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揭祕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楊利偉內部報告寫到:

最後一級火箭跟飛船分離,飛船沒有推力了,身體感覺猛地往上一提,我意識到已經處在微重力環境了。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這時,被束縛帶固定在座椅上的我,突然感覺離開了座椅,不貼著它了。我注意到飛船裡的灰塵“噗”的一下,全起來了。只見所有的束縛帶,在飛船裡用來固定物體的繩子,全都豎了起來,微微搖動,頗有韻律感。就像湖水中的水草一樣,在水中蓬勃生長,舞動著生命的活力。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人在太空的失重條件下睡覺不受姿勢限制,可以躺著、坐著,也可以站著,甚至還可以倒立著睡覺~因為那裡沒有上下之分,也沒有依託可依,只能在飄動中睡覺。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則睡著後,會在艙內飄來飄去。睡眠時,一定要將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著儀器設備的開關。在失重狀態下,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有資料說,國外曾有航天員在睡意朦朧間,把自己的手臂當成了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來。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不知道自己的手腳在哪裡(不知手腳)

太空中無重力,也無上下,航天員在艙內不知道自己是站著還是躺著,他們常常忘記了自己手腳所在位置,儘管心裡明白,還是覺得手腳不知去向,他們在太空有時會提出“我的手和腿到哪裡去了?”的問題。他們看到漂浮在眼前的手,會奇怪那是個什麼東西,等清醒過來,定神一看,才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手。一位參加“雙子星座”計劃的航天員,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晚上醒來,看到一個在黑暗中發光的東西在他面前漂浮,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它從哪裡來的?定神一看,發現原來是他手腕上的手錶。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頭身分離

航天員在太空進行頭部運動時除引起眩暈、噁心的感覺外,還會引起一些奇怪的感覺,例如有名航天員在做頭部旋轉運動時,忽然出現一種頭離軀體的感覺,他覺得頭越轉越大,好像已經離開了軀體,在那裡獨立地轉動,當他定了神後,才覺察出頭和身體還連著。當他把這種感覺告訴同船的航天員,那名航天員轉頭後也產生同樣的感覺。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太空錯覺的特點是發生率高,表現的形式多樣化,而且個體差異大,有的航天員只出現輕微的錯覺,而且很快消失;有的航天員錯覺比較嚴重,在整個飛行期間,甚至返回地球后還會出現。大部分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立刻出現錯覺,幾分鐘和幾小時後減輕,但在活動增加時或進行某些視覺作業時錯覺又會出現。好在太空錯覺對航天員飛行中的健康和工作影響不大,航天員在出現錯覺時也有對付它的方法:飛行中出現錯覺時注視某物體,頭牢牢地固定在座椅上或使頭和腳都靠在座椅上不動,可抑制錯覺的出現。航天中的一些防護措施如運動、下體負壓、腳穿充氣的墊、固定頭部的頭盔等也可減輕錯覺,尤其頭盔的效果好。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為什麼會出現太空錯覺?為什麼太空錯覺的表現形式與地球上的錯覺不同呢?這就與太空的特殊環境——失重有關。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說說人的感覺是如何來的。人體有不同的感受器,根據刺激它的信息不同可分為外感受器和內感受器。外感受器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它主要接受外界的刺激。內感受器是分佈在血管、內臟、肌肉、關節、內耳等處的感受器,它接受來自體內信息的變化。這些感受器將它們感覺到的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腦,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人能對千變萬化的外界環境和體內環境做出精確的回答,以保證人的正常生活。人生活在地球上,很多感受器都受重力的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已經“習慣”接收這些感受器“有重力”的信息了。太空飛行時,外環境和人體內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重力消失對感受器是一種異常的刺激,當感受器將這些異常的信息傳到腦,腦就覺得“無所適從”了,它覺得與在地球上的感覺不一樣,於是產生錯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腦會慢慢地“認識”這些異常信號,做出正確的回答,錯覺也就慢慢消失了。但這種“認識”並不牢固,在碰到一些情’況,例如身體和頭的較大幅度運動時,錯覺還會發生

楊利偉揭秘太空感:人睡著了偶爾會產生頭和四肢、軀體分離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