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祕訣是什麼?

用戶2212682716827


快樂的秘訣就是滿足樂觀。不管一個人錢多錢少,職位高低,只要滿足,人就快樂。如果一個人不知足,成天東想西想,與張三比,與李四爭,覺得自己吃虧了,整體怨氣沖天,鬱鬱寡歡,何來快樂?如果一個人不樂觀,面對挫折失敗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感覺暗無天日,生無可戀,能快樂嗎!其實,人生一世,盡力就好,天下的錢掙不完,天下的官當不完,該自己的不必謙讓,不該自己的絕不強求,錢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官再大總有謝幕的一天,相信只有千年的百姓,沒有千年的官。知足常樂,笑口常開,這就是快樂。


糧農二代


您好題主!我是溫柔的依依,我來回答您的問題。點個“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我有個朋友最近一直失眠。

如果你有過失眠的體驗,一定了解那種身體已經十分疲憊,但腦子還在高速運轉,怎麼也睡不了的焦灼感。

眼看著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過去了,大腦依然清醒地可怕,然後天亮了,自己一夜未睡。

這樣的體驗真的很糟糕。

我問她:“你最近有什麼心事嗎?”

“沒有啊,和平時一樣,就是想得特別多,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腦子清靜不下來。”

“那你嘗試在睡前做冥想吧,也許對你有幫助。”我給了她一個建議。

然後第二天,她就激動地告訴我,就在做冥想的過程中,她終於睡、著、了!

朋友很不理解,困擾她多日的失眠問題,為什麼僅僅是在睡前做了幾個深呼吸就解決了。

是的,就是那幾個深呼吸,把她的注意力從亂七八糟的事務中拉拽出來,本來就很疲憊的身體,隨即就“倒下”了。

02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我們一方面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在被它們反噬。

手機、泡沫劇、電子遊戲,正在打碎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的大腦每天被無數信息反覆刺激著,導致的結果是,它一整天都處於不正常的亢奮中。

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可怕的是,世界還在不斷創造新鮮事物,試圖瓜分我們所剩無幾的注意力。

有人把這一切定義為一場“陰謀”,“奶頭樂”的言論一度在朋友圈刷屏。

姑且拋開這一點不談,我們確實面臨這樣的糟糕結果:我們焦慮了、空虛了、內心的衝突變多了。

總之,我們比以前更不容易快樂了。

03

納塔莉在《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中講了一個小故事,提到自己得了急性結膜炎,病情反覆,她不得不待在床上養病,這一待就是一個多月。

神奇的是,當離開了日常的事務,在無所事事的養病時光中,她在某個瞬間被一股快樂的電流擊中。

有一個聲音說:當我在後院種草莓的時候,我才快樂。

這句話有點無厘頭,卻真實地反映了娜塔莉內在快樂的來源。

我想起自己有同樣的經歷:曾經在寫文章的時候,忘記時間,那個當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心流中,那樣的快樂,至今難忘。

我和娜塔莉都體驗到了,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那種沉浸式的快樂。

她在文章中這樣說:

和自己真正地好好相處,就是和世界好好相處,就是在關係中好好相處,和樹、切片奶酪、格局壯闊而悲哀的政治變遷相處。

與自己高質量的相處,才是增加幸福感的秘訣。

什麼是與自己高質量的相處呢?

其實就是,活在當下。

《當下的力量》中說:受苦需要時間,它在當下無法存活。

04

當我們能夠把握好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在當下的一件事,一個人身上,就會獲得更美好的心流體驗,也會大大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當下,如此重要,卻少有人在。

現實是,大部分人連停止自己腦子裡混亂無序的念頭都做不到。

著名的霍金斯能量層級圖將人類心靈呈現的狀態用科學的指標進行了量化。

圖中可以清楚的發現,當一個人的能量層級越高,他的生命狀態就越好。當能量達到500以上,人的精神面貌是平和喜悅的,注意力會聚焦生活的美好,體驗真正的幸福感,而當能量達到700-1000,人類的意識進化將達到頂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悟”。

反之,則表示生命能量越匱乏,狀態越糟糕。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長期衝突不斷,他的能量就長期遭到損耗和破壞。

我們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這其實就是缺乏能量的表現。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量,就會處在悲傷、恐懼、焦慮等等負面的情緒狀態。

《心流》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心流較強的人,能關閉其他資訊管道,把注意力集中在接受閃光的刺激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快樂,因為他有能力對外來刺激進行篩選,只注意到眼下這一刻有關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的注意力是有彈性的。

這,就是有關幸福的秘密。

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閃光的事物上,屏蔽那些會損耗你能量的外來刺激。

所以,自如的掌控你的注意力,才是關鍵。

真正的快樂,是一種習慣或者說,能力。

05

控制我們的注意力,其實需要刻意練習。

有一個訓練我們注意力的好方法,就是我前文提到的——冥想。

冥想的要義:就是讓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者身體的某個部分,如果注意力跑掉了,再次拉回來,如此反覆練習。

練習過冥想的人都會發現,頭腦幾乎不會消停一秒鐘,如果你試著在心中默唸“吸氣”與“呼氣”的下一秒,紛亂的念頭就開始入侵大腦。

心念瞬息萬變,蠢蠢欲動,我們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

這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也可以說是心智天生渴望故事,它生活在未來或者過去,就是不能安分地待在當下。

冥想,就是一種刻意將心念拉回當下的練習,它一遍又一遍,溫柔而堅決地把注意力拉回來。

這種方式把我們的注意力從一種流動中收攝回來,在靜默的專注中,你像忽然駐足於流逝中,能立即感受到時間的河流從腳踝流過。

當一個人可以長時間的停留在一個點上,如如不動,那麼他必然感受到周遭世界正在被時間一點一點帶走的痕跡,以及世界變化的本質規律,他必然對世間萬物飽含深情、充滿憐憫,這就是冥想鍛煉出來的覺察。

久而久之,你會習得一種對大腦的掌控能力。

李笑來把冥想叫做“坐享”,他建議大家通過坐享的方式來鍛鍊元認知——思考背後的思考,正是因為冥想對覺察能力的培養很有效。

06

如何做冥想?

1、坐下來

找一把椅子坐下或是盤腿坐著,重要的原則是,保持脊椎直立。

2、閉上眼睛、呼吸

閉眼不是必要的,但建議在冥想時閉上眼睛以排除引入眼簾的事物帶來的干擾。然後進行腹式呼吸,吸氣時獨自鼓起,呼氣時獨自癟下去,呼吸的節奏可以適當緩慢。

3、放鬆,將注意力放在呼吸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上(比如鼻孔處)

隨著呼吸節奏的平穩,身體放鬆下來,注意力放在呼吸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當注意力跑到其他地方,不用懊惱,自然地把它拉回原處即刻。

冥想的持續時間最好在五分鐘以上,當然,時間越長,對注意力的練習會越深入,但五分鐘的冥想練習就可以達到讓身心放鬆的效果了。有本書的書名叫《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可見冥想對身體的修復,有很好的作用。

如果你現在很焦慮,又或者對現實感到迷茫,找不到快樂的方式,不如即刻坐在來,閉上眼睛,放鬆呼吸吧。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回當下,讓自己的心念停止運轉一會兒,無論效果好壞,你都為自己的快樂做了一次嘗試。

而在這個嘗試中,你必定會發現,對自己的忽視,已經很久很久了。

現在,你知道了注意力如此重要,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如此重要,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它們。

就像娜塔莉說的,從與自己好好相處開始吧,這是能讓你真正快樂的鑰匙。





溫柔的依依


人越長大,越會覺得,發自內心的快樂很難。 從前一點小事,就能高興半天,如今,心似乎已漸漸被焦慮、麻木填滿。 生活不易,總有太多的紛擾,在時刻左右著我們的心境。 但人生苦短,儘管有很多不開心,也依然需要一個快樂的心態,好好活下去。 想要快樂,有三法:捨得、放下、忘記。明白這個,你的人生會快樂得多。 捨得付出 做人,捨得付出,才會有收穫。 內心真正富有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在自己付出的同時,其實也在收穫快樂和成長。 當你用自己的善良,力所能及給予別人幫助,小小的舉動不僅溫暖了別人,也在無形之中,照亮了你心中灰暗的陰霾。 當你憑藉自己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豐盈了自己的靈魂,成就了更好的自我,心中自然而然會有一種由衷的喜悅。 捨得付出,不僅僅是對別人,更是對自己。 做事要全力以赴,但對結果不要太看重,其實享受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唯有懂得付出,看淡得失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不計較多少,不只顧眼前,以一顆純淨美好的心,努力向上生長,活得自在昂揚。 這樣的心境,會帶你歷經滄桑,仍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因為在那些付出的背後,你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擁抱更快樂的人生。 放下執念 每個人,都曾有過一些遺憾,或求而不得,或擦肩而過,讓人難以釋懷。 人如果太過執著,因為一個念頭,每一天都在焦慮中度過,只會忽略身邊一個又一個美好,不斷錯過本該屬於你的快樂。 亦舒說:“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忿忿不平,又念念不忘。” 人,要想心靈輕盈,活得灑脫自在,就要學會放下執念。 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太多的慾望和雜念,只會成為人生的包袱,阻礙你的前行。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重要的是,你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 人生路上,有些東西註定要失去,與其緊攥著不撒手,讓自己疲憊不堪,不如放開手,讓它隨風而去。 該放下的,就要放下,才能走得輕鬆,活得快樂。 忘記煩惱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記住了太多,不該記住的東西。 那些讓你難過、悲傷、糾結的事情,午夜夢迴,常常一股腦湧上心頭,令你無法喘息。 有些事,過了就應該淡忘,不要一直記掛在心裡。 總是沉浸在煩惱之中,只會不斷懲罰自己,讓你苦不堪言。 既然有的東西,是你無法左右的,不如放寬心隨緣,何必自尋煩惱,自找不快? 忘記,其實也是一種解脫。 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定期整理、清除不好的記憶,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 不開心的時候,不要一個人悶著,出去走走看看,去旅行,去運動,去傾訴。 當你的心情變得舒暢,心境變得開闊,眼中看到的世界,自然會明朗起來。 對自己好一點,學會看開,學會遺忘,把過去糟心的煩惱,統統拋在腦後,你會迎接嶄新的未來。 人活得太累,就是因為捨不得,放不下,忘不了。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一顆簡單恬靜的心。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必對過往耿耿於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隨遇而安,怡然自樂。 當你學會心懷善意,沉澱痛苦,忘卻憂愁,心靜了,就不再懼怕世事的紛擾。 就像有人說的,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雲水間。 因為快樂,就在你心中,沒有人能拿的走。


湖北輝仔


快樂的秘訣就是創造價值,享受獲得的快樂只是一時的,無論是身體上的享受還是精神上的享受,都只是在消耗快樂,有些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快樂的東西,例如吃垃圾食品,穿好看的衣服,更甚者吸菸喝酒或者最為致命的賭博吸毒之類的,雖然能創造快樂,但是會掏空人的靈魂,直到有一天人丟失人格與思想,沉迷其中傾家蕩產,那麼就不在快樂,吃垃圾食品和買衣服當然不會這麼嚴重,但是不節制的吃垃圾食品,只會在吃的瞬間快樂,吃太多長胖了,甚至胖到威脅到生命就無快樂可言,至於買衣服,如果很輕易就買衣服,如果你經濟實力可以,那你沒有經濟上的壓力,好像會一直快樂,其實不然,如果你很容易就得到很多很好看衣服,多了,再給你,你就沒有很大喜悅了,快樂只是一時,你會需要買更多更好看的衣服去演戲快樂。那麼創造價值就不一樣了,無論你創造的是精神方面的價值還是物質方面的價值,無論這價值或大或小,你都會有種充實感或者小小的成就感,就算簡單的幫助他人一下,也是創造了小小的精神價值,會有快樂,成年人自己養活自己哪怕花一塊是自己掙得,都覺得快樂,理直氣壯的快樂,而且創造價值會給人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讓你的快樂更真實持久,所以,小夥伴們動起來吧,發光發熱才會讓自己更快樂


貓狗老鼠一朵花


知足常樂,固然沒錯。這是心態好。但是,其實也是無奈的自我安慰。我認為,不該勸年輕人知足常樂,否則,年輕人會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喪失鬥志,得過且過。

快樂的秘訣是,身體健康第一,不差錢第二,夫妻恩愛第三,子女爭氣第四。

如果一個人能擁有這最起碼的四個方面,能不快樂嗎?缺少其中一方面,能快樂嗎?


天馬行空80476


先分清楚快樂的種類,再來看看自己想要哪種快樂,又該如何保持。

一、消費型快樂:

消費型快樂是通過佔有和消耗資源來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依賴於外在的物質化的東西。酒色就是典型的消費型快樂。這種快樂有三個特點:

1)以滿足感官等生物性需要為主。我們所做的,是消費。

2)消耗有限資源。為了滿足消費型快樂,我們不得不和別人競爭這些資源。要不然權勢王位老有這麼多人眼紅呢?這造成了人際緊張和衝突。

3)容易厭倦,尤其是在無限供給的情況下。因為我們的感官系統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只對變化敏感。

消費型快樂,有兩種態度:粗放型和精緻型。對酒,粗放型是豪飲,精緻型是慢品。對色,粗放型是交配,細緻型是戀愛。同樣的資源,不同的態度創造的樂趣也會很不同。所以沒有美酒美人,細細品味,粗茶淡飯未必不能有滋有味。

二、創造型快樂:

創造型快樂中,我們不是佔有者和消耗者,而是分享者和貢獻者。在這種創造型快樂中,我們在創造中充分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努力工作和生活,帶給社會和他人美好東西的時候,也體會著一種深刻的成就感:那種我正變得更好的感覺。創造型快樂不消耗資源,相反,它創造資源;不容易厭倦,相反,它容易上癮,它把快樂與成長相聯繫,把利己與利他相聯繫,它的存在告訴我們,我們想要的不是簡單的聲色犬馬,也是勝任挑戰的成就感,而這,才是幸福永不枯竭的來源。



甘露寺售票員


做到下面幾條,我覺得就會快樂很多。


老樹新葉


人活著快樂與否,全憑他主觀意念所斷定,它不取決與外在客觀條件,而是取決於心裡變化的歷程 所謂人生景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快樂的人之所以一直快樂,並不是因為他生活特別平順,而是因為他能以坦然愉快的心情去看待人生的一切,快樂的人對於人生採取了一種看風景的姿態,自在從容,悲觀的人採取的是一種長跑比賽的姿態,執著勞碌!

將人世的視作風景,便有忘我的神韻,一切只是花開花落。“以無為之心,做有為之事”一個人如果心靈強大,面對人生坎坷,在落魄也要坦然愉快,而如果沒有這種力量錦衣玉食萬事如意也許會鬱鬱寡歡,單純靠物質的極大滿足是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心靈問題的?

快樂的秘訣就是找到內心的安定,沒有自律便沒有自由,沒有自由便沒有快樂。想到保持快樂,不但需要心境清明,更需要智慧。日見成熟的心態,健康的人格尤其重要。無論得到或失去,無論事業有成或平平凡凡,無論一帆風順或坎坷受挫,是真正的聰明。心中無我,完善大我,直面小我,留一方淨土,存些許純真,這才是快樂的源泉個動力,雖然達不到仁者那樣無憂,智者一般無慮,卻也獲得了快了!





駿熙一家人


忘記不快樂才會快樂!



用戶12877306884


哈哈,我不知道快樂的密訣是什麼,但是我知道人少年缺鈣,中年缺愛,老年缺伴,是人生最不如意,最不快樂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