相當於總量的80%。

  水池縮小到1116升(60%),仍裝水558升。5根水管若流速不變,兩分鐘後必然水漫金山,所以要“限流”。假設警戒水位是930升(原來的50%),請問:大水管每分鐘最多注水多少升?

  解:(930-558)÷4.5÷2=41.3升。

  把“一個水池”換成“一列地鐵”,就是站長周啟迪最熟悉的題。9號線均為6節編組,單節載客量310人,滿載1860人。大水管代表安檢口,每個口每分鐘通過百人,九亭站和泗涇站各有兩個安檢口,共“4根”;小水管代表泗涇站加開的一處臨時進站通道;“兩分鐘”指的是早高峰列車運營間隔;而“已裝30%”,代表列車停靠泗涇站前的大致滿載率。

  於是,第一題就變成:先後經過泗涇和九亭兩站,列車滿載率達80%,“這是保守估計,高峰時經常超過90%”。

  而防疫期間,滿載率不能高於60%,便有了第二題。列車載客上限降至1116人,考慮到九亭站要為後幾站預留空間,理想比例是50%,即930人。如此倒推,每個安檢口每分鐘能通過的乘客,要從100人減到41人以下。

  周啟迪必須先解出這道題,採取限流措施時,才有底氣。

  排隊測溫即限流

  進站客流怎麼算,周啟迪心中有本明賬。

  以前看“閘機”。九亭站每個閘機每分鐘可過18-20名乘客,一個安檢口對應5個閘機,一分鐘共通過90-100人。當車控室發現站臺比較擁擠時,關閉部分閘機,即可限流。

  根據第二題的答案,現在只要關掉3個閘機,就能把每分鐘進站人數從100降到40。可問題是,安檢口附近客流會因此迅速堆積。同樣是室內空間,堵不得。

  事實上,泗涇站和九亭站的進站閘機最近都沒關,因為客流統計點前移到了“安檢口”。乘客自覺排成一列,且相隔一定距離,挨個測量體溫,過檢時間變慢了——大客流車站使用熱成像測溫設備,每個安檢口每分鐘過35-40人。不用關閘機,有序排隊和逐一測溫,本身就能限流。

  在九亭站,早高峰時段每兩分鐘內,近160人從兩個安檢口進閘機;分散到6節車廂的30扇車門前,平均每扇門前站5個人;全部上車後,列車滿載率增加約8.6%。泗涇站多開一個臨時進站通道,每兩分鐘近200人上車,滿載率增加約10.8%。兩個站合計增幅不到20%,結合佘山站出站時平均30%的載客量,不會超標。“過了九亭,後三站客流不大,共增加5%左右;再往後,乘客出多進少,車廂越來越空。”周啟迪說。

  實際遠比做題難

  應用題的答案裡,藏著“每分鐘過41人”的警戒線;經測算,測溫安檢口的實際通過量是“每分鐘35-40人”。可見,目前的“排隊新常態”已有效控制了“出水速度”。

  然而,實際遠比“紙上談兵”複雜——周啟迪要操心的,不只是“出水口”(過安檢、進閘機),還要兼顧“進水口”(從站外到安檢口)。否則,站廳和站臺客流稀疏,出入口旁排起長龍,也可能“擠爆水管”。

  “進水口”的不可控因素更多,是限流時需考慮的重中之重。

  客流總量在變——2月10日上海復工以來,九亭站工作日早高峰客流從2000人次逐漸增加到今天的13000人次。“往年同期的峰值是20000人次,考慮到學生、老人和遊客暫時不會迴歸,部分市民改為自駕、拼車或打車通勤,估計漲到峰值的七八成,就不會再上升。”周啟迪坦言,每週一究竟會增加多少乘客,預測不準。

  上班族出門時間在變——上週一九亭站進站最高峰是8時左右,4號口外一度排起長隊,乘客要等約10分鐘;後幾天的高峰提前了20分鐘,今天又提早到7時30分。“一些乘客或錯峰上班,或提早出門,客觀上拉長了高峰時段,有利於限流。”

  特殊時期,限流重點在站外,原則是不變的——確保站廳站臺客流密度和車廂滿載率,高峰時請乘客在出口外耐心稍候。與封閉的室內空間相比,戶外排隊,風險更小。

  新民晚報記者 曹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