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日軍俘虜去西伯利亞挖土豆,10年後為啥只回來50萬?

隨小劉


西伯利亞那片土地,可是有著人間地獄的尊稱

儘管日軍具有極強的帝國主義精神,但是在那樣的極端環境下,實際上那種生活,已經超過了他們身體耐受的極限,畢竟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脫。

根據二戰期間的一位日軍老兵描述:他當年在西伯利亞集中營之時,對於死亡的恐懼無時無刻不縈繞在心頭,甚至他對於那裡的印象,足夠用鬼都害怕來形容概括,西伯利亞4個字,在俄羅斯人心中,都已經成為了死亡的故鄉,對於原本生活在氣候宜人之地的日本人來說,無非就是人間煉獄一般痛苦,即使是正常人,生存條件都受到極大限制,別說是各方面政策,福利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戰俘了。

西伯利亞位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寒冷

由於此地緯度較高,氣候狀況異常的惡劣,極端寒冷的環境,也成為地球上僅次於高寒極地的存在,整體而言,全年氣溫高於0攝氏度的時間少之又少,這裡甚至能夠達到零下70度的低溫,屬實算恐怖級別。

1945年,對於我國和其他戰勝國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解脫,但對於曾經盛極一時的日本和德國,就不顯得那麼友好了,畢竟他們曾經的所作所為,需要在今後的多年歲月中付出應有的代價,關於戰後處理問題,因為成為戰敗國最終關心的焦點,當時的蘇聯紅軍最終俘虜60萬日軍,也將我國的東三省從日軍的魔爪當中徹底解放出來。

足足60萬的日軍戰俘,對於當時的蘇軍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好消息

畢竟他也可以充當免費的勞動力,為當時的蘇聯創造不小的生產力價值,但這對於所有的日軍戰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面對這樣的最終決定,他們無從選擇,當然也是為了給日軍一個慘痛的教訓,最終將這60萬日軍壓到了西伯利亞的戰俘集中營。

自古以來,俄羅斯與日本的矛盾爭端也不斷,儘管當時的俄羅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他們也為整個二戰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60萬的日軍戰俘,實際上也對俄羅斯後來的重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儘管位處高寒地帶,但這裡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卻是整個俄羅斯戰後重建的不竭動力源泉,而這些戰俘恰好可以派上用場。

從1945年9月份開始,歷經兩個月的戰俘押送,也最終落下帷幕

曾經士氣高昂的日本官兵,在這裡也成了眾多俄羅斯民眾調侃戲耍的對象,當時身上有價值的物品,不僅被搜刮一空,而且也徹底失去了人生自由,其實按照當時的數據統計,最終成功被遣返回國的日軍俘虜共計有40多萬人,當時登記在冊的死亡人數共計5.5萬人,而其中的10萬人卻去向不知所蹤。

當時的日軍俘虜究竟從事哪些活動呢?

首先就是繁重的體力勞動,當然60萬的勞動力,食物來源也成了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僅要自給自足,而且還要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來進一步恢復俄羅斯的經濟建設基礎。

住宿條件極其簡陋,很多戰俘都沒有完整的衣服來抵禦寒冷,更別說能夠吃飽肚子了,取暖方式就是眾人擠在一起,夜晚的溫度低至零下40度左右,每天都有人在飢餓和寒冷中死去,暴屍荒野也是常有的事兒。關鍵當時的蘇軍對於戰俘的區別對待,也讓很多日軍死於非命。


歷史紅塵


蘇聯當年在東北俘虜六十萬關東軍之後,為了戰後更好同日本談判,於是便將這些戰犯押解到了蘇聯墾荒地做苦力。

對於這些戰俘,蘇聯人可謂是十分“友好”,知道日本戰俘適應不了這寒冷的冬天,便每日都檢查凍瘡和凍傷。

只要被凍傷了,或者生了凍瘡,蘇聯軍人就讓這些日本戰俘不用每天勞作,轉而帶他們去烤烤火。

這十萬人就是烤火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被不慎倒在爐子之中,據說進去之後,便會化作一陣青煙飄回日本。

號稱帝國之花的關東軍士兵怎麼也不會想到,在蘇聯人眼中,他們就是劈柴,一旦沒有了價值,立馬送火爐。

而在戰後,由於國際形勢突變,蘇聯在同日本談判完北方領土問題就是,依舊是決定不歸還戰俘。


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在日本建立了大量的軍事基地,就是為了限制蘇聯勢力的擴張。

且加上當時日本,一直沒有承認北方四島的歸屬,這對於蘇聯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其實查閱資料就知道,蘇聯在北海道的駐軍,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才徹底撤走,目的就是要北方四島。

所以談判就一直這樣拖著,蘇聯一直都是提條件,一直想要日本承認北方四島歸屬於蘇聯。



但是日本卻也是咬口不放,甚至玩起了文字遊戲。可想而知當時哪些戰俘有多麼絕望,可是政治就是政治。

最後蘇聯從日本那獲得了機床技術之後,這才宣佈陸續送回日本戰俘,而日本發現少了十萬人之後,也是選擇了沉默,直到蘇聯全部送還剩下的人,這才象徵性的提出抗議。


小司馬遷論史


蘇聯對日軍恨之入骨,為報當年日俄戰爭之恥,蘇聯人不惜違背國際法,將六十萬關東軍戰俘拉到西伯利亞的凍土荒原上挖土豆。日軍戰俘渡過了10年難捱的時光,24個人擠在不足8平米的屋子裡,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因為缺乏營養,許多戰俘患上了夜盲症,有人在上廁所時一腳踏進了茅坑,為此不得不加派守夜人,為夜盲症戰俘指路。長期的俘虜生活令日軍苦不堪言,大約10萬人死在異國他鄉。不過,蘇聯人最終沒有趕盡殺絕,到1955年,仍有大約50萬戰俘重返日本。


到高大


在1945年8月的時候,蘇聯集結100多萬大軍直接攻擊日軍在東北的關東軍,雖然關東軍號稱是精銳,但是由於太平洋戰事發生的太過激烈,日本將很多關東軍的老兵都抽調了太平洋戰場,導致了關東軍的實力大幅度下降,但是在蘇聯紅軍的攻擊下他們僅支撐了10天,70多萬關東軍就全軍覆沒,近9萬人被全殲,其餘近60萬人直接被蘇聯俘虜。

雖然關東軍戰敗了,但是在8月15號的時候,日本就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按照國際慣例,蘇聯應該遣返這些俘虜,但由於二戰時期蘇聯受到了德國的重創,所以為了能夠恢復經濟,斯大林拒絕歸還日本俘虜,並將他們押送到西伯利亞修地球,導致在蘇聯凍死餓死了十幾萬的關東軍士兵,最後蘇聯建設完成才將這批戰俘歸還給日本,蘇聯違背《日內瓦公約》的做法讓日本無可奈何。



蘇聯的紅軍俘虜了日本60萬人,等到戰爭結束後,這些日本俘虜被關押在東北,他們的命運誰都不知道怎麼處理,直到蘇聯高層討論,決定把這些俘虜送到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1945年9月底,這些日本俘虜就慢慢開始運送到指定的地方,運送了整整4年多才運送完成,蘇聯在二戰中把全蘇聯的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打光了,2200萬人口全部死傷,八分之一的女人死傷,那時候的蘇聯緊缺勞動力,蘇聯決定把日本俘虜當勞動力使喚,正因為德國和蘇聯的幾年戰爭,所以把蘇聯的男丁打的寥寥無幾,那時候的日本是德國的盟友,日本應當替德國盟友償還,所以蘇聯讓60萬俘虜去當勞動力是理所當然的。




大家都知道遠東和西伯利亞沒有什麼人,天氣很寒冷,自然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開採難度比較大。60萬日本關東軍白天砍木和開採礦石,晚上就幾十個人圍在一起睡,還吃不飽,有人生病了也不給醫治,對於日本這樣的民族,誰能保證他們不再發動戰爭呢?必須要讓他們感受肉體的痛哭,蘇聯這樣做可以說:全中國人都會同意的,這樣惡劣的環境,吃不飽天氣又冷,將近17萬日本關東軍被折磨死。


直到1950年,日本和蘇聯談判,要求把剩下的日本關東軍放回日本,後來經過調解,就把剩下的日本關東軍歸還了日本,一直運送了6年,直到1956年才把這些人從西伯利亞運回日本,這些日本戰俘回到日本也是地位極低,他們把國家帶到了地獄,沒有給國家帶來榮耀而是侮辱,這樣的日本戰俘也就在日本過著卑微的生活,日本打了敗仗就把所有的原因歸納到士兵身上。


鷹揚縱橫


一個名叫木內信夫的日本畫家。他畫了一本名叫舊ソ連抑留的畫集,其實就是關東軍戰俘蘇聯拘留畫集。裡面描述了日本人在西伯利亞的情況,但是挖土豆很少有人去幹。

第一章——進入蘇聯國境

木內信夫是這批俘虜的人員之一,他開篇就概述自己在蘇聯的悲痛生活。蘇聯作為異國他鄉,他這樣安慰自己:“這是大正青年應該揹負的宿命。”


當初載有俘虜的船隻從北朝鮮與南港起錨,到達蘇聯的小港口波賽特登陸。之後就是穿越20公里的茫茫原野,中間根本就沒有休息的機會。有些體力不支的日本人,就這樣倒在了地上,不過這個時候並沒有人去拉他們一把。等到這支隊伍到達維格波之後,又遭遇了兩個星期的大雨。這批日本俘虜只好搭建起簡易的帳篷,下面用很厚的毛巾墊著。不過還是浸溼了水,最後很多日本俘虜都生了病。等到兩個星期的大雨停了之後,雖然有醫療設備,但是注射器全部都是用給牛馬打針的那種大粗針。
緊接著這一批俘虜,又被塞進一個有50節車廂的列車上。每節車廂可以站40個人,全部都是人擠人。車廂外面被牢牢鎖住,每節車廂兩端都有一個端著機槍的蘇軍戰士看守。一趟列車可以大約乘坐1500名日本俘虜,中間路過貝加爾湖的時候,進行過一次修整。很多俘虜渴的受不了,直接跳進貝加湖裡面喝水。經過了30天的運輸,終於把所有的俘虜都運了過來。
在蘇聯每天都過著比較屈辱的生活,是完全的與外界隔離。廁所也只不過是用草棚搭建起來的露天廁所,不過卻成為了聊天的場所。

每次聊天都是說什麼時候回去的消息。雖然一直都有聽說不久就能回去,但是這個不久並不清楚是什麼時候。住宿環境也非常差,由於西伯利亞特殊的氣候條件,有著相當長時間的寒冷季節。不過在鐵路職工宿舍,卻完全不需要保暖設備。因為8平米的房間裡面,擠滿了20多個人。

寒冷這點還是可以剋制的,但是因為很多人缺乏蔬菜,以及粗食太多,很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晚上上廁所的時候,經常發生碰撞。在零下20多度裡守夜的守夜人,則是成為了這些患有夜盲症人的指明燈,不過最多隻能站一個小時,否則很有可能出人命。

第二章——艱苦的工作


在蘇聯的日本俘虜,每天必須做夠足夠的工作,不然根本就沒有飯吃。最繁重的工作是採石,一整天對著一塊岩石,一人拿著一根鐵棒,必須採購一立方米的定量。採下來的石頭先用擔架裝上,然後抬到另外一處石堆上。旁邊則是交給年輕的蘇軍戰士看守,有時候會在旁邊打瞌睡,有時候也會在旁邊讀書。

每次工作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非常惡劣的天氣。有時候下暴雪太大,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這個時候會有蘇軍戰士鳴槍指路,但是還是無法避免的有人遇難。而在東歐的低溫更加可怕,最低可以達到零下25度到30度。而這些日本俘虜自幼生長在日本,根本抵抗不了這種嚴寒天氣。很多時候早上醒來,身邊的日本俘虜已經凍死。
不過這些日本俘虜最喜歡乾的工作是挑土豆,而並不是題目當中描述的挖土豆。所有的土豆都已經堆放在倉庫裡面,交給一些老弱病殘的人來做。經過挑選的土豆,在水桶裡面通電煮熟,就可以吃了,但是這樣的工作百年碰不上一次。

第三章——全世界都是朋友


昭和22年6月底,來自斯拉維揚斯科拘留所與馬扎爾拘留所的俘虜,進行了一場大會合。當日本俘虜到達的時候,匈牙利的俘虜還用他們的愛國進行曲來熱烈歡迎日本兵。匈牙利的人雖然很熱情,而且看上去非常有朝氣也開朗,但是從來都不主動多幹活。有一些人特別親日,甚至比日本人還要了解日本人。

(這一部分主要是描寫蘇聯關押的其他俘虜和日本人的交流,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就不給大家介紹了。)

第四章——精神一點


為了恢復衛國戰爭留下的創傷,蘇聯不管男女都要參加到勞動當中,甚至一些比較危險的工作。這在當時的日本完全無法看到,因此讓很多日本兵感到驚訝。蘇聯人都幹活了,日本兵肯定也不能閒著。其中有一個工作是過鋼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用一個獨木車推著從鋼樑當中滾過,不過都是輪流著做。

還有個工作是剷煤,當貨車把煤拉過來的時候,日本俘虜需要把這些煤炭全部都剷下來,然後再運到別的地方。這個工作比較累,而且還有時間限制。除了這些體力活之外,日本俘虜還必須做一些稍微技術一點的工作,比如說打磨火車的車輪。要求他們用焊槍把上面的毛刺去掉,不過由於溫度太高,經常會灼傷眼睛,有的人因此失明。
日本人也吃大米,蘇聯人不得不把一些本來就不多的大米分給他們。不過送給他們的大米,最多隻能燒一點粥。有時候一些吃不飽的德國人,會厚著臉皮過來要。

而且德國人一直認為日本人吃的比較豐盛,每次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會用眼睛狠狠的盯著日本人。因為德國人吃的是麵包和湯,日本人則是吃粥和自制的味增湯。

第五章——終於可以回國了。


在得知可以回國的前一天,木內信夫和音樂大學出身的一位日本俘虜,合作寫了一首歌謠,交給了一位會指揮的德國人。這個時候,木內信夫才體會到音樂無國界。整場表演比較順利,雖然日本人唱的不是很熟練,但是勉勉強強的撐了下來,最後迴歸的日期也定了下來。

這次和進來的時候不一樣,車廂沒有被鎖住。可以通過車廂口,看到列車在西伯利亞鐵路上飛馳的情況。經過多地輾轉,迎接日本俘虜的船隻終於到了,不過距離他們當初被俘虜,已經過去10年時間。
當俘虜們走下橋的時候,很多日本人還高呼著萬歲、辛苦了的口號。隨後這些日本俘虜被送進淋浴室,從頭到腳又好好的洗了一遍。很多人迫不及待的趴在榻榻米上,感慨著回來的感覺真好。

——————————————————————————

上面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囊括整個畫集的內容了。從這些圖片當中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人在西伯利亞的工作其實比較繁重,挖土豆的事情基本沒有。這些都是他們應得的懲罰,而且距離彌補他們犯下的罪過遠遠不夠。

10年時間,60萬日軍俘虜回來50萬,真希望一個都回不去。


史之策


二戰蘇軍出兵東北後以秋風掃落葉般直掃日本東北軍,打敗日軍後有60萬日軍被俘!如何處理這麼多的俘虜成為當時蘇聯的一大問題!

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民以傷亡2000多萬人口的代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急需勞動力的蘇聯對於日軍俘虜開始利用,斯大林決定讓蘇軍直接押運這些龐大的幾十萬關東軍戰俘去西伯利亞“挖土豆”去了!

當時的西伯利亞的氣溫你能想得到,零下幾十度那絕對不是好受的,這些戰俘去了可不是咱們想象的每天到地裡挖集合土豆哈,那是直接去做伐木工 挖礦,那需要體力活就指派到哪裡去,對待戰俘不是棍棒氣候就是看你不順眼該槍斃就槍斃!冰天雪地的也不知道凍死多少,餓死病死累死的不計其數……

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就包括臭名卓著 犯下滔天罪行的731部隊,無論怎樣對待他們都不為過!天道輪迴終於也讓他們嚐到做戰俘的滋味了!沒過多久倒斃了幾萬名戰俘,從1946年到1947年蘇聯應日本的要求陸續遣返俘虜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0萬名戰俘永遠的埋葬在了這片土地上,當然也有一部分日本俘虜因為和當地蘇聯婦女通婚算是好點的結局吧!





軍粉菌


蘇軍抓約60萬日軍去“勞動改造”,10年後為什麼僅放回約50萬?

1945年7月30日,蘇聯在得知美國有可能一次性解決日本,獨自控制日本之後,當即出兵150餘萬大軍向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起了猛攻,負責進攻的部隊從裝備上來算,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上。

攻堅城池要塞的各式火炮,足足有2萬6千餘門,負責火力打擊的飛機、坦克各有5000架,在海上掩護,防止日本海軍支援的各式軍艦也有200餘艘。

相對的日本關東軍這邊,就要寒酸的多了,兵力上雖有24個師團約70萬人,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期間,關東軍主力被大規模調往太平洋作戰,這70萬人論戰鬥力相比1939年鼎盛時期的關東軍差多了。

其中約25萬人是退伍老兵組成,剩下的則不是沒有打過仗的新兵,就是在軍營裡不務正業的軍痞子,有卓越戰鬥力的人沒超過一半,對此有人評估的說蘇聯打的24個師團,戰鬥力只有鼎盛關東軍8個師團的武力。

一方武器呈壓倒性優勢,一方連士兵都不行,二者互相對攻的結果可想而知,日軍是全面崩潰,8月8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8月30日日軍選擇了全面投降,兩則之間的時間差僅僅有22天。

也正是因為日本人很快就投降了,在東北戰場上其實日軍並沒有死多少人,不完全統計70餘萬人中的約60萬被俘了。可能是出於重建需要勞動力,這些投降的日本人,並沒有被解除武裝放回日本。

而是被蘇軍押解到了西伯利亞從事強制的勞動,幫助蘇聯人可以更快的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來,由於日本人是曾經的施暴者,因而他們這次服勞役的經歷,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首先他們被像“動物”一樣,關進了密封的鐵路車廂運輸,在車廂上除了一個小小的通風口,剩下的就是蘇聯紅軍黑洞洞的槍口,只要他們有逃跑的舉動,無疑會被無情的擊殺。

到達了勞動地之後,由於西伯利亞屬於極度貧困地區,不但氣候惡劣,基礎設施還幾乎沒有,日本士兵往往是20餘人擠在8平方米的房子裡,糧食也極度缺乏,不管白天干了多累的活,能到手的食物往往都只是粗茶淡飯,幾乎看不到一點肉星星。

也正是由於西伯利亞沒有食物,又高頻率勞動,加之當地時不時就弄颳風下雨的自然災害,大量的日本戰俘死在西伯利亞,不完全統計人數足足有約10萬人長眠於了大地。

至於為什麼當時的日本戰俘,在受到蘇聯這種勞動剝削的時候不反抗,蘇聯做了2手有效的準備,第一個就是加強思想教育,擊潰日本人的精神防線,讓被俘的日本人知道,自己是有罪的,在蘇聯勞動是一種贖罪。

再而是強勢的武裝壓制,對於日本戰俘只要被認為是要計劃反抗,蘇軍會乾淨利索的幹掉,做個殺雞儆猴的示範。同時在日軍勞作的時候,荷槍實彈的蘇聯士兵遍地都是。

最後是蘇聯選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勞動地周邊往往百餘公里沒人,沒有充足的食物,走出勞動地只有死路一條。也正因如此蘇軍抓約60萬日軍去“勞動改造”,10年後僅放回約50萬。


袁載譽


蘇聯對日本戰俘的政策就是:對於身體不好的戰俘就送到勞動量比較小的地區修養,養的差不多了就送回勞動量繁重的地方加大勞動量,循環往復。死了就地一埋。給與戰俘的取暖、餐飲和醫療資源都極為有限。


日本戰俘的來歷

蘇聯在1945年8月8日與日本正式宣戰,宣戰當天蘇聯精心準備三個月的三路大軍正式出擊,不到一個月就消滅了遠東地區的約70萬日軍。8萬餘日軍被直接打死,剩下的60萬關東軍就成了蘇聯人的俘虜。

蘇聯人對與60萬俘虜做了初步的篩選,有4萬人屬於老弱病殘的狀態,蘇聯覺得這部分俘虜留著也沒有價值,關押了一段時間就和偽軍就地釋放了。



蘇聯對日本戰俘的分配

剩下的56萬日本俘虜就成了蘇聯人眼中的免費壯勞力,對這些俘虜開始了狠狠地壓榨。畢竟蘇聯地廣人稀,有的是項目讓日本俘虜揮灑汗水。其中有一部分的確去了西伯利亞地區挖土豆,但其實這批俘虜先後被分配到了好幾個地方幹活。

最初這些俘虜分配的時候,運氣比較好的日本囚犯被流放到了臨近的濱海邊疆區和黑龍江下游的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開發林業。

接著派出去了一部分在南千島群島(日本所謂“北方四島”,今天和俄羅斯的爭議領土)上從事農墾,這部分人應該是二戰後迄今為止唯一建設過這裡的一批日本人。



運氣差一點的就被拉到了蘇聯中部的西伯利亞荒原上,開始了在集中營裡漫長的勞動改造生涯,也被戲稱為“西伯利亞挖土豆”。和他們命運相仿的是最後的皇帝溥儀,他在瀋陽被俘後,曾有一段時間被關押在蘇聯赤塔,這也是一片西伯利亞中部的荒原地帶。

運氣最差的日本俘虜則被流放到了陌生的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兩個地方都是以沙漠和戈壁為主,對於在海邊長大的日本人來說,地域差異過大了,有一部分戰俘勞動沒有累死,因為水土不服死了的更多。



在蘇聯日本戰俘的命運

經過大致估算死在蘇聯的關東軍大概在6萬人左右,這6萬人裡少部分死於水土不服,絕大多數都是死在了繁重的勞動之中。蘇聯為了壓榨他們的所有價值,400俘虜只給滿足150人飯量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1946年初,隨著二戰塵埃落定,聯合國成立,國際秩序開始重建,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向蘇聯討要這些滯留日軍。免費勞動力這麼好用,蘇聯還是不願意釋放這些俘虜。所以斯大林沒有一次釋放所有俘虜,每年都擠一點牙膏,一直到1956年才釋放了最後一批戰俘。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給我點個關注、點個贊吖! 不方便的話,也謝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大澤遺珠


從事如此密集的農業工作,10年可使60萬人回覆到50萬人,是不是很好?誰知道投降的日本人沒有被公平遣返,而是以極不平等的方式被關押在蘇聯,幫助人們恢復農業,促進二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的綜合國力的發展?

也許在1945年,60多萬日本關東軍幻想蘇聯紅軍能夠像對待中國軍隊一樣對待戰俘,並將他們安全地送回祖國。誰知道數百萬蘇聯紅軍從西伯利亞乘飛機和坦克從數千英里以外的地方來到中國東北,並一直在軍隊的中心。散亂的關東軍立即投降。誰曾料到蘇聯紅軍口中的“不射擊,不殺人”與中國軍隊口中的“不射擊,不殺人”是不同的呢?在60萬士兵刷完武器後,長隊士兵被護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而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日本島。

由於受試者已經詢問,在種植了60萬人10年之後,為什麼只剩下50萬人,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西伯利亞的冰雪不如日本的櫻花。”

這句話想表達的是環境和氣候的差異。日本的氣候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北溫帶。也是溫帶季風氣候的地方。全年四季分明。在西伯利亞極北地區,暴風雪終年肆虐。天氣很冷。一年四季都很冷。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生存了14年,無論如何都不能忍受這樣的寒風。如果十天半月沒問題的話,誰曾經想過,那就是十年。

第二:物理創傷和心理抑鬱

長期與中國作戰,可以說是造成這些士兵身心疾病不容忽視。從1931年日本關東軍入侵華東三省開始,他們就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已經14年了。長期的戰爭給日本士兵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壓抑。在邊遠地區作戰的人,應該永遠忍受失去家人和家園的感覺,以及對戰爭結束時間的懷疑。也許當他們第一次來的時候,他們還興高采烈。14年的戰爭爆發了,這足以使他們灰心喪氣,筋疲力盡。很難結束,他們等待著與世界隔絕的10年的體力勞動。第三,蘇聯官方的“悲劇”

如果60萬人作為勞動者被抓在西伯利亞,但得到優待,蘇聯可能不會有10萬人死亡。幻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瘦如柴的。當時,蘇聯以悲劇的方式對待60萬囚犯,最終導致西伯利亞10萬人死亡。長期的俘虜生活,使60萬關東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種植土豆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忠心於玉碎的皇帝,而是受苦而死,這是很痛苦的。


蒼穹何以如此湛藍


其實說起來的話,這是死掉的將近十幾萬人,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勞動量過重而死。

對於前蘇聯來講,他們並不是那種說拉了戰俘以後不給吃的這樣一種國家,當時在歐洲方向上面,盟軍的主要戰俘營是萊比錫戰俘營,前蘇聯這邊也有自己的戰俘營,但事實上不同於大家的印象,說美國政策好,英國政策好,法國人心地善良,這些萊比錫戰俘營的德國士兵都必須自己搞吃的,很多人都是被餓死的,相反,當時投降前蘇聯的那些德國的戰俘,在戰俘營裡面至少還有吃有喝能夠填飽肚子。

這批日本人一部分人水土不服,死在了半路上面,這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的人被拉到戰俘營以後,前蘇聯還是表示十分開心的,一方面自己的西伯利亞由於長期的戰亂以及衛國戰爭的且巨量犧牲,勞動力缺乏,但是急需開發,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派人過來開發這些東西。第二件事情,日本的戰俘特別聽話,而且幹活特別賣力,這恐怕和日本人的特性有關。日本人到這裡來,前蘇聯表示擁有這麼多免費而且優質的勞動力,使用起來特別得心應手,所以至於說剋扣糧食,這事情也很少,而且有的時候前蘇聯為了照顧這些日本戰俘,還派送大米下去給那些模範戰俘。

前蘇聯在使用這些日本戰俘的時候,儘可能的壓榨這些戰俘的勞動力,在前蘇聯看手的情況之下,要求這些戰俘每天必須完成固定的工作量,在完成玩固定的工作量以後才能夠吃東西,大部分的人都因為勞作至死,當然死了以後也沒有地方進行安放,(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草草掩埋了事。

當然如此眾多的人集中在一個地方,也很有可能會導致疾病的傳染,而且這些戰俘營在西伯利亞和千頁島的戰俘營還比較好,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地區的戰俘營,日本戰俘是和德國戰俘關在一起,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地方,並造成戰俘的大量死亡。

這也就是為什麼60萬抓過去的日本戰俘,六個人裡面會死一個人,這樣一種慘狀,最終只回來了50萬人。

直到1950年,日本方面才和前蘇聯方面展開交涉,說能不能把這些戰俘送回來,畢竟當時日本也缺勞動力,前蘇聯在推卻再三的情況之下,花了六年時間,才把散落在前蘇聯各地的日本戰俘集中起來送回日本,當然對於日本人來說,這些從西伯利亞戰俘營裡面跑出來的日本戰俘,確實上也是屬於不受待見的那一種,很多人都已經被早早地認為她已經死亡了,這個時候突然回家,想想家裡面那種尷尬的氣氛。

當然相比較於二戰剛結束的時候,日本國內那種死氣沉沉的經濟和政治狀況,此時此刻,日本國內雖然說不待見這一批人,但是至少還是能夠拿的出東西來招待自己曾經的同胞,這些從異國他鄉踏著晨中不乏回到自己故鄉的侵略者,也可以向自己的同伴訴說著戰爭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