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是否會更快滅亡?

楊樹林的森林


慈禧縱然有過,但是不等同於清朝的滅亡,只能說慈禧的專政與弄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瞭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自順治帝入關,歷經康雍乾三代,達到了清朝的鼎盛!

但是封建王朝總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像拋物線一樣,鼎盛過後就會逐步走向衰落!

閉關鎖國的傲氣,讓世界的大發展與大清國漸行漸遠。

自嘉慶帝之後,清朝的皇帝或者說清朝的強盛逐步走了下坡路。1840年的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年間,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

道光以後的咸豐帝,雖然也曾勤於政事,重用漢臣曾國藩, 鎮壓太平天國等,但此時大清國已是內憂外患,無奈之下只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1861年,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在避暑山莊駕崩。

咸豐帝死後,他僅6歲的兒子繼位,也就是同治帝。皇帝年幼,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治皇帝也只不過是坐著龍椅的傀儡皇帝。同治時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得到發展,出現了歷史上的同治中興。

但是封建王朝專制的統治,社會矛盾和弊端早已根深蒂固。大清朝已是風雨飄搖,千瘡百孔。加之慈禧太后對於權利又是極度貪戀,統治者只想維護個人利益,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也只能是每況愈下。

興旺富國也曾是一些當時愛國人士的願望,但特殊的歷史時期,慈禧太后的專政弄權,封建王朝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或許她也只是充當了催化劑,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橫撇豎彎鉤


這個我們假設,從沒有慈禧這個人,會怎麼樣?

首先慈禧的地位不低,她是咸豐皇帝妃,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即位後,尊封為聖母皇太后;所以如果慈禧沒有,那麼自然同治皇帝是不會出現的。

我在這裡假設一下,如果慈禧沒有出現,也沒有其他的妃子為咸豐生一個兒子,出現明武宗朱厚照無子,由嘉靖即位的情況。

那麼咸豐死後,會讓誰當繼承人呢?咸豐活著的兒子就同志皇帝1人,只能讓咸豐的兄弟來當。上一個皇帝道光有9個兒子,前頭三個都死了,皇四子奕詝坐了咸豐帝,後面五個弟弟都活得很好。我們來介紹一下,

皇五子奕誴,不被道光喜歡,早早被道光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已經出了皇族的族譜,就不能繼任了。

皇六子奕訢,後來的洋務派領袖,這個我們都是知道的。

皇七子奕譞,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載湉後來成為光緒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奕譞的長孫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義上的清末海軍及北洋水師最高統帥,實際上指揮權屬於李鴻章及淮軍丁汝昌。奕譞的父親(道光)、兄長(咸豐)、兒子(光緒)、孫子(溥儀)都是皇帝,自己卻不是。

黃八子奕詥。沒什麼名氣;

黃九子奕譓,1845年生,在咸豐死的時候,他16歲,也沒什麼能力。

那麼我們來看,如果沒有慈禧,最有能力當皇帝的就是恭親王奕訢和奕譞。奕訢在整個咸豐朝在作甚呢?咸豐朝期間,由於恭王母子矯詔強封太后、藐視皇帝的行為,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被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後來積極和慈禧聯盟,發動政變,殺了八位顧命大臣。而,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咸豐年間,奕譞在政治上並不出色,但咸豐帝死後,奕譞積極配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親自捉拿了顧命八大臣之首肅順,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為嫡福晉,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


從咸豐時期的能力來說,奕訢要比奕譞強,奕譞能夠在歷史上多上一筆,是因為他是慈禧的妹夫。而恭親王則不同,他是慈禧的盟友。

按照恭親王的能力,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其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如果他這樣的人當皇帝,肯定是中國之幸運。

以他西化的態度,肯定是會和西方的關係更加緩和,但是我們也知道,以他的能力,肯定是可以駕馭曾國藩,李鴻章之流,同治中興的氣象肯定是會發展的更好。但是對外戰爭該失敗還是失敗,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臺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也就是說,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時期,奕訢當時是直接負責人,所以即使是他當皇帝,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他當皇帝,肯定會收權,一方面重用漢人大臣,一方面打壓漢人大臣。

以當時的政局艱難,最後託孤大臣還得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他們。袁世凱該出現還是得出現。

總之,如果慈禧沒有出現,恭親王當皇帝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也只是代替了同志,光緒的時間而已,會讓同治中興更加好一些,可能君主立憲會出現,但是袁世凱之流還是會出現,

如果慈禧沒有出現,但是其他的妃子生了兒子,我想,託孤恭親王也會出手,而慈禧只有一個,可能恭親王會把所有的對手都處理掉。這個妃子不會被殺掉,也只是住在冷宮裡面的一位。而皇位還是恭親王的,因為慈禧這樣的女人,出現的機率太低了。


湖北青年小李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很多人都認為是慈禧干政導致了清政府的滅亡。那麼如果慈禧沒有掌握這47年的清朝政權,清朝會不會滅亡?答案是一定會滅亡,而且會提前很多。

實際上自從乾隆後期,清政府已經是江河日下,到了嘉慶時期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出現了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白蓮教起義,一直從嘉慶元年持續到了嘉慶九年,清政府為了平定這次叛亂,耗費了四年的財政收入。

等到道光和咸豐年間,先後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又有太平天國運動,這時的清朝可以說是岌岌可危,所以說清朝的沒落並不是慈禧導致的,而是之前歷代帝王積累下的問題。

慈禧在辛酉政變之後掌握了權力,雖然驕奢淫逸,但是他卻在極力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尤其是大力扶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雖然這是迫不得已的決策,但這在咸豐皇帝之前是不敢想象的,沒有任何的皇帝敢賜予漢族官僚這麼大的權力,而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也回報了慈禧的信任,對清政府忠心耿耿。這件事等於是給腐朽的清政府實實在在的續了一次命。

慈禧為了鞏固自身的封建統治,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在不動搖滿族官僚統治的前提下,開展了洋務運動。這件事的成果非常顯著,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提升了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加上了中央的統治力。

慈禧確實驕奢淫逸,但是他在維護清政府統治上是不遺餘力的,尤其實在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情是,他借力打力,左右逢源,利用部分漢族官僚,打壓漢族的農民起義。可以說如果沒有慈禧,很可能清政府會提前滅亡。





歪嘴說歷史


不會更快滅亡,罪魁禍首就是晚清時期的慈禧。就是因為慈禧一直膽小怕事,奢侈浪費,才一步步的把清朝推入到深淵裡面。我們也確實能夠從慈禧掌權的時候瞭解到,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很混亂的,歷史上即使這個朝代再不濟,也從來沒有過卑躬屈膝的做法。一直堅持閉關鎖國的政策從不外交不開國門,面對外來侵虐者都是割地賠款從來不抵抗,不注重軍隊的建設沒有戰鬥力的朝代,喜歡偏偶一方過於享樂。





子均


我的觀點是如果沒有慈禧,清朝不會更快滅亡。

清朝滅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被軍隊打敗了。而打敗他的有不斷入侵的外國列強和中國起義軍。打不過外國軍隊,是因為武器裝備差距太大,這就和慈禧有很大原因。

1894年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向慈禧申請購買先進的戰艦,被慈禧拒絕,理由是她的60大壽需要錢。她為了壽宴就花費進600萬兩白銀,而北洋水師建立才花費700多萬白銀,慈禧的壽宴的花費足足消耗了一個北洋水師,真是可笑可恨,如果這些銀子花費到北洋水師上,恐怕甲午戰爭戰敗的就是日本了。日本敗了,外國聯軍也不敢輕易進犯,也許就沒了八國聯軍,進而沒有各種不平等條約。

慈禧的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國家大事的行為,還有很多很多,導致像馬克沁機槍之類的先進武器沒能得到。當時不乏成千上萬的愛國勇士,缺的就是先進武器。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激起了人民起義的爆發,這才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再者當時的光緒帝支持維新變法,很有想法,所以如果沒有慈禧,讓光緒帝當家,清朝絕對不會一敗塗地,進而趕走外國列強也是有可能的。





獨孤飛壺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會不會更快滅亡?我認為不一定,因為沒有慈禧就是顧命八大臣,把持朝政,歷史走向未知。

同治皇帝應該沒有那麼早死,光緒不一定做皇帝。根據同治小皇帝的好玩的個性,清朝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還會繼續走下坡路,因為制度的關係,最終還是會滅亡。也許不會順利退位。孫中山領導的戰鬥會更殘酷。



還有種可能就是顧鳴八大臣會起內訌,致使清朝更加快速的衰敗,在孫中山之前就滅亡了。



有一個人物叫袁世凱,應該還是亡清的關鍵人物。畢竟此人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很厲害,手下還有很多厲害的將領。最主要的是他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


歷史沒有可能只有最終結果,不管那樣,清朝最終還是會滅亡,即使不滅亡,制度也會徹底改變,就像你說的日本、英國那樣,皇室沒有實權了。所以慈禧不能決定什麼。



夢想努力樂觀


大家好,我是“遼寧有歷史”,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清朝沒有慈禧,是否會加快滅亡?我的個人觀點是:不一定會。

為什麼這麼說?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來分析下清朝滅亡的原因。

第一,民族問題。滿漢矛盾自從清朝建立之初到最後滅亡一直沒有徹底解決,這就造成了政治、經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努爾哈赤之所以在遼陽待了四年,就匆忙將都城遷到瀋陽,原因之一就是民族矛盾。就是到了後期,滿漢矛盾也沒有完全消失,這是內憂之一。

第二,開放問題。閉關鎖國政策讓清朝落後於西方國家。閉關鎖國讓清朝在軍事、科學技術、經濟等各方面落後,讓清朝的綜合實力落後於外界。當清朝依然是重農抑商的農業國家時,工業革命早已讓西方經濟崛起。

第三,起義問題。到了清朝後期,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消耗了本不強壯的清朝經濟實力,這也造成了內在隱患。

總而言之,“外患”與“內憂”讓清朝中後期已經呈現了衰敗之相,這種衰敗的原因源自體制,更源自趨勢。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題主的意思是,慈禧延後了清朝滅亡的時間,事實上並非如此。帝后之爭、對戊戌六君子的絞殺、百日維新的失敗,這背後都有慈禧的身影。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收入還被用於慈禧慶祝大壽。這些事例都證明,慈禧在挽救清朝命運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所以說,慈禧的存在,不僅沒有延遲清朝滅亡,可能還加快了它的滅亡。





遼寧有歷史


一個朝代的興衰敗落,並不會因為某人或者某件事就能敗落的。而是經過歷史累積輪迴,道德經濟的淪喪,一個很漫長的氣場等導致。

慈禧經歷了幾代朝臣,輔助皇家,有功也有過,但那也是清皇朝的一個歷史演變,也可以說氣數。

就算沒有慈禧,後來袁世凱就不會登基嗎?民國就不會來嗎?


信賴66666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不能像電影倒帶一樣毀掉重來。其次事物都有兩面性,慈禧在世時當時的朝廷擁有絕對的中央集權,中國這棵腐朽的大樹即便有些小枝小叉,但總體來說主幹還在。然而,慈禧去世後,溥儀才三歲就登基了,朝中再也沒有一個能說一不二,獨攬大權的人了,原本風雨飄搖的大廈,算徹底垮了。三年後,溥儀被迫退位,清朝滅亡。




逐月的孤狼


清朝有可能會更快滅亡。慈禧是一個有政治才能的女人,這從她以一個女人的身份獨掌清朝大權30餘年就可以看出,而在她死後不到三年,清朝就宣佈滅亡。她在垂簾聽政時期,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重用洋務派,使當時的中國更早的接觸到了西方的科技,使清王朝的軍事實力得到了提升,工商業得到初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