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的價值到底在哪?

軍器戰位


大和號,是有史以來所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艦長263米,寬38.9米,航速27節,滿載排水量7.2萬餘噸,裝備有3座3聯裝460毫米主炮、9座4聯裝150毫米副炮、12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45座3聯裝25毫米高炮、21座25毫米單管高炮等。

由於華盛頓條約硬性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戰前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海軍的造艦計劃,就是對標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

日本海軍由於在戰列艦數量以及噸位上遠遜於美海軍,於是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來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

聯合艦隊設想戰時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攔截由本土前來增援的美海軍艦艇編隊,憑藉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460毫米艦炮,在兩國海軍戰列艦世紀大戰中擊敗美海軍。

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自始至終,這兩艘巨型戰列艦並未發揮出船堅炮利的特點,日本海軍巨大的資源投入,並未獲得巨大的收益,武藏號和大和號戰列艦先後皆被美海軍艦載機用航彈和魚雷擊沉在茫茫海底。

其實,日本海軍對於大和號級戰列艦的運用,自身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日本海軍較早地運用了航母+艦載機執行海戰,且取得了偷襲珍珠港的成功,重創了美海軍太平洋艦隊,意味著航母+艦載機取代了戰列艦+巨炮的作戰模式,日本人認識到了航空作戰的重要性。

另外一方面,以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為代表的海軍高層,卻依然疵迷於戰列艦決戰,山本大將本人卻又是海軍航空作戰的開拓者、倡導者和實踐者。

同時山本大將卻又生怕和美海軍戰列艦決戰,從而失去兩艘滿載排水量7萬餘噸的大和級戰列艦,因此,在戰列艦的運用上畏手畏腳,始終不敢將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衝在最前面,與美海軍艦隊展開大決戰,更多的時候是停泊在軍港內。

直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航母和其他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主力戰艦在太平洋上消耗殆盡時,再讓大和級戰列艦在缺乏航母艦載機掩護下,實施單程燃料的自殺性攻擊,在未取得重大海戰戰績的背景下,被美海軍艦載機所擊沉。

整個二戰時期,大和級戰列艦的存在,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來說,更多的則是精神上的象徵,價值就體現在我擁有全球兩艘最大的戰列艦,僅460毫米艦炮一發炮彈就有1.5噸重,美海軍所有重型巡洋艦、戰列艦等主力戰艦,懾於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作戰能力,也極力避免和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的決戰,基本上靠航母+艦載機,打贏了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太平洋上的海戰。


國平軍史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來說,就是日本海軍的門面。它代表了日本造艦業的最高水準,被稱為“不沉的大和”。它的基本參數如下:

竣工時間為1941年12月8日。全長263.0米,寬38.9米,平均吃水10.58米,標準排水量65000噸,公試排水量69100噸,滿排水量72808噸。

主機功率153553馬力,航速27.46節,燃料滿載量6560噸,續航力16節時7870海里,20節時5259海里,27節時2650海里。

武備為460mm主炮9門,155副炮12門,127mm副炮12門,25mm機炮24門,機槍4挺。

這樣的巨大的戰艦,加上上面搭載的強大的無備,使得大和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戰艦。因此,“大和”號戰列艦在一開始服役,在太平洋戰爭中,就一直擔任著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它由於噸位大,設備先進,居住條件舒適,被日本海軍官兵稱為“大和賓館”。

這艘巨大的戰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很少出戰。雖然說有傳說它在萊特灣海戰中擊沉了美國的護航航空母艦“岡比亞灣”號,但是美軍的記錄是由日軍的“金剛”號戰列艦擊沉的。如果是這樣,“大和”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的戰果基本為零。

為了建造“大和”號,日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據當時的統計,建造“大和”號共花費了1億3780萬2000日元,折算成黃金就有12.134噸,這還不包括船廠改建,改造的投資。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投入巨資去建造這樣一艘在太平洋戰爭中毫無作為的鉅艦呢?而且按照計劃,一氣建造三艘呢?它到底對日本有什麼用處呢?

我們現在都知道了,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因此,航空母艦才是海洋上的主宰。可是,這是通過太平洋戰爭得到的經驗教訓。在日本建造“大和”號的時候,還是處於大艦巨炮論佔上風的時代。因此,建造戰列艦是海軍力量的主要軍事指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接管了太平洋上原德國的海外島嶼。為了下一步的擴張,它一直在擴充著海軍實力。為了不被軍備競賽拖垮,世界上的幾個海軍強國,舉行了華盛頓裁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最後達成的協議是美、英、日三國海軍的實力限定為10:10:6。日本海軍認為,只有在實力達到10:7時,日本才有把握防禦英國或者美國的攻擊。因此,在內心一直牴觸這個協定。

因此,在協定執行期間,日本海軍就已經做好了建造包括“大和”號在內的三艘排水量7萬噸左右的戰列艦。這樣,日本海軍的實力會超過10:8,能夠保證下一步如果發生美日戰爭時,日本防禦的需要。

同時,日本設計建造7萬噸級的戰列艦,也是出於這種噸位的鉅艦是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的。這樣,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艦隻不能對調,就只能建造雙倍的鉅艦才能與日本艦隊抗衡。這能夠給美國經濟加上巨大負擔。

就這樣,“大和”號在1936年日本退出《華盛頓條約》的同時開始建造。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同時加入了日本海軍。它的加入,使得日本海軍感到勝利有了更大的保證。

可是,通過偷襲珍珠港,大家都已經看清了航空母艦的作用。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航空母艦主宰了戰場。而航空母艦戰鬥屢屢失敗的日本聯合艦隊,空餘戰列艦也無可奈何。在萊特灣海戰中,被擊沉的“武藏”號艦長豬口少將在軍艦沉沒之際發出訣別電報,在電報裡說道,“我本人曾是大艦巨炮主義的信奉者,但是,在事實面前,現在我承認自己大錯特錯了,我誠心向國家和人民請罪。”

可是,到這個時候一切都晚了。後來,有一個航空制勝論的日本將軍感慨說,如果不建造三大艦,在太平洋戰爭打響的時候,我就會至少多出兩千架飛機。如果那樣,太平洋戰爭就是另一個局面了。不過我想日本的飛行員問題也不好解決,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大和”號用它的實戰經歷告訴了世人它的價值。它如同日本人自己說的那樣,一個窮苦人家省吃儉用為了過年做了一身新衣服,過年去跟有錢人家去炫耀,還捨不得穿破了。

“大和”號就是日本這個窮國拼湊出來的新衣服,在美國眼裡,簡直太可憐了。日本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大和”,捨不得投入戰鬥,可最後也還是被美軍擊沉了。

而更讓日本人難堪的是,他們精打細算的小聰明,所謂美國戰列艦通過不了巴拿馬運河的難題,美國很簡單就解決了。

1940年6月14日,巴淪陷當日,美國國會通過第三次文森法案,增建21艘作戰規艇和22艘輔助艦艇,並將海軍飛機總數從3000架增加到4500架。7月19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國會在兩天前通過的《兩洋艦隊建設法》(即文森--維爾什法案),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擴充70%的海軍力量。力圖建成一支能夠同時在大西洋上打敗德,意。在太平洋上擊敗日本的兩洋海軍。

兩洋艦隊規劃中包含了續建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和新建5艘“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計劃,其中“蒙大拿”級專為對抗日本的大和級而建,由於建成後將部署太平洋艦隊,不必顧及巴拿馬運河對軍艦尺寸的限制,預計滿載排水量達到7萬噸,將裝備12門406毫米主炮。而美國海軍飛機的總數也將自第三次文森法案中的4500架增加到空前的15000架。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建造“大和”號除了能夠給自己帶來點虛幻的信心,連一點實質性的用處都沒有。連日本人自己都認為建造三大艦是世界上最蠢的事之一。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大和號戰列艦對日本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在整個二戰期間,大和號戰列艦很少參戰,直到1943年才有機會為這場戰爭做一些貢獻。那就是在1943年下半年,幫助日軍運送物資和兵員。

1945年春,美國開始發動沖繩島戰役,為了阻擊美軍,日本方面出動了大和號戰列艦為首的特混編隊對美軍實施自殺式攻擊。在美軍戰機的圍攻下,大和號戰列艦在遠離沖繩島的路上就被擊沉了。。

大和號1941年12月16日服役到1945年4月7號被美軍擊沉,在這將近三年半的時間裡幾乎毫無用處,建造這艘軍艦卻耗資巨大。

大和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僅這艘船的外殼就使用了超過2萬噸的鋼鐵,它的裝甲和防禦板又使用了2.3萬噸的鋼鐵!

當時為了建造大和號戰列艦,日本可是花了不少錢。根據1936年6月的成本計算,大和號戰列艦建造金額高達1.4億日元,摺合到今天的幣值估計得超過3000億日元。

如果當時日本用造大和號戰列艦的財富來建造航母,估計能建造2~3艘翔鶴級航空母艦。

如果當時另一艘大和級戰列艦武藏號也停止建造,然後把建造武藏號的物資用來建造航空母艦,那麼就等於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之前可以多出來5~6艘翔鶴級航空母艦了。

翔鶴級航空母艦最多可以搭載72架戰機,其中包括18架戰鬥機,27架攻擊機和27架轟炸機。

5艘瑞鶴號航空母艦,可以讓日軍在參加中途島海戰的時候多出來400架戰機,很有可能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得對美軍的勝利。。

所以,大和號戰列艦對日本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對盟軍來說價值就非常大,它耗費了日本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加速了盟軍的勝利!!


遊者走天下


二戰期間“大和號”戰列艦未沒有發揮出它應的有實力,作為人類歷史上打造的最強大戰列艦如果早一點出現,可以在大炮鉅艦時代稱王稱霸。很可惜“大和號”戰列艦投入戰場時已經是航母對決時代,艦載機可以輕易撕開以往堅不可摧的大炮重甲,近不了身自然就毫無用武之地隨著沖繩戰役被美軍擊沉就成了日本精神象徵。

“大和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2810噸,其中光防護裝甲總量就達2萬多噸,裝備9門460毫米主炮,12門155毫米火炮。還有其他各種口徑火炮數百門,以及7架艦載機,從火力密度以及裝甲厚度來看完全超越同期歐美同類戰艦。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當日大和號結束試航,1941年12月16日大和號正式竣工服役編入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入役剛好是太平洋戰爭初始,但入役後的大和號基本沒有機會和美國海軍正式對決反而在數次海戰中被擊傷多次,打打修修到了1945年沖繩戰役期間由日本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沒有航空兵的支持在美軍大炮魚雷攻擊下沉沒。

大和號戰列艦雖然威力巨大,但所處時代剛好是戰列艦地位開始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而且日本海軍一直將大和號作為最後決戰的王牌未經許可聯合艦隊不能動用,所以就如上面所說服役時間不短卻很少出戰。也正是戰鬥經驗不足為後續作戰埋下隱患,隨著它的覺沒宣告了日本海軍的覆滅,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終結。對於日本而言其真正的價值一直沒得到體現,拖的時間越久越落伍。


河東三叔


很多人都認為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思想落後的產物,實際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航母打海戰的國家,二戰前期日本海軍的作戰思想一直都領先於其他幾個國家。二戰時期建造戰列艦的國家不止日本,美國、英國、德國都建造過戰列艦,而且美國的戰列艦一直服役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日本開始建造大和號和武藏號的時候,航母的巨大用途還沒有體現出現,大部分國家的作戰思想仍然停留在大炮鉅艦的時代。

大和級戰列艦共建造了兩艘,一艘為大和號戰列艦,一艘為武藏號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開始建造於1937年,武藏號戰列艦開始建造於1938年,而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在1941年,航母開始成為海戰的主力是在1942年。因此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並不是因為日本海戰思想落後,而是因為大和號開始建造的時候,戰列艦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從戰列艦的角度來看,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攻防能力最強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超過7.2萬噸,防護裝甲的總重量超過2.2萬噸,裝備有9門460mm的主炮。無論是大和號戰列艦的噸位,還是大和號戰列艦的護甲厚度,以及大和號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都強於同時期的歐美戰列艦。假如航母時代沒有來臨,那麼大和號戰列艦肯定能夠成為美國海軍的大敵。

在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將大和號戰列艦的三號艦改成了信濃號航母,信濃號航母是一艘噸位超過七萬噸的大型航母,一直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小鷹號服役,信濃號航母都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母。由於大和級戰列艦服役的時候,航母已經取代了戰列艦的地位,大和級的兩艘戰列艦都沒能在二戰中發揮太大的作用,成為了美國航母航空兵的活靶子。


軍武小咖


大和號戰列艦是近代海戰以來,日本建造的最大的戰列艦,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全長263米,標準排水量65000噸,具有460毫米口徑主炮8門,副炮20門左右,航速30節以上,這樣級別的戰列艦,可以說一出場就能威震海洋。而且大和號戰列艦後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希望,號稱“日本的救星”



雖然大和地位顯赫,威風凜凜,但是他的出場卻是悲劇的,美日太平洋角逐已經到了後期,美國海軍掌握了絕對的優勢,這時候大和的出場只能成為美國飛機的第一目標,缺乏制空權的大和只能是活靶子,最終逃不脫被擊沉的命運。


我們來看看大和戰列艦究竟取得了哪些戰果。大和是在1450年8月8日下水的,而在1941年12月16日服役的,大和前期主要擔任一些運送兵員和物資的任務,在一些戰役裡面也是擔任後備力量,而非突擊部隊,可以說太平洋戰爭有名的戰役,都沒有看見大和的身影,例如珍珠港,中途島,大和都沒有參加,所以它生不逢時。大和的第一次實戰是在萊特灣海戰中,460毫米主炮威力無窮,擊沉護航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各一艘,可以這次戰役裡面戰績不錯。但是1945年沖繩戰役,主動出擊,沒有航母,沒有制空權,遭到美軍飛機三小時狂轟濫炸,10發魚雷擊中,460毫米主炮最後一次開炮成為了大和沉沒前最後一次聲音,這次戰役,大和未能擊沉一艘戰艦。整個太平洋戰爭來看,因為大和是集全國之力打造的戰列艦,顯然他的戰績是不合格的。如果大和號戰列艦能在戰爭前期就投入海戰中,那麼他的威力肯定會更大可能的發揮出來。


大和號戰列艦到後期承載著日本海軍大國的希望,所以,它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鼓舞日軍繼續作戰,提高民眾對戰爭的自信心。在影片“男人們的大和”中就可以看出大和號已經成為了日本的精神寄託。但是大和生不逢時,二戰海戰的優勢已經向航空母艦的方向上靠攏,再大的戰列艦沒有制空權只能是活靶子,舊時戰列艦的霸主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只能說大和是一個悲劇。


Jerry老鼠仔


眾所周知日本是二戰時期的一個強國,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在明治維新以後走向了富強的道路,日本當年為了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在陸軍開始向德國學習,在海軍方面是學習英國的,因為英國是二戰時期的海軍強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因此日本人特別喜歡學習英國的海軍。一戰之後的世界各國局勢變化非常大,當時日本因為是一個島國,所以必須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海軍才能夠擴張,當時的海軍發展方向是兩個,第1個當然就是發展航母,第2個就是發展巨型戰列艦。

後來日本因為在戰機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發明了零式戰鬥機,所以開始向航母的方向發展,一口氣建了十幾艘航母。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航母大國。不過後來由於在中途島戰役中日軍作戰失利,所以日本又轉向發展戰列艦,當時日本的山本五十六被稱為日本海軍的古德里安,具有非常超前的思維,不僅提倡設計巨型戰列艦,而且還提倡設計水下航母。

後來日本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大和號的排水量達到了7萬噸左右,要知道當時美國人建造的航母都沒有達到這個噸位,當時大河號還裝備了460毫米口徑的巨炮,這麼大的火炮在戰列艦的歷史上也是沒有的,到現在都是海軍歷史上最大口徑的火炮,日本打算把這艘戰列艦應用到日美決戰中,這款武器是日本人秘密研究的,一直到中途島戰役以後還沒有拿出來,開戰之後美國才知道有這麼一艘鉅艦的存在。

由於當時美軍的航母縱橫太平洋,這艘巨大的戰列艦根本就不敢輕易出動,所以很少跑到一線戰場,基本上都是作為一種旗艦在後邊壯聲勢,後來居然被日本航母官兵諷刺為旅館,到沉默之前僅僅打了一次仗,這艘巨大的戰艦,最後的戰績只是集成了兩艘驅逐艦而已,這次發展大和號戰列艦是一次失敗的轉型,如果用製造這艘大和號的材料去製造航母,也將會製造一艘很先進的航母。因此可以看出這艘大河後只是代表了日本的先進製造工業,是作為一種精神旗艦存在的,和當時德國的俾斯麥號成為兩艘不中用的戰艦,因為當時飛機才是最關鍵的,這種戰列艦跑到海洋上去,只能成為蛋雞的活靶子。由此可以看出這艘軍艦隻是象徵性的存在,是日本追求大國夢想的一種精神慰藉。


四十五度歷史


淘金客說:對於日本,“大和”的價值要分為“想像中的”和“實際上的”。它無疑是日本人精神上的象徵,以至於到如今還有《宇宙戰艦大和號》這樣的動漫作品。但它象徵的卻是僵化的、沒落的、腐朽的、頑固不化的東西

想像中的價值

日本建造“大和”時,是想像中的決戰型重器!。之所以造得這麼龐大,主要原因是巴拿馬運河。把戰列艦單艦排水量提到6萬噸,想像中美國肯定也會跟著建造這樣的鉅艦。但由於巴拿馬運河船匣有33米的寬度限制,連4萬噸的“衣阿華”級也只能勉強通過,如下圖。而且“衣阿華”為了過巴拿馬船匣,線型非常不好,兩舷有大段的直線,這樣的線形阻力比較大。而大和的線形就很漂亮,阻力也小一些。

日本的如意算盤是:如果美國要造跟“大和”一樣大的戰列艦,要保證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同樣有優勢,就必須造2倍數量,否則要繞遙遠的南美洲才行。這樣2倍的數量很可能拖垮美國經濟。所以“大和”對於日本是最重要的決戰型兵器!

愚蠢的算計

但日本的算盤顯然是落空了:即使沒有出現航空母艦,造出4-6艘“大和”型戰列艦對美國也決非難事!二戰中美國不僅造了100多艘航母,還造出了10艘16吋炮的戰列艦和2艘12吋炮的大型巡洋艦!噸位與“大和”接近的“蒙大拿”級也已經開工了!幹掉日本的象徵“大和”完全不是什麼難事!而且美國還曾計劃建造更大的巴拿馬運河船匣,只是後來發現沒有必要,這才作罷。

而且日本軍方的愚蠢在於:既然你想拖垮美國,你就不應該對“大和”保密!要知道“大和”對“衣阿華”的優勢,只是量上的優勢,並無“質”的區別!也就是說,1艘“衣阿華”可能(只是可能!)打不過1艘“大和”,2對1就是完虐啊。日本這樣“保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拖垮美國”的目的呀,因為美國不知道!所以沒法子跟風建造,這樣談何“拖垮”呢?事實上美國及時發現了航母的價值,把資源轉向航母,反而是日本耗了舉國之力建成了2艘大而無用的白象

想拖垮對手,結果被對手拖垮了,這也真是夠了!

航母來臨

航母時代來臨後,對戰列艦的優勢不要太明顯!但美國那10艘快速戰列艦和2艘大型巡洋艦馬上愉快地充當航母“帶刀侍衛”,龐大結實的艦體、先進的雷達和指揮系統、數量眾多的高平兩用副炮和小口徑防空炮能有效充當航母的防空屏障。順便還可以做做岸轟、對艦之類的雜活。如下圖。

而“大和”的實際價值就遠不如美國戰列艦了:

防空不行。即使改裝後120MM防空炮加到了24門,但沒有好的雷達和VT引信,防空能力遠遠不如美國戰列艦上20門127炮。小口徑炮更是完敗。此外,由於成為了日本的象徵,讓“大和”去給航母當護衛,是僵化的日本海軍決不肯同意的事。

腐朽的象徵

身價上去就下不來,造成日本對“大和”的使用是很不理性和一廂情願的!實際價值低得可憐甚至不如幾艘老“金剛”。中途島海戰時,“金剛”還衝鋒在前,“大和”卻在幾百海哩以外看熱鬧。瓜島戰役“金剛”表現積極,雖然戰沉了2艘,但畢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而“大和”卻只能袖手旁觀。

而到了萊特灣海戰時,慄田的座艦沉沒以後轉而登上“大和”作為旗艦,但由於“級別不夠”,竟然不能使用“大和”上的旗艦指揮系統,以至於通訊被大大延遲!“武藏”號也在這場戰役中損失,如下圖。日本海軍的僵化和腐朽簡直令人髮指!到了戰爭末期,竟然又讓“大和”去做“萬歲衝鋒”!反觀一戰德國,後期雖然不能出海,但始終把英國艦隊拖在北大西洋!當然到了二戰後期,“大和”的“存在價值”遠不能和一戰時德國艦隊相比,但白白給對手送經驗也實在是莫名其妙。

最後結論

1、“大和”的“想像價值”是日本的“決戰兵器”,基於巴拿馬運河來設計的決勝型戰列艦,是日本的精神象徵!

2、日本錯誤估計了美國的國力,用“大和”拖垮美國,最終卻弄巧成拙拖垮了自己!

3、開戰以後日本對“大和”仍然寄予厚望,遠不及美國人對戰列艦的靈活運用。

4、“大和”的存在,充分證明了日本軍部僵化、死板、盲目、遲鈍的特點,實際上成為日本必敗的象徵!

5、等到日本醒悟過來,把第3艘“大和”改成“信濃”號航母,已經晚了,那時日本已經沒有足夠的好的飛機和飛行員去裝備航母了,而且“信濃”號的改裝也問題多多,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史海淘金客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蠢,因為它不僅造價昂貴,而且在戰爭中沒有出色的表現,看起來很輕易地就被美軍航母的艦載機擊沉了。那麼真的是這樣嗎?有這樣的想法的人絕對是不瞭解大和建造的背景,大和的建造計劃開始於1937年,而航母的發揮價值的時候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之戰,所以大和的建造和航母的崛起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在那時候戰列艦才是主角,誰不建造戰列艦才是真正的蠢呢。



那麼對於日本海軍來說,大和的價值到底在哪呢?第一就是國家軍工科技的象徵,日本的鋼鐵、冶煉、造船、設計等其他方面都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這些都是是在為整個體系的進一步升級和探索,雖然最後大和與武藏都沉了,但是日本的這些技術人員可都沒死,這些科技人員可都活到了戰後併為後來日本的造船企業創造了不小的輝煌,在2008中國崛起之後,中國才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造船國家。


第二,日本謀取軍備競賽中對抗美國的的重要武器。由於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當中限制了日本的海軍實力是英美兩國的60%。所以日本在建造軍艦的時候,都是在希望用武器的質量來壓倒對方的數量,在武器配置上,當其他國家的驅逐艦還是4根火炮的時候,日本就已經用上了6根。在巡洋艦方面當其他國家放棄配置魚雷的時候,日本不但沒有拆除魚雷裝置,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加。在戰列艦上通過增大火炮的口徑希望取得更大的優勢,比如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16寸炮的時候,英美都是406口徑的,而唯獨日本長門及戰列艦用的是410毫米口徑,而大和更是達到了460毫米口徑,為的就是能夠在戰場上以一敵二甚至敵三。


第三,牽制對手。當美軍知道日本有新戰艦的建造計劃時,在已經擁有2艘南達科他級和2艘華盛頓級,4艘衣阿華級在建造的時候,美國知道日本的新戰艦性能超越自己的時候,於是海軍便又向國會提交新的戰艦建造計劃,而這時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日趨緊張,國會也大手一揮,直接同意了海軍的建造計劃,這就是後來美軍性能更好噸位更大的蒙大拿級戰列艦。也算做到了牽制美軍、消耗美軍國力的作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和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的至寶,可惜生不逢時。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是人類歷史上,船堅巨炮的經典之作,與之匹敵的是德國禆斯麥。甚至,大炮的口徑400mm 還有數量,等參數比德國匹斯麥還優秀。鋼材和巨炮等質量德國不錯。德國的匹斯麥一次火力全開一舉消滅了一艘英國人的軍艦。強悍無比。日本海軍自大和號誕生之初,就呵護有家。不過海戰的模式發生變化,航母的出現,讓船艦巨炮失去了它作為火力全開的作用。飛機的搜索半徑,比目測還有雷達更遠,二十至四十公里,大和號上的火炮攻擊範圍也是這個範圍。而航母群可以離作戰區域遠的地方,派飛機進行轟炸。其實海上的目標,比陸地的更容易受到空中的搜索打擊。大和號致命傷就是防空火力薄弱,艦船防空是彈幕,也就是用炮彈發射出去形成一個防護的彈幕,讓機群無法進攻,不過這需要大量子彈還有快速發射器。當時還沒有這一有效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