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有的时候,养殖户在养蚕时想不明白,为何自己养的蚕没有发病,可到最后结出的蚕茧数量,与蚕种数量相差较大,按照自己的预期,一张蚕种产出的蚕茧量应该有100-120斤,可实际采摘下来的蚕茧只有60-70斤。蚕茧数量低于预期,意味着养蚕收益同样会减少,如果养殖规模在5张蚕种以上的,收益减少的幅度会更加明显。如果当地推行的是小蚕共育模式,这种差异还可能会引发一些纠纷,一些散养的农户会认为分发的蚕种数量不对,进而出现一些猜忌,这也是在实际养蚕时,容易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小蚕阶段也是自己饲养的,而最终上蔟作茧的熟蚕数量却同比偏少,那么养殖户就需要反思,查找问题所在。

通常情况下,一张蚕种有25000粒蚕卵,孵化环节把握到位的话,95%以上的蚕卵可以正常孵化蚁蚕,1-5龄蚕期严格做好消毒,落实好粮食饱食,尽可能给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后期蚕茧产量就低不了,如果当地蚕茧价格较好的话,一张蚕种也可以有2500元以上的收入。不过这只是理想的条件下,很多养殖户真正养蚕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到上蔟时,发现能够上蔟的熟蚕数量却不是很多,有的养殖户养了5张蚕种,最后采摘出来的蚕茧,只有3张蚕种的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养蚕时结茧数量低于预期呢?个人认为跟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一、蚕种质量问题

正常情况下,养殖户的的蚕种是当地统一预订,到了养蚕时,会安排人员通知养殖户领蚕种。这样的操作很多养殖户都比较熟悉,一般也比较正常,当然也不排除异常情况,由于蚕种出厂后,要经过几个中间环节才能到养殖户手里,中间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比如运输过程中,车厢内的温度偏高,导致蚕种质量不达标。养殖户孵化这样的蚕种,蚁蚕的孵出率就可能明显下降,后期蚕茧数量低于预期也就比较正常了。还有的蚕种,本身抗病能力不是很强,或者不太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这种蚕种下发到养殖户手里,也同样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为了减少蚕种问题带来的损失,养殖户要通过正规渠道预订,并保留好相应的证据,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上去。

二、小蚕期遗失蚕较多

有的养殖户在1-3龄蚕期没有注意太多,管理上较为粗放,特别是在除沙时,除沙前投放的桑叶较多,蚕座中蚕沙也较厚,养殖户没有仔细看的话,那么一些蚕就可能漏掉了。遗失蚕较多的,往往在小蚕期,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的,一般1-2龄蚕较为普遍,在2龄蚕眠起除沙时,没有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将部分蚕遗失了。如果小蚕阶段蚕体数量就少了,那么5龄蚕后期上蔟的数量也会减少,通常情况下,小蚕阶段蚕体数量减少5%时,后期蚕茧的数量下降幅度会超过5%,因为即使不大面积出现蚕病,后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损耗。在给1-2龄蚕喂食桑叶时,每次喂食的桑叶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层,如果桑叶喂食量达到3-4层,剩余桑叶就会偏多,部分蚕就会藏在残叶中。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三、家蚕出现中毒症状

在5龄蚕期,养殖户不仅要忙着采摘桑叶、除沙、卫生消毒等,而且还要防着家蚕是否出现中毒现象,如果临近上蔟时,家蚕被农药残留中毒了,那么部分蚕就无法顺利上蔟,蚕茧的数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家蚕出现中毒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喷洒蚕药时,使用了打农药的喷雾器,还有的是因为桑叶问题,如果桑园周边的地块种有其他农作物,种植户在农作物上喷洒了农药,喷药时间在7天以内,采摘这样的桑叶给蚕吃,就很容易出现异常情况。在养夏秋蚕时,是比较容易遇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该阶段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的较快,一些虫害也较为活跃。家蚕因农药残留引起的中毒,对蚕茧数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中毒较重的,有时甚至可以面临绝收,症状相对较轻的,蚕茧产量也可下降10%左右。

四、家蚕出现了一些蚕病

养殖户在养蚕时,对于蚕病是有一定的恐惧心理的,因为很多时候蚕发病在5龄蚕期,有时还有1-2就可以上蔟作茧,出现急性蚕病后,很多蚕的生长发育会出现异常,有的蚕不进食桑叶,打了蜕皮激素也不吐丝作茧,直接在蚕座、蚕架等处乱爬。很多时候,该季蚕大面积出现蚕病后,养殖户没有对蚕房、蚕具等彻底消毒2次以上,那么下一季蚕也容易发病,养蚕收益会有较大幅度的缩水,同时养蚕的信心也会逐步下降。蚕病对蚕茧数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一点相信很多养殖户深有体会,诱发蚕病的因素比较多,养殖户需要多总结、多思考,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标准化操作,根据不同的季节,要做好一些预案措施,这样真正有异常情况时,自己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熟蚕结茧数不足的现象,相信这也不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当问题出现后,养殖户要积极面对,反思自己是否有疏忽的地方,如果差异非常明显的,还可以向当地有经验的养殖户,或者当地农技人员请教,只有把原因找到了,并有了具体的解决办法,那么下一次养蚕时,就可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理论上来说,蚕种数量有多少,蚕茧的数量也应该有多少,但现实情况是,两者相差幅度在5%以内都是正常的。针对于这种现象,养殖户如果在平时的饲养期间,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可以避免或者降低的,那么养殖户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个人认为可以做好以下6个要点。

1、做好蚕种催青、收蚁环节

一般来说,养殖户领到蚕种后,要进行二次催青,将蚕种孵化成蚁蚕,这一操作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时,不少养殖户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蚕种未成功孵化成蚁蚕,还有的是蚁蚕孵出时间跨度过长,超过10小时,还有的是收蚁分批次数过多,这些异常情况都会对后期蚕茧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蚕种催青、收蚁是养蚕开始的首个环节,在确保蚕种质量的情况下,养殖户要做好催青、收蚁等操作,该阶段蚕房内的温度需适当高些,可控制在28℃左右,如果春蚕或者晚秋蚕温度不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增温。收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上午10点,比较理想的时间段为上午8:00-10:00,蚕房内的相对湿度也同样要控制好,不能低于85%,同时也不宜高于90%,收蚁时尽量一次完成,收蚁次数超过3次就容易出现大小蚕。

2、小蚕期控制好日眠

通常情况下,1-3龄蚕期称之为小蚕期,此阶段蚕体的个头偏小,特别是1-2龄蚕期,要做好眠起处理,这就意味着眠起时间很重要,如果家蚕醒眠时间是在晚上21:00以后,那么养殖户饷食除沙压力就比较大,很难进行除沙,即使晚上可以安排除沙,也容易将一些蚕遗失。比较好的操作是将眠起时间控制在白天,上午8点至下午6点均可,由于1-3龄蚕眠期时间不同,需要养殖户控制好日眠时间。控制日眠时间跟几个因素有关,第一个是蚕种孵化时间,如果蚁蚕孵出时间不合适,那么后期日眠时间就比较难把握;第二个是蚕房内的温湿度,在入眠前后,蚕房内的温湿度异常时,会使得眠期推迟或者提前,比如2龄蚕入眠时,蚕房内的温度低于25℃,蚕的入眠时间就会推迟;第三个是桑叶投放量是否合理,如果入眠前桑叶的投放量较少,很多蚕没有饱食入眠,那么暂未就眠的蚕还会找桑叶吃,也就无法控制好日眠时间。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3、除沙操作注意细节管理

养蚕时,除沙环节可以说是少不了的,4-5龄蚕除沙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毕竟蚕体个头相对大些,不容易将蚕遗失,蚕体的数量基本上不会少,除非是一些病、死蚕。小蚕阶段的除沙要非常小心,特别是1龄蚕和2龄蚕,不仅操作上要小心谨慎,不能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伤害,而且还要观察蚕沙中是否有健康的蚕。有的养殖户在除沙操作时,没有严格操作标准操作,随意性较大,部分蚕受到伤害后,其生长发育会出现异常,除沙操作看起来没那么复杂,但如果部分蚕体受伤后,容易被病菌感染,中招蚕病后,会传染给其他蚕,无形中蚕体的个头数量就会减少。另外,在给1-2龄蚕除沙时,要留意蚕沙中是否含有小蚕,有的小蚕还未醒眠,藏在桑叶中就容易被忽视,养殖户不注意直接将蚕沙倒掉,那么一些小蚕也会被倒掉。

4、各龄蚕期做好温湿度控制,减少弱小蚕

在预防蚕体数量减少时,蚕房内的温湿度是很关键的,如果蚕房内的温度长时间高于30℃,相对湿度也高于90%,部分蚕的进食量就会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会暂停进食。这种现象在养夏蚕和中秋蚕时比较多见,这两个季节在南方地区,容易出现高温高湿天气,部分蚕进食量异常后,家蚕的体质会明显下降,比较容易形成弱小蚕,而这类蚕很容易诱发一些蚕病,有的养殖户会挑选出来,单独饲养,还有的会直接将其淘汰掉。如果不出现异常天气,蚕房内的温湿度控制起来相对容易些,比较难操作的是,天气忽冷忽热,然后蚕房内又没有较为先进的设备支持。目前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使用自动温湿度控制设备,那样室外天气变化时对蚕房内部的影响就比较小,不过养殖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5、做好蚕体保护,严防老鼠、飞虫、家禽等进入蚕房

有的养殖户家里养了一些家禽,如果没有做一些隔离措施,让鸡溜进蚕房了,那带来的危害就比较大,鸡会把家蚕当作食物吃,还可能在蚕体上跑来跑去,部分蚕体也会受伤。还有在5龄蚕期准备上蔟时,如果养殖户预上蔟操作没有做好保护措施,让一些家禽、猫狗等进入活动区域,也同样会让一些熟蚕无法顺利上蔟,小范围的对蚕茧产量的影响不会很大,可能在5%以内,但如果破坏较多的,蚕茧数量下降20%也很正常。另外老鼠、飞虫等也不能进入蚕房,发现蚕房中有老鼠洞的,要及时堵住,给蚕房通风时,也要注意不能让外面的飞虫进入蚕房。如果像蚕蝇飞进蚕房,一些蝇蛆就可能寄生在蚕体上,被寄生的蚕就可能诱发家蚕蝇蛆病。从蚕种领来后,养殖户就要时刻做好蚕体保护,只有蚕体个头不明显减少,后期蚕茧数量才有保障。

6、加强卫生消毒,做好蚕病预防

后期蚕茧数量不达预期,很多时候,跟蚕病有很大关系,如果在4-5龄蚕期出现了脓蚕、僵蚕等,小范围发病,蚕茧数量减少10%—20%,大范围发病的,蚕茧数量减少70%—80%也是可能的,更有严重的,还可能连蚕种钱都赚不到,因此蚕病的预防应当是重中之重。在预防蚕病时,可以说养殖户需要做的地方比较多,蚕房、蚕具、蚕体等消毒环节要全面、彻底,1-5龄蚕,要根据不同的蚕期,喂食相应的桑叶。同时除沙、扩座要及时,必要时还应使用抗生素类蚕药,一般从3龄蚕开始,每个蚕期喂食1-2次抗生素类蚕药,以此来提升蚕体体质。还有一个地方也是比较关键的,那就是喂食的桑叶要干净,不能有农药残留,在5龄蚕期,有时可能遇到农药残留中毒的现象,会使得熟蚕上蔟的数量明显下降。

养蚕结茧数不足能使蚕茧产量下降20%,做好这6点可解决该问题


总之,5龄蚕后期,熟蚕上蔟的数量与蚕种数量相差很大时,养殖户要认真分析具体原因,如果是蚕种问题的,一般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如果是养殖户自己管理不当造成的,那么后期养蚕时,就要吸取教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蚕病的防治上,一些预防措施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是需要养殖户不断完善,养殖户自己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预防蚕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只要养殖户落实好各环节,家蚕上蔟作茧的数量才有保障,对养殖户来说,养蚕收益才有提升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