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銀行理財產品好還是不好,並不是有長短來決定,也不是由收益來評判的,一款理財產品好壞是要和用戶的需求相匹配,能夠解決用戶的痛點和難點就是好產品,反之就不是好的理財產品。

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每一個類型的產品適用不同的目標客戶。合適產品送達適合的客戶,這就是一款好的產品。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智能存款、大額存單,國債等等。

活期存款:主要適合於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的人群,比如小商小販,他們隨時都可能存入資金,也隨時可能取出資金。對他們而言,活期就是最好的,而5年期定存即使利率高達5%,於他們而言也不是什麼好產品。

定期存款:主要適合資金長期閒散不用的人群,他們追求的就是穩定和安全。例如工薪階層,每月股固定收入,在預見的將來也不會有大額支出,他們覺得定存3年是好產品。

大額存單:主要是適合中產,且資金量相對較大,在可預見的將來有大額支出,提前鎖定資金,且能得到一部分利息收入。比如我給孩子存的教育基金,我知道10多年後孩子要上大學,再如3年後我計劃換車什麼的,那顯然大額存單最好。

國債:國債是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政府公債,其收益較高,安全等級最高。對於我的父輩而言,這就是最好的產品,他們不理解什麼結構化產品,也不知道什麼大額存單,即使你告訴他,他還是不放心,他的認知中國債就是最好的。

買理財產品需要考慮的因素?

任何理財產品,需要考慮的因素歸納起來就是流動性、收益性很安全性。

尋求這在這三方面表現均衡的產品為最佳。

提示,理財最忌諱只看收益選擇,往往覺得收益高就是好產品,而實際上那些暴雷的、跑路的無一不是用高收益來誘導投資理財者的,這點你要知曉。

最後理財要堅持,長期堅持下去,才有理財的效果,否則就是瞎忙活。

總之,理財和買鞋一樣,合腳的就是最好的。

我是溯源之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大家好!作為一位資深銀行員工,以及一名金融專業碩士,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答案: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果一筆資金可以長期用於理財,肯定是買長期的好;如果該筆資金未來只是偶爾用來週轉,而且擁有低成本的負債渠道可解決屆時的資金需求,也建議買長期的。除此之外,則應根據未來資金使用情況,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考慮三點因素:

1、一般來說,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循環購買短期理財,實際收益率還要打折扣。

上圖是工商銀行在售的幾款理財產品,可以明顯看出來,產品期限越長,預期收益率越高。購買銀行理財,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那就是募集期。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是7天,在這期間,資金是按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0.35%計算利息的)。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要大打折扣。比如說,循環購買1個月的理財產品,考慮到每次7天的募集期,加上選擇產品的時間,一年大約只能買10次,也就是隻能享受10個月的理財收益。相比於購買1年期的理財產品,不僅收益低,還要損失兩個月的收益,非常不划算。

2、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週期,而且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

購買銀行理財時,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未來利率走勢如何。如果是處於加息週期,短期產品比長期產品相對更有優勢,如果是處於降息週期,則長期產品比短期產品更有優勢。

央行決定是否加息,一方面要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另一方面要考慮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以及人民幣的匯率走勢。

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下行週期,穩增長是優先目標,加息將進一步減緩經濟增速,顯然不在央行的選擇範圍內。另外,今年以來,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已貶值1.71%,也就是說人民幣一改去年大幅貶值的局面,反而升值了。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放慢加息節奏的形勢下,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小,央行也就更加沒有加息的動機了。由此分析,2019年,我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貨幣政策較為寬鬆,市場利率還有望進一步走低。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有可能下降。

3、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是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

除了理財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利率走勢外,影響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還是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如果一筆錢1個月以後肯定要花出去,那麼就只能買1個月的短期理財,也就無所謂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了。

這裡有一點需要提示大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學會合理使用負債。假設一筆錢未來1年內可能要用,用的話也就是週轉幾天。此時,就要看是否擁有銀行信用貸款的授信額度,以及購買的理財是否能進行質押貸款或者是否支持轉讓了,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錢的時候有沒有地方借錢週轉一下。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買長期的理財,獲取更高的收益了。因為借錢用幾天花不了多少利息,算下來肯定是買長期的理財更划算。

最後總結一下,考慮到以下兩點:

  1. 理財期限越長,一般收益越高,以及理財產品具有較長的募集期,長期理財在收益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2. 當前市場條件下,央行加息可能性極小,市場利率有可能進一步走低,購買短期理財的話,未來再投資時收益可能更低。

因此,建議在購買銀行理財時,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優先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請點個贊支持一下吧。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一起傳播金融常識,讓生活更美好!


小錢說金融


最近,有網友提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對此,專家們認為,這要看你短期內是否要用錢,如果短期內有可能要用到這筆錢的話,還就不要買長期的理財產品,但如果短期沒有對這筆資金的使用需求,那還是建議購買1年期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因為這樣利率會稍微高一些。

其實,銀行理財將風險分為了五個等級: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當然,五個等級的風險有著大不同。一般在R2(穩健型)等級以下,風險較低,收益率也不高。但是在R2等級以上,就增加了企業債券、股票基金等投資佔到一定的比例,所以本金可能會受到影響,並不能完全保本。R2以上收益高些,但風險也很大。

而針對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好,還是長期好。我們的意見是,如果短期不用這筆錢的話,還是買長期的好,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通常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率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若是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實際的收益率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王女士手裡有10萬元現金,她想買三個月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給她年化收益率3.5%,但該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個7天募集期,在這期間資金是按活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的。所以,如果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是要大打折扣了。相反,如果王女士購買360天或270天的銀行理財產品,這樣可以少經歷募集期,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連連降息,中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並不大。進入到2019年後,國內貨幣政策全面放寬,雖不是大水漫灌,但是我國央行也是執行的是偏松貨幣政策,在貨幣市場資金充裕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是下降的,所以,購買360天或270天銀行理財產品就能鎖定收益率。

三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投資者來說,誰也吃不準啥時候就急需要用錢,但又不想失去享受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所以,我們建議前面案例中的王女士,在用10萬的資金進行理財時,可以將5萬元的資金用於做360天、270天的中等風險的理財,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

此外,再拿出3萬元做180天、90天的中期理財,而剩餘的兩萬元可以進行30天的短期理財。這種理財產式既能滿足短期資金需求,又能夠滿足對高收益率的需求。雖不能將年化收益最大化,但這樣的理財,在平均水平上已有著提高。這樣的理財方式,更適合於資金量不大,又有可能急需用錢的中小投資者。


不執著財經


銀行的理財短期的收益肯定沒有長期的收益高。這裡面就要考慮以下的一些因素。

1、央行在2019年的貨幣政策

在2019年春節之前央行已經有過兩次降準。從當前的形勢判斷央行在2019年極有可能還會有降息的行動。如果央行降息的話,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來說,收益肯定也會降低不少的。因此,從這點來看,在2019年的銀行理財我還是傾向於短期的好!

2、個人的實際情況!

如果個人有一筆閒錢,這筆錢在三五內也用不到。那麼,當然可以考慮一些長期的理財產品了。在京東金融裡面,有的銀行理財產品,五年期的存款理財收益達到了5.45%的水平,是相當高水平的理財產品了。即使降息的話,這個收益由於是提前鎖定的,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當然,如果這筆錢也有可能會用到的話,還是可以考慮一下騰訊理財通裡面的一些短期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也能達到4%左右。在短期理財裡面是相當高的了。

3、銀行的活動!

現在的銀行,為了拉存款,時常會推出一些促銷活動。比如前不久有銀行就打了存5000元送拉桿箱的活動。這些產品有的是短期的也有的是長期的。具體要到當地銀行諮詢,或是到網上銀行去了解下。

個人覺得,長期理財的收益肯定要比短期收益要高!如果不急著用錢的話,可以考慮一下銀行的長期理財產品!


股海重生2015


您好,我從獨立理財顧問的立場來說說這個問題。

雖然題主沒有具體指出是哪種銀行理財產品,也沒有描述理財資金的屬性,那麼我就以投資者清楚理財資金的投入期限,並且短期和長期的產品都是相近風險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選長期還是短期重點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

目前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多以債券和債權為主,浮動收益的有掛鉤各類指數的結構化產品,還有更加激進的投資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產品。

我們應該根據所選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來考慮投資週期的長短。有人認為國內經濟下行,利率在未來一段時間也會保持較低水平,因此建議鎖定現階段的較高利率水平,應選長期產品。這種看法放在保險年金和壽險方面是比較合適,但對銀行理財則不一定。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保息,而且利率下行對債券、債券和股票等資產反而有利。

所以,我建議理財產品是投向債券或債權的,建議選短期。理財產品投向股票的,建議選長期。因為債券和債權本質仍屬於借貸,最大的風險就是交易對手債務違約,不還錢!所以借錢的時間越短,風險就越小。而股票則屬於權益類投資,盈利的邏輯是所投企業基本面向上且好過預期,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需要時間來孕育和發展。

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

由於絕大部分人購買理財的頻次並不高,因此對金融監管機構的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感受並不深。例如在2017年底發佈徵求意見,並在2018年5月正式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簡稱資管新規,就極大地改變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現狀。

原來以資金池形式存在、底層資產不清晰、期限錯配的理財產品如今被整改出清;以往通過銀行委貸或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地產委託貸款、信託,如今也幾乎絕跡於江湖;甚至在互聯網金融火爆的時候,有銀行與P2P合作,推廣互聯網理財,如今也一地雞毛。

有人說應該抓住監管政策關門的最後一班車,因為這麼“好”的產品以後就沒有了。可我卻認為,當政府都感覺到危險而限制的時候,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就是要剎車的時候,因為我們輸不起。

所以瞭解當下監管政策的變化,政策支持的,我們可以選擇長投;政策限制的,我們選擇短投觀望;政策不支持的,我們選擇迴避。

小結

大的宏觀環境並非普通人能看懂和把握,市場風險也非人力能控制,所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出決策。理財產品的投向和底層資產的風險程度、當下監管政策的方向和重點,這些都是現實且可以判斷的。只要產品是紮實且受監管保護的,就算有風險也是可控的。

希望我的愚見能對大家未來篩選理財產品有所啟發。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從收益看,第一反應肯定是長期好。但今天打算說點和別人不一樣的!

還是先給提問的客官把脈一下吧,猜一猜客官是什麼樣的投資性格~~

1.直接提問銀行理財而非存款,說明並不滿足於銀行存款帶來利息,希望有更高的收益。

2.對於銀行理財的風險、收益依然有一些疑問,在考量安全的邊界。

3.內心應該是渴望“穩穩幸福”、“安全理財”,不太希望冒險的那種~


從銀行理財的規律看,預期年化收益與封閉期長短成正比。但是如果有“理財轉讓”功能的話,不如購買最長期限,博取最高預期收益,無視“封閉期”。

傳統模式下,理財不僅有一個月到一年不等的“封閉期”,而且“不可提前支取”是慣例,但目前部分銀行推出“理財轉讓”功能,破冰了“封閉期”,目前支持此功能的銀行有浙商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等——滿足客戶急需現金時的變現需求,而且基本也能鎖定較高收益。

與其他中小平臺提供的“轉讓”服務不同,銀行理財轉讓目前基本不收取任何中間費用,且由於平臺背書能力強大,撮合成功率高,所以即便是應急轉讓一筆理財,也不會產生本金損失或者收益大幅打折的情況。試想,假設您購入一筆預期年化收益為4.9%的365天理財,半年後因急用錢轉讓之後,只獲得了4.7%的收益,這仍不失一筆“有賺”的投資。


買銀行理財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分清銀行自發理財產品與代銷產品。

銀行自發理財產品,起購金額1萬元,在中國理財網有備案,有編碼可查詢,在網點購買需面籤、做風險測評,有書面協議。目前為了簡化流程,客戶通過手機銀行、電腦網銀等渠道購買時,理財協議書是以電子版形式呈現,勾選“同意”視同認可協議。

一般代銷產品銀行會註明代銷,一般以銀保類理財產品較為常見,銀行僅為代銷渠道之一。


2.銀行理財非存款,風險等級分5檔,屬性都是“非保本”,不是每檔都能穩操勝券。

目前老百姓較能接受的是低風險、中低風險兩檔的產品,這類理財產品資金大多投向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同業存款、貨基、債基等固收類工具等,相對風險係數小,往期兌付概率大(不代表未來)。

而像有些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標註中、中高,預期年化收益雖然寫著可達8%或者9%,但細看其投資結構,可能掛鉤高風險投資衍生品,未必能實現預期中的收益,這一點務必向客戶經理詢問清楚。


3.“去剛兌”趨勢下,理財收益將持續處於下行通道。趁年底入手鎖定幾筆銀行理財,應該還是不錯的選擇。


醒韭客


一般來說理財時間越長收益越高,我們考慮理財的時候並不是只考慮到收益還有其他方面,例如安全性,風險程度,還有是否可以隨時贖回等等。

投資者首次在銀行櫃檯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做一個風險測試,才能根據風險等級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五級對應的理財產品如下:

如果錢需要隨時用的話,那麼建議購買貨幣基金,就是和餘額寶相似的各類寶寶,年化收益率在百分之二點五到百分之三之間,贖回的話,有快速贖回,不過有限額,正常贖回的話,次日到賬。

如果是一年以上不用的話,建議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到5個點,風險極低,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本金和利息。

三到五年以上不用的話,穩健的建議做大額定期存單,利息可以達到4%到5.3%左右。為了應付突發情況,需要用錢,可以把錢分成幾份,每月存一份,循環定存。

三到五年以上不用的話,如果講爭取更大的收益,可以投資債券基金,也可以定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定投可以使投資期限拉長,使投資成本降低,投的時間越長,盈利的可能性越大,根據統計最近五年業績排名前五十位的基金公司,最低收益也達到了40%左右。
可以給自己設一個定投目標,例如整體盈利10%,這樣如果行情好的話

,有可能很快就能達到目標。並不需要很長時間。

綜上所述,理財不但要考慮時間長短,還要考慮安全性和收益性,相對來說時間短的收益就低,時間長的收益高,但是對於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來說,有可能短時間會達到很高的投資收益,但是也有可能會本金遭到損失,投資者要做好兩手準備。


大海侃股


理財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這個對不同人來說,選擇是不一樣的。主要從流動性、收益率、風險性三個維度來考慮。

一般情況來說,短期理財的收益率比長期理財的收益率要低,這是因為期限越長,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可以有更好的安排,比如配置一些期限較長的優質債券,獲得更高的收益率。但是如果期限太短,就無法選擇較長週期的資產進行配置,只能選擇短期票據和貨幣市場工具,自然收益率就更低。

比如說貨幣基金,當天贖回第二天可以到賬(對於寶寶類產品,平臺可以提供資金作轉轉池,實現隨時轉入和轉出),那麼這就要求貨幣基金的管理人只能將資金投資於流動性非常高的資產,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大額贖回,目前貨幣基金收益率在2%~3%。

現在有不少7天期的短期理財和30天期的短期理財,收益率在3%~3.5%,而一年期的定期理財收益率可以達到4.5%~5%。

因此,買短期的好還是長期的好,最主要還是考慮自己的資金安排,因為定期理財買了後是不能提前贖回的,如果中途需要用錢根本取不出來就會比較麻煩,需要根據自己的資金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如果本身資金閒置時間可以比較長,那麼選擇一年期的定期理財比較合適,期限既不會太長,也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

最後,還需要注意一點,雖然都是理財產品,但不同的理財產品對應的風險是不一樣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PR1到PR5一共五個級別:

PR1為保守型,PR2為謹慎型,PR3為穩健型,PR4為進取型,PR5為激進型,風險等級依次上升。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自己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如果本身屬於保守型投資者,但卻購買PR5激進型理財產品,一旦真的發生了虧損,會帶來金錢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一般選擇PR2及以下的級別的理財產品就可以,每一款理財產品都有產品說明書,上面會寫明該產品的風險等級,一定要詳細看清再決定是否購買,不能單純追求高收益率,高收益率往往對應的也是高風險。


財經宋建文


我認為銀行理財最好是買短期的,一年以內的,原因如下:

第一,封閉式理財產品不同於定期存款,它不能實時贖回,雖然有的銀行推出了轉讓功能,但也要有人願意接手才能轉讓成功拿回現金,所以期限最好不要太長,以免生活中急需用錢的時候死活弄不出理財。

第二,對於定期存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但是理財卻不一定,一年期的理財利率可能不如90天的理財利率,而且理財產品的利率波動比較大,在每個季度末銀行缺錢的時候都會調高理財利率,到了次月又會調低,有時候買一年期理財的利率比不上買四次季度末理財的綜合利率。而定期存款則不會頻繁的調整利率,所以定期可以直接存長期的。

第三,個人推薦在每個季度末買入90天左右的理財產品,保證資金能夠在每個季度末到期,然後就可以選擇當季利率最高的產品再買入,這能讓年度的綜合理財收益率達到最高。

總結

對於封閉式理財這種不能實時贖回的產品,我們一定要考慮流動性問題,最好不要買超過一年期的,如果希望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建議在每個季度末讓資金贖回再重新購買當季利率最高的產品。


讀毒獨310


首先,在資產新規下的理財先要看風險再看時間長短,不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不同,風險程度也就不一樣,比如結構性產品中有掛鉤股票、債券、外匯、黃金、指數的,風險也各不相同。理財產品也從低到高分為R1、R2、R3、R4、R5五個等級。投資者應接受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依據風險承受能力購買相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其次在來選擇理財產品時間的長短,其各有利弊,短期理財的優勢是資金週轉性強,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比較合適,其缺點是短期理財收益偏低,除了少數出現理財利率倒掛的情況,大多數時間同銀行同時間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越高;而且募集期也會影響收益,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理財產品,募集期平均都在7天左右,如果產品期限短,會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

最後,買理財的時候我們也要結合自己的綜合情況來購買,例如:首先要看自己對資金的需求狀況,個人對現金的需求情況,決定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比如,你在半年後需要用這筆錢,自然就不能購買期限超過半年以上的產品。其次也要看當前的利率環境,簡而言之,如果央行有加息的預期,購買中短期理財產品,加息後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更高;如果有降息預期,就要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目前的背景來看,去槓桿告一段落,貨幣政策趨於寬鬆,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如果客戶資金暫時不用,中長期理財產品會更合適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