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在原始时期,由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有限,古代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迫于自然的压力,原始时代的人们就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还能保护自己,并能给予自己超人的力量和技能。

由于鹿擅长奔跑,而且还拥有对抗强敌的强大武器——鹿角,因而成为了先民崇拜的对象,成为了狩猎神的首选,因此先民们将鹿奉为图腾,相信它有着神圣的威力,能保护人类的繁衍生息。如鲜卑族就是典型的鹿图腾崇拜民族,在鲜卑族的遗址中就发掘有鹿纹金饰牌、鹿纹铜牌和绘有鹿纹的艺术品,鲜卑族的首饰也多以鹿首、鹿角为造型。又如古代犬戎也是以“狼”、“鹿”为图腾的游牧民族。《国语.周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中叙述“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其中四白鹿就是代指犬戎中以白鹿为图腾的部族。从某种意义上讲,鹿图腾崇拜是鹿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母体和基石。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随着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转变,鹿纹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和升华,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形象和吉祥的寓意,鹿纹也由最初的图腾转化为了吉祥符号,在吉祥图案中不仅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那么鹿纹是如何脱离原始图腾崇拜,而开始具有吉祥美好意蕴的呢?

一、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思想,使人们对鹿的崇拜转向助人升仙、预示祥瑞

在道教的神话传说中,几乎处处都有鹿的身影,鹿不仅是仙人的坐骑,如大家所熟知的寿星公——南极仙翁的坐骑就是白鹿;鹿还是道教成仙得道的三跷之一,如《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夫三矫经者,上则龙矫,中则虎矫,下则鹿矫。”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它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母题,又吸收谶纬神学、墨家学说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而成,宗旨就是力图通过一定的修炼途径而变化人的气质,从而延年益寿、羽化登仙。

由于道教描绘出了一个与凡俗世界完全不同的祥和超脱的世界,而道教徒又坚信人可以通过修炼进入循环无终的不死境界,于是人们又开始了对升仙术的追求。因此被视为祥瑞之兽的鹿,就与道教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们对于升仙术的构建中,鹿成为了连通人界与仙界的交通工具,出现了乘鹿升仙的方式,鹿纹的寓意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如河南南阳画像石“乘鹿飞仙图”:仙人一手按在飞鹿身上,身体几乎悬空,鹿扬蹄飞奔,整个画面给人以快速飞升的动感,可见,鹿成为了人们升仙的脚力。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翻阅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方术道教极为兴盛,使中国的吉祥文化观念着重于避凶趋吉,而鹿纹作为秦汉时期较为常见的纹样,其所反映的吉祥寓意占有很大的比重,上至王宫贵胄,下至贫民百姓都极为重视生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鹿的崇拜,不论是鹿角的力量崇拜,还是对于鹿辟邪寓意的追求都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鹿所能够象征的新的寓意的追求,即鹿能够助人升仙、预示吉祥,因而普遍存在于各种墓葬和画像石画像砖之中,常常被视为羽人即仙人身旁的坐骑手,或者能沟通生死的神兽。如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黄安岭的东汉九头人面兽画像石:画像分为两层,第一层依次为九头人面兽、龙及两条翼龙牵拉的仙车,第二层为虎、熊猫、鹿、兔以及羽人骑鹿和鹿车。其中的鹿、虎、鱼、兔等动物都被赋予了携人升仙、助人永生的超越自然属性的能力。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二、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使鹿纹的寓意走向世俗化

佛教虽在汉代时就已传入中土,但是并未传播,一直处于潜伏期,直至晋末时期才开始流行,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盛行。鹿在佛教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比如双鹿法论,中间法轮所代表的就是物化的释迦牟尼佛即释迦牟尼讲法,而一左一右的两只鹿所代表的是野鹿苑这一释迦牟尼佛的首次讲法之地。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而且鹿形象在佛教文化中还是信义和良善的化身,如《佛说鹿母经》就讲述了一只刚刚生产的母鹿不小心被猎人所获,临死之际恳求猎人放它回去抚育幼崽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之后再回来受死,猎人怕它不讲信誉不肯放归,但是在母鹿的再三恳求之下猎人最终答应了它的请求。果然在抚育小鹿成长之后母鹿信守诺言回到了猎人的猎网之中,猎人看到它身后依依不舍的小鹿深受感动,扔掉了手中的武器出家去了。又如敦煌石窟257窟中的北魏壁画《鹿王本生》佛教故事画,就是取材于《佛说九色鹿经》故事:九色鹿是菩萨的化身,因搭救溺水之人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反而遭到杀身之祸,后来九色鹿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了因误听谗言的国王,责令“自今以往,如驱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九族,于是众鹿数千为群,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风雨时节,五谷丰登,人无疾病,灾害不生,其世太平运命化去。”

因此受佛教的影响,鹿纹开始较少出现于狩猎或者鹿车图之中,多表现出鹿的轻灵出尘,渐渐地鹿纹寓意去掉了之前的神秘色彩,开始变为生活化、世俗化的吉祥符号。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三、中国人的趋吉心理,让鹿纹寓意更加丰富多彩

罗兰.巴尔特认为:人类社会所使用的种种符号都是表现人类心理深处潜意识的“密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又往往无意识地在密码中加入其它不同成分的“信息”。

“吉祥”这个主题,是一个绵延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求福、求喜、求吉祥,是我们华夏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从远古走来直至今日,除了其内涵发展演化之外,其心理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在传统纹样中吉祥篇幅占很大比重的重要原因。这种心理沿袭了图腾和宗教崇拜的求吉心理,与自然物结亲来寄托情怀和慰藉。这种求吉心理表现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包括健康、长寿、富裕、善终等多方面。心理现象人人都有,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关注。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三个心理需求层次的理论,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中国自古以来祈福求祥的心理需求。马斯洛的理论中提出,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分为三个层次,它们都依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呈现出金字塔上升的形式,在金字塔的底端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健康、人身安全和饮食资源。第二个心理层次是指人们对经济和财富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自身能感受到他人对人格尊重的需要,实现人生存在社会上的自我价值。在金字塔的最顶端是人们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即人们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鹿纹的所指寓意都满足了这三个层次的心理需求,吉祥意识的产生源于先民对原始生活的不安全感,先民们对神秘的自然外力、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古代先民对鹿的崇拜,希望它能驱鬼逐妖、消灾灭害,以及能让人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和更安全的生活环境,鹿纹还是长寿不死的象征,可被看做是最基本层次的心理需求。能战胜自然外力、保证人类生命的延续也都是人们趋吉心理的需求。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当生命不再受到自然环境的威胁,能正常生活时,就对物质财富有了更高的要求,鹿纹逐渐失去神秘色彩,进而与其他纹样组成丰富多彩的传统吉祥纹样,如鹿纹与鹤、梧桐成“鹤鹿同春”,寓意健康长寿、永享天年。又如鹿纹和蝙蝠、寿星组成“福禄寿”,寓意一路福星高照、万事如意。可见这些与鹿相关的吉祥纹样寄托了人们希望通过得到官禄,获得更多的财富,提高生活水平来光耀门楣。

当物质财富得到满足,人们能吃饱穿暖后,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财富,如鹿纹是德音的象征,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德音反映的是古代君主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的帮助,实现共建天下、巩固江山的雄心壮志,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可以说鹿纹的寓意贯穿了人们心理需求的三个层面,人们希望健康长寿、拥有更好地物质生活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都是希望生活的更加幸福美好,是趋吉心理的需求所导致的。

总之,鹿纹的各种吉祥所指反映了中国人对万事万物都希冀祝福的心理追求,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心理需求和情感追求,才使得鹿纹被广泛应用、寓意更加丰富多彩。

鹿纹是如何脱离最初神秘的图腾崇拜,而成为世俗化的吉祥图案的?

百鹿图

结语

鹿纹作为一种传统吉祥装饰纹样,它的外形千姿百态,它的所指寓意丰富多彩,它是力量、祥瑞、长寿、官禄、吉祥多重意义的象征,它所指寓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宗教信仰、社会文化、思想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宗教信仰使鹿纹发展壮大起来,社会文化使鹿纹发展延续下来,趋吉心理使鹿纹的寓意更加丰富多样,可以这么说鹿纹艺术符号其实就是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和趋吉心理这三种重要因素的产物。

总之,鹿纹由最初的神秘图腾崇拜演变成充满世俗化的吉祥图案,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更反映出了人们对对功名利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