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引子

有好多朋友說自己家孩子做什麼都沒有長性:再好的玩具,三五天就不玩了;拼樂高,不到十分鐘,就開始玩小汽車;看繪本,翻一半就被奶奶做的紅燒雞翅饞走了。要是被爸爸摁著,一起拼圖、數獨、畫畫,也是一會渴了,一會要尿尿,一會渾身癢癢,直到爸爸說一聲“那先歇會吧”,馬上各種症狀痊癒。

但也有家長說了,我孩子在一種情況下特別專注,就是看電視的時候。不管是電視直播、網絡平臺,不管是動畫片還是連續劇,甚至是長達十來分鐘的廣告時間,他都能像達摩冥想一樣,對著前面這堵電子牆一動不動,唯一的區別就是達摩是閉著眼的。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如何證明此時孩子是高度專注的,我孩子以前有一段時間在看完電視以後,就趴在沙發說:“好累啊爸爸”。這證明他真的很用功。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01 電視癮要不得

這一點應該所有家長都有共識 ,就是電視癮真是要不得!

首先,這是一種內耗的精神行為,所有的內容都是輸入型的,在目前咱們電視播放尚無法達到分級的前提下,各種良莠不齊的內容更是無差別向孩子衝擊。

有一陣我兒子沒事就愛哼哼“秋香就愛喝羊奶……羊羊一百好羊奶”,我想這都哪跟哪啊,後來恍然大悟原來他看的“喜羊羊”動畫片每集中間就有插入這個廣告。這還是好的,有時候白天孩子跟著家裡老人一塊看諜戰連續劇,晚上勢必會拿我練手,各種掐胳膊擰大腿。


更危險的是電視癮的派生周邊產物對懵懂孩子造成物質慾望衝擊,並且長此下去,也有慢慢過渡到遊戲癮、網癮的趨勢。


02 電視該看還得看


其實,我覺得該看還得看——要不回頭小朋友之間的社交也對不上暗號。


記得兒子三歲後,送去美吉姆早教做早幼銜接教育。每次課程除了唱歌、跳舞、做運動外,總會保留一個環節:寬敞教室中間,放上一個碩大的青蛙盆,裡面老師放進去各種小玩具,然後把一屋子七七八八的孩子都放在這周邊,讓陪同的父母都遠遠坐在牆邊。

這時發現,原來三歲的小孩就開始有自己的社交,他們會有互相吸引和取悅,有追逐和爭吵,有默許和分配,這些都在悄悄生成。

到了幼兒園的階段,孩子在園中的活動和放學後的嬉鬧中,更是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和社交群體意識。

在園中除了固定的繪本、邏輯狗、出操、體能訓練外,自由分區活動中,就有搭建、益智、家庭、繪畫和表演類的活動,相同的興趣促使孩子們會有意識的聚在一起玩,在玩的時候就有分工和社交,其中有一些就把在家裡跟父母長輩、甚至電視裡看到、聽到、學到的進行交互傳遞,在放學後更是把這些延伸開來。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有次兒子就沮喪地跟我說:“爸爸今天我特別難受,樂樂問我知道幾個奧特曼,我說我知道迪迦奧特曼和羅布奧特曼。他說他知道十個奧特曼呢!”其實那時候,兒子剛能數到十,他認為十是一個最大的數字,但傷心是真格的。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這裡不得不說,如果徹底切斷電視或電子媒體的輸入的話,就像關閉了一條孩子瞭解世界多樣性的捷徑。在這條路上,他可能會遇到很多知己和異己。危險在每一種可能中都存在,但不可因噎廢食。


03 該怎麼做呢


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既解近渴,亦控後勁呢?

這其實很簡單,就是控制看的時間而不是控制集數。

說得精確一些,就是說好的三十分鐘就是三十分鐘,就是天崩地裂大高潮、鬼哭神嚎大轉折也立即結束,該刷牙刷牙去,該鑽被窩鑽被窩。

肯定有家長要說了現在的動畫片大部分都是在20分鐘左右,30分鐘正好不當不正,還不如按照一集來算,要不然看著正爽,你給斷了反而很難受,還不得給鬧將起來!

我要說的是,就是要卡在中間,可以是長的一集半,短的也兩集半。這樣的做的好處,其實是顯而易見的:

就是和孩子達成了較為平等的契約關係。關係雙方是孩子與家長,而並非電視節目。

即事先商量好的,甲方給了看電視的權利,電視節目有多長,並不在考慮之列,到點了沒演完,並不承擔連帶責任。乙方應遵守時間規定與內容限制,如果不想承受看一半就得關電視或者想把激動的心情放在一個較完整部分,就應提前停止觀看,或自行選擇如何分配時段。

而且,這樣一來也是雙贏局面,甲方贏得了控制權,獲得了孩子尊重,乙方贏得了自治權,明白了什麼是界限感。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但是有些家長會問了,你憑什麼這麼做啊,有什麼道理啊?

下面來說道理!


04 生理學基礎


每當孩子被電視屏幕裡豬豬俠的暴擊、佩奇爸爸的泥坑舞蹈、奧特曼的終極奧義——歐布至高光線所鼓舞、逗樂、激盪時,是體內多巴胺類物質的分泌造成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這種物質基礎,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物,產生於下丘腦和腦垂體(大腦皮層也有少量分泌),屬於神經遞質,用於運輸細胞滋養神經,從而引發一系列情緒反應,當大量刺激形成了,就刺激多巴胺的持續分泌,從而使人產生持續的欣快、歡愉、興奮感覺

這種分泌快感是應用於每個人的,而不僅僅是孩子。要命的是,人是很難從一段持續的沉浸的感覺中走出的;更糟糕的是,比起成年人已具備一定剋制能力,小孩子更難於戒斷這種沉浸體驗。同時,不同人群對於接受分泌神經遞質的刺激類型也不同。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剛才還哭鬧的小朋友在動畫片前面一下就安靜了;多數女性不太感興趣的球類比賽轉播,男性可以大半夜一直聚精會神地坐在屏幕前,還大呼小叫;大多數男性朋友完全不感冒的泰劇、韓劇,為啥各位的女性朋友會在深夜躲被窩裡捧著ipad梨花帶雨地刷過凌晨兩點。

由此可以想象一個問題,如果突然按下遙控器關閉鍵、家裡電耗盡掉閘,突然接到領導來電馬上做個報表時,無比沮喪、憤懣、抓狂的感覺。

總結一下,就是電視癮有其物質基礎,容易墮沉浸體驗是人類通病。戒斷既急需又難辦。

05 哲學心理學基礎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榮格《紅書》

哲學心理學一脈相承,同時與生理學相輔相成。

這裡就要結合佛洛依德的“個體潛意識”與榮格的“群體無意識”來看。

對於成人父母來說,他的潛意識中小孩看電視基本是被異化為不學無術、走向墮落的開始。而對於孩子來說,看電視有一部分潛意識是恰恰是想通過看電視,儘快趕上成人的思想程度,從中快速獲取更多信息,與成人有更多的交集和交流平等性。

若從群體無意識來看,孩子是以成人原型模板繼承的心理基礎。成人可能忘了自己小時候有多愛看電視了: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都看了二十多遍了,每個寒暑假還是會作為保留節目再看一遍。而孩子也是通過看電視快速地獲取部分社會經驗,從而與成人獲得一些簡單共識,諸如“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奧特曼)、“詩與遠方”(小豬佩奇)、“爸爸負責工作、媽媽負責做飯打掃”(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聲明:這個社會分工觀點顯然是不對的!)。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總結來說,電視癮也是一種共情,但換位思考,這種突然戛然而止的中斷,確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是難於接受的,畢竟我們要的不是專治的家長和順從的孩子。


06 什麼時候開始做


越早介入越好!

3至6歲幼童是最好的介入時期,這一階段孩子各種規則意識均為建立,邊玩邊學,模仿為主,探索為輔,自主思考能力還較弱。隨著心智啟蒙,探索行為也逐漸升級,並形式多樣化。

此時不能強加以觀念輸入,而是慢慢引入規則感與界限感意識,比如,玩樂高可以,但要記得不玩的時候收拾到筐裡。吃冰激凌可以,但飯要先吃完。看電視可以,週五晚上半小時。


簡單來說,從3歲以前的儘量滿足,到三歲以後的儘量設置一些約束和轉折才讓他們辦成自己想辦的事情。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07 重視孩子,放正自己


這會很難嗎?那這真是小看了孩子的能力。

明星蔡少芬曾在網上放出過六歲女兒在廚房動刀做飯的視頻,從刀工到擺盤都有模有樣。各種媒體採訪黃磊如何把自己女兒多多培養的如此出色,他表示最重要的就是要給足孩子尊重,換取與孩子之間的平等關係,從而建立起彼此的安全感來。這些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長成了每個父母心目中完美榜樣。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沒錯,這種尊重與安全感是彼此的。現在一些家長在平時管教孩子時候其實是分裂的。

孩子乖的時候叫“仔仔”,不乖的時候叫“小崽子”(其實“乖”這個字眼並不怎麼樣,這是對孩子啟蒙階段智商的一種嘲諷),小孩五六歲了還追著餵食,但電視看多了,就指著鼻子罵。試想,如果你是孩子的話,是不是會很分裂?

所以,即使這個方法對於孩子未來的獲益是良多的,但是具體實施起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08 具體實施方案


首先,對約定的時間和其他限定條件,需要反覆確認孩子已經明白了。對於幼童,他們其實對於時間並沒有概念,那就需要告訴他們告訴他們時鐘從那裡走到哪裡,甚至可以設定一定鬧鐘提醒。

然後,在約定時間即將到來時,家長必須要守時,提前一分鐘到孩子跟前,幫助他分散對於電視的注意力,可以問他幾個關於電視內容的問題,比如“發生了什麼”、“誰戰勝了誰”、“有你最喜歡的英雄出現嗎”這樣的問題,順利過渡,並可讓孩子自己來關閉電視。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09 補償機制


這裡一定要有補償機制的,特別是在訓練前期。

一方面是生理補償。

前面說過,在觀看電視時候,吸引孩子的情節使體內多巴胺持續分泌,突然中斷神經遞質傳輸,勢必造成腦部沮喪情緒的產生。現代科學解釋多巴胺的分泌,可以從富含絡氨酸食物中來,也可從適當的機體運動中產生,所以可以試想這樣的情節:到時間了,爸爸拿著遙控器走到孩子邊上,手裡還有一根香蕉或汪汪隊奶酪棒,一邊說:“兒子,想不想跟爸爸去比比滑板車!”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小王子》裡說“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但只有少數大人記得,他們還是小孩”

另一方面是心理補償

還是依據榮格的原型理論,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內在兒童”,每個人內心那個孩子,一些是保留著童真,一些是拒絕長大,一些是不知道怎麼長大。

榮格說“內在兒童是光上之光,是一切治癒的引領者。”

家長不妨把孩子想象成二三十年前的自己,放下自己心靈的設防,把愛護釋放成寬容,與孩子做玩伴,治癒了他們的時候,也偷偷成長了自己。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10 這樣做了會有多爽


當我們把難的事當成一種習慣去養成以後,一些核心習慣將觸發更多習慣的養成。比如衛生習慣、定時就餐習慣、作息習慣,甚至看書、運動也慢慢可以培養成習慣來執行。

對於孩子來說,諸多的習慣養成後,便是規則感和界限感的社會意識建立的開始,孩子一方面懂得了做事要分輕重緩急,一方面學會如何提高效率。

久而久之,就是出現更高層次的能力。不錯,就是決策力!孩子會自己來判斷事情的走向、獨立處理一些危機問題,控制梳理自我情緒等等,而不再是任由慾望驅使去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沒有那麼難,一招幫你孩子戒掉電視癮


也許,人生的高下,就從從中間掐斷動畫片開始!


一期一會,下期再會!

循微瞰宇宙,抿悸感磅礴... 等你來@但欲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