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武林外传》中吕秀才面对匪徒也问出过“你是谁?”;成龙电影《我是谁》中有这么一个疑问“我是谁?”。这两个简朴的问题你是否有究其根本过。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却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西方哲学喜用逻辑推演,而中国文化则擅长践行体悟。若识得中国传统祭礼,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祭礼告诉会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血脉延续的重要途径。

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什么是“祭礼”?

所谓“祭礼”,就是祭祀或祭奠的仪式。《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孔子认为礼得之于天,效法于地,配合鬼神,贯彻到丧葬、祭祀、加冠、结婚、朝会等各种活动中。只有遵循礼,才能治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国家。“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天地、宗庙、神祇关系到国运之兴盛,宗族之延续,故排列在五礼之首。

根据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所以祭祀也就分为天地神灵之祭和宗庙先祖之祭。

天地之祭关乎神灵信仰,具有宗教的属性,自然从形而上的层面解答了人的本原和生活的意义。但由于人神隔离,特别是对神灵祭祀的限制,人神关系与人祖关系相比自然疏远了很多。自上而下的祖先人鬼之祭成为真正影响国人的核心文化。

祖先崇拜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古人认为先祖是类之本。正如《荀子·礼论》所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外,古人深信灵魂不灭。如此,经由儒家的提倡和推行,祭祀成为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性文化。祭祀如同传统中国的文化基因,它携带着远古文明的记忆,裹挟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一直延续至今。

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根据文献及考古资料,大约从西周起,确立了敬天尊祖的观念。《礼记·王制》记载:“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祭祖仪式。因秦灭学,礼学遭到极大破坏,汉儒虽然努力恢复传统礼仪,但重新缀辑的礼仪著述难与先秦古礼相媲美。

祭礼不仅是人与天地、祖先沟通的桥梁,而且是跨越时空的活态媒介。在祭祖活动中,祭拜者、祭拜对象、祭拜仪式的规定与指向恰恰应对了“哲学问题”,或许正是因为解答了人生的终极问题,所以“祭祖”礼仪一直长存不衰。可以说,祭礼告诉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血脉延续的重要途径。

古代的祭祖,着重于对祖先人格、能力、魅力等的赞扬与歌颂。通过内心的感恩,表现在行动上的顿悟,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内心强烈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一种珍惜。由祭祖衍生出来的是一种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文化的担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根本所在,没有了祭祖文化,也可能就没有了继承和传承。

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几千年来,祭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礼记·坊记》中也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孔夫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由此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祭祖文化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祖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现代祭祖不同于古代祭祖,在表现政治色彩、文化色彩的同时,增加了很大程度的经济色彩,展现出旅游色彩、实业经济色彩,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传承与发展,但在“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上,却是很少能真正传承。

自古以来,祭祖的整个过程都是庄严的、肃穆的。《朱子家礼》要求:冬至一阳之始,祭始祖。立春生物之始,祭先祖。四月仲月因时而祭,祭四世祖先。季秋成长的之始,祭祢。在祭祖前还要斋戒三日,准备多种多样的祭品,到了祭祖的这一天, 则由家中的长辈带领,行三献礼,即初献、严献和终献等。之所以程序复杂,是要是让后世子孙更加记忆深刻。从古代的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祭祖文化是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骨髓中的传统礼仪。

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古代的祭祖,着重于对祖先人格、能力、魅力等的赞扬与歌颂。通过内心的感恩,表现在行动上的顿悟,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内心强烈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一种珍惜。

由祭祖衍生出来的是一种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对文化的担当。家是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祖的过程也是将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联系起来的过程,便于人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孔子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汉朝时期,“孝”的理念被广泛推崇,开启了“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新局面。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人们对祭祖有了灵魂上的深刻认识。由此不难看出,祭祖也是一个人“孝”的重要表现方式。

祭祖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赋予了祭祖这一神圣意义,这一传统习俗才得以代代相传。

消失的礼仪——祭礼篇

随着与时俱进的发展,使的现代祭祖虽源于古代祭祖,但在形式上甚至在意义上不同于古代祭祖,以平常扫墓祭祖为例,现在扫墓祭祖许多情况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这无异于是对对传统文化的曲,即使现在依然有所保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行,传统祭礼被彻底遗忘、如同其他的传统礼仪被摒弃,只是时间问题。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个诚字非常重要,“诚〃是讲心地,所谓“诚于中(心中念念装看祖宗、父母的恩德),形于外(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寒署交替以祖宗、父母为中心,周祥供奉)",祭祀这个形式要隆重而庄严,当然内心更重要。形式是要因地制直,环境能不能够做到,但是内心的诚意是不能没有的。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果世上真有什么永垂不朽,那一定是精神的延续。我们的祖先曾在这个世上活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我们怎能忘记?祭祖真正的教学意义,就是让子孙万代,固涩命根,延续慧命,最终明自本心。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通过祭礼来践行体悟,这三个哲学的终极难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期望我们为了传承中国传统优秀礼仪而继续坚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