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我一直記得很久以前的一個尷尬的場面,這使得我們中學的王校長在家裝病了三天。

周老師下課後在校長辦公室裡拿出一包煙,站對面是語文老師劉老師和王校長,周老師慢條斯理撕地開煙盒,不慌不忙拿出一支敬了過去,王校長伸出手已經做了接煙的架勢,周老師把煙遞給了劉老師。並且旁若無人,自己隨後也點上了一支,似乎把王校長看成了透明人。

這抽菸的人,很在乎這個。

為何唱這一曲?這個場面使得王校長很尷尬至極,一般理解為欺負人,真讓人崩潰。

後來,我們學校就流行一句經典的校內流“黑話”,用在尷尬的時候自嘲:“街上的蘿蔔兩毛錢一斤。”

這原創是王校長在那忒尷尬的時候,極致機智的一句智慧語。很好給自己一個梯子下了臺階,但是心中那口惡氣不能釋懷,接著請了三天病假。在家蒙羞。

王校長到底是王校長。在那離弓之箭覆水難收之時,把伸出準備接煙的兩手指用智慧的語言和肢體語言彌補得天衣無縫。“街上的蘿蔔兩毛錢一斤。”

我是有網紅的病,沒有網紅的命了。

網絡流行語“街上的蘿蔔兩毛錢一斤。”這到底是個什麼梗?

會流行起來嗎?這是我的中國夢!

【維基百科】 網絡新詞“街上的蘿蔔兩毛錢一斤。”出自紅色微平臺一篇原創文《喝茶,不懂這些要被人輕視的》,作者:lzs,文中,......王校長接煙尷尬的故事,後來泛指遇到尷尬局面時刻自己解圍,找梯子下臺,或自嘲或自諷,也用於在危難之時妙語連珠、機智的表現。

書歸正傳,今天聊喝茶‍

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煙我不說了,抽菸我們不提倡,吸菸的人也不招人待見,喝茶和喝酒更有相似之處,這裡面的“近遠親疏,主次尊卑”,都在這一個杯子運作之上。不是有詩云:

窮居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但看筵中酒,

杯杯先敬有錢人。

喝酒多談利益,喝茶常訴衷腸。所以一起喝茶是極好的。中國人好以茶會客,一杯茶其中暗含了許多學問,除了泡茶講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規矩方圓。

就喝酒來說,熱情之時一般用“滿上滿上”,彰顯豪爽熱情,茶則不同,茶,不能給客人斟滿,以六七分敬宜,箇中的道理大概因為酒是冷的,茶是熱的,燙到了客人不好吧。客人被滿杯燙到了也尷尬無比。

我不知道假設燙到手指,會不會來句:“街上的蘿蔔兩毛錢一斤。”

斟茶一定是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如果是邀較多人一起喝茶,杯不便收回斟茶,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此時,司爐是一美女該有多好。

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客人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如說3Q,或謝謝!喝茶者是長輩的,只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記得我用的是輕彈二字,不要使勁敲出了個響聲或震動,那不是謝謝,那是給老子續茶。

這一個手指兩個手指藏有自尊與尊重。莫對著晚輩的斟茶,行跪禮。那就言重了,不知道的胡亂手勢,會被人輕視的。

客人喝茶,茶盅不能在茶盤上摩擦移動,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茶盅碰出聲響,除非是想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電影裡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嗎?角色把茶杯一推,灑水外溢;還有的鏡頭,角色把茶盅狠狠地放下,音響驚到所有喝茶人,這畫外音我是看懂了的,要起事端了。故事要高潮啦!

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客人喝茶時如果皺眉,這是對主人的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客人不是嫌棄自己茶不好,就是招待不周。

故意皺眉者,那涵義就深刻了,又要起事端了?各自讀懂靈活運用茶語吧。

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倒掉不可喝。所謂一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這與做茶歷史和工藝有關,因為早時做茶用腳踩,怕茶葉有髒不宜喝飲,有二沖茶葉之說,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怠慢人家,或客人自己不招人待見“享受的禮遇”。

這個能用在經常來蹭茶的人身上。溫柔一刀。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新客不要一再推卸,應該說感激之語,恭敬不如從命,道謝受禮,否則叫卻之不恭。

茶講究以濃茶待人,但是,主人故意不換茶葉,茶語是“茶無色”,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趕緊抽身告辭。

否則會惹主人的沒趣,譏笑你不懂茶道,沒見過世面。

一盞茶湯觀沉浮、苦如茶、甜如茶

圖片來自紅色微平臺


最後該說說茶具,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人,習慣於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於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這句俗語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

喝酒者要求場面熱烈,因而宜多,但太多喧鬧,以四人為宜;飲茶要求環境清靜,獨飲則孤寂最好三人舉杯;遊玩者單獨一人無趣,以兩人同行則較易同心交談,或閨蜜或情侶,方為美妙之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