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一種藥,容易耐藥而無效,真的假的?

在用藥諮詢門診,經常聽到很多患者問這樣一類問題:

"長期使用一種藥物會不會引起耐藥?"

"我吃絡活喜降壓快5年了,這個藥會不會最後就不管用了?"

"我不敢用胰島素,怕長期用最後就耐藥了,到時候就什麼藥也沒得用了"

對這類問題的誤解,困擾很多患者,導致大家不能好好吃藥。現在藥師告訴您:答案很明確,耐心看完本篇就會明白。

真的存在使用中發生耐藥的情況嗎

(1)有些藥物確實存在"耐藥而無效"情況,使用時間長達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藥物確實會導致療效降低,或者無效。療效降低的話,則要採取增加劑量的措施才能達到臨床療效。

(2)多數藥物並不存在這種"長期使用會失效,或者會耐藥"的問題。這些藥將一如既往地對您起效。

哪些藥物會在使用中發生耐藥?

1

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中耐藥情況最為常見。因為細菌等微生物是一類有生命的個體,是在不斷地快速分裂和繁殖的。但是在高速地、高保真自我複製和增殖的過程中,忙中會出錯,難免複製出特徵不同的個體,這叫基因突變,也是物種多樣性的基礎。

假設本來某個抗菌藥物對特定種類的細菌是敏感的,這個抗菌藥物會把敏感的微生物殺的片甲不留,魂飛魄散。但是,在微生物自我複製中偶然出現的基因突變個體(很罕見的小眾群體),可能產生了某種保護自己的裝置,能夠抵禦抗菌藥物的屠殺而逐漸留下來,並且大量繁殖,成為"大眾群體"。

在這場事關微生物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抗菌藥物變成了一種"過濾器":把敏感的細菌殺光了,但是把對抗菌藥物耐藥的突變個體保留了下來。從此,這類"進化"後的特定細菌,就對這種抗菌藥物發生了耐藥。

這就是為什麼藥師一直在呼籲大家別濫用抗菌藥物的原因。因為,每一種抗菌藥物(或抗生素)都是在這樣逼迫微生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通過叢林法則把頑固耐藥的細菌留下來了。

2

降糖藥中的胰島素促分泌劑

糖尿病是因為我們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胰島素絕對量減少)或相對不足(存在胰島素抵抗,正常的胰島素分泌量不能滿足需求)造成的。

所以,有一類降糖藥(專業上叫磺脲類),就是通過促進我們的胰腺中的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供應。

類似鞭打快牛,加快胰島細胞釋放胰島素。這樣就存在一個可怕的後果:總有一天,這頭"牛"累死了,胰島細胞衰竭了,我們用再多的胰島素促分泌劑,"抽多少鞭子",都不會有胰島素釋放了。

3

作用於中樞神經的某些藥物

比如阿片類、抗精神病藥、抗帕金森病、抗抑鬱等藥物。

我們大腦內部的"對話過程"是相當複雜和神秘的。一般來說,是通過甲方釋放某一種物質(信使),這個信使去敲開乙方的大門(受體),乙方接受了甲方的信息,就會產生反應(興奮,或者生悶氣而抑制)。

舉個例子:阿片類藥物(包括濫用容易上癮的那些毒品),使用得當才是可以治病的藥品。如果選擇阿片類藥物來鎮痛,使用時間久了,也就是甲方天天去敲乙方家的門,總想讓乙方興奮,騷擾人家,後來乙方就產生疲勞啦,愛答不理的。因此,甲方就必須用更多的信使,用更大的勁去砸門,乙方才勉強地興奮一下。

這就是很多作用於中樞的藥物發生耐藥或者失效的現象,耐藥或耐受的本質是因為大腦中樞大門(受體)的數量減少(下調)或增多(上調)。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一些藥物存在"長期使用會失效,或者會耐藥"的問題。但是藥師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絕大多數藥物,比如降壓藥、調血脂藥物和多數降糖藥都不存在這個問題,普通公眾可以放心服用。即使服用了某些藥物出現耐藥,藥師也還有很多其他的招數來幫您控制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