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取締"喝酒才能辦事"


山東:取締

本文共3589字,讀完約7分鐘

對於喝酒,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我還要不要練酒量?

能問出這句話的人,應該都和我一樣,自己不喜歡喝酒,卻不得不學著喝酒。

只要身在中國,就避免不了各種飯局酒席。只要有酒席,就少不了喝酒助興。

"對於飯局,如果只是坐下來吃飯還好,可是總有幾個愛喝酒的會帶節奏。"


"領導勸酒,你能不喝?長輩勸酒,你能不喝?朋友勸酒,你能不喝?"


"假如我會喝酒,我才不會焦慮。關鍵是我酒量不行,到哪都慫。"

這就是中國的酒桌文化,也是讓我們頭疼的酒桌文化。

山東:取締

中山大學大一學生酒精中毒死亡


每每聽到喝酒致死的消息,我們不禁心頭一緊,自己是否有一天也會是這樣的結局?

我們想愛惜自己的身體,我們很厭惡宿醉的感覺。

喝酒並非本意,我們或許不該問自己要不要練酒量,而是應該問:社會要不要求自己練酒量?


我看到的社會要求我練酒量

如果不愛喝酒,不參與出席酒局不就行了?如果出席酒席,堅決不喝酒不就行了?還真不行。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一,酒量與我的職業生涯掛鉤。

領導帶我去喝酒,我不得不去,因為這關乎我的前途。我會琢磨,領導是不是想看我喝酒的表現,測一測我的忠誠度?如果不去,是不是就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如果表現的好,讓領導開心,以後的職業生涯是否會更順暢一些?

俗話說的好:"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白天談項目,晚上請客戶吃飯。只要把客戶哄開心了,合作就談成了。可如果我酒量不行,上司就不會讓我接手這個項目,我的業績可能就會一落千丈。

所以說,酒量就是我的"事業線",我不練酒量不行啊。

第二,酒量就是我的自尊。

正因為酒量決定了我的前途,對我寄予厚望的人,特別是長輩,喜歡用酒量來評定我的潛力。只要我會喝酒,喝了酒還會說漂亮話,我就是有前途的,就是到哪都混得開的"江湖人士"。可如果我酒量不行,自然就插不上話,長輩們輕則鼓勵我,重則數落我,還藉機讓我多和他們多喝幾杯,練練酒量。如果在酒桌上有個特別能喝的,被長輩們表揚,我還會心有不甘,甚至產生妒忌心理,卻又無能為力,恨自己的基因不好。

同樣,假如我參加同學聚會,如果大家都在喝酒,只有我不喝,別人就會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我。為了合群,我不得不端起酒杯,說些恭維的話。

所以說,酒量不好會傷害我的自尊心。

於是我犯難了。為了前途,我得把酒量練起來。可試過幾次後,我發現自己根本是不那塊料。

我應該為了少奮鬥幾年,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還是應該"出淤泥而不染",走自己的路呢?

我給你的好消息是:現代中國式酒桌文化將逐漸消亡。


山東:取締

很多招聘明確要求酒量好

某種原因,導致了中國酒桌文化的變樣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據考究,我國釀酒技術成熟的時間甚至比漢字還要早。《詩經》裡光"酒"字就出現了63次,足以證明古人對美酒的熱愛。

酒桌文化和酒桌禮儀是酒文化發展的"副產品"。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誡子書》——諸葛亮

古時候的敬酒禮儀中有個原則:敬酒應以下對上。比如,君臣之間必為臣敬君,兄弟之間必為弟敬兄。然而,在敬酒的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強制性。

如今的酒桌文化並非是對古代傳統的簡單繼承。現在的酒席上,敬酒、勸酒帶有明顯而強烈的目的性。我們甚至可以從敬酒、勸酒的動機、舉止中區分出雙方的社會等級。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真的愛喝酒嗎?

據2010年世界衛生機構報告,以15歲以上人口年人均酒精消費量為參考數據,俄羅斯、法國、捷克等歐洲國家約為14升,而中國僅為6.7升。拋開文化差異,韓國、日本的數據分別為12.3升和7.2升,甚至連無需禦寒的泰國也比中國高0.4升。

與我國不一樣的是,其他國家的人集體喝酒,是為了調節氣氛,舒緩壓力,基本保持隨意,更沒有勸酒一說。

美國作家何偉說:"中國人並非在品酒,而是拼酒、賽酒量。他們喜歡喝白酒,並且一口喝掉,這種形式的喝酒帶有明顯的刺激性,且有恃強凌弱的傾向。"

中國的酒桌文化之所以會變樣,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自古以來皆為"個人依附體制"(此處不宜多說),但這就是現代中國式酒桌文化誕生的基礎。


山東:取締

現代社會的勸酒習俗


勸酒的動機是什麼?勸酒的人能獲得什麼?

要想知道中國式酒桌文化是否會逐漸消亡,我們得分析勸酒者的心理動機。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是君子,喝了;是小人,倒了。"


"寧要胃上露個洞,不要感情有裂縫。"

我們的勸酒詞花樣百出,卻又如出一轍:我們的感情都在酒裡,你不喝,就是不尊重我。

勸酒者通常有兩個動機:

第一,展示權威和地位——測試對方是否服從自己

《社會心理學》指出,從眾有三種表現形式:順從、服從、接納。其中,由外部力量施壓而違心的從眾行為叫做順從;如果順從行為是由明確命令所引起,則稱為服從。

很明顯,勸酒行為是一種外部力量,被勸而喝酒是一種違心的行為,勸酒詞就是明確的命令。

所以,勸酒就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領導、長輩勸酒,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另一方面還需要測試自己的權威和地位是否鞏固,而被勸者的表現就是最好的反饋。

說到底,勸酒是一種權利運作方式,成了一種統治的工具。

第二,展示誠意——測試對方是否真心

訪談節目《鏗鏘三人行》曾討論過中國的酒桌文化,說中國人會依靠"酒後百態"來建立感情。

倘若一個人願意喝醉,願意把酒後囧態毫不在意的展現在你面前,就能說明他抱有一顆誠摯的心與你交流。

我們把這種狀態的臨界點稱為——喝到位。

誠意測試之所以會存在,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從熟人社會變遷為路人社會,交通、通訊讓我們又更多的機會與陌生人建立關係,原先的信任機制卻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而醉酒卻一定程度、有意無意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勸酒成了一種建立信任關係的渠道。

山東:取締

酒席目的統計


勢不可擋的契約精神將逆轉"喝酒辦事"的局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唯有消除權利展示慾望,摒棄落後的誠意測試方式,才能扭轉變樣的酒桌文化發展方向。

但這涉及到歷久彌新的社會風氣和自古形成的思維習慣,談何容易?

契約精神就是一把利器。

中國社會是否存有契約精神,這個話題一直存有爭議。把儒家文化解釋為契約文化並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依我看,相比與西方社會,中國社會的契約意識是明顯不夠強的。或者說,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另一套信用體系支撐著社會道德,它能勝任,且與中國文化相匹配,但與契約精神相去甚遠。

《社會契約論》如此描述契約關係: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

這就能證明,在封建社會的統治下很難孵化出純粹的契約精神。

在《社會契約:解釋與誤釋》一文中,作者認為:契約的本質是雙方一致同意。服從的前提是自願。契約精神體現的是自由、平等、守信。

這也就印證了,勸酒是違背契約的本質的。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深諳契約精神,是否就能避免故意勸酒的行為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勸酒本身是為了展示地位,是一種不平等的禮儀。雖有職位的高低和輩分的前後,可如果我們地位平等,又何來炫耀和攀附呢?

可喜的是,隨著世界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崇尚契約精神。

你有沒有發現: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拍領導的馬屁,而是憑真本事晉升。

越來越多的談判,從酒桌轉移到了談判桌。

辦事不求人,也求不到人;競爭不再看紅包有多大;合同才是糾紛判決的依據。

2019年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轉載了一篇文章,直指山東與南方最大的區別就是"喝酒才能辦事",披露了山東與發達省份存在差距的原因。

2012年,《八項規定》落地,帶起一波反腐之風,官場上的酒席也少了。

契約精神勢不可擋,喝酒成為了一種逐漸被取代的社交工具。

山東:取締

中國人對酒桌文化的態度


因被迫喝酒而焦慮的朋友們,擺正心態最重要

雖然說,"宿醉換前途"終究會被社會淘汰,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酒桌文化存留的糟粕仍將長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社會。面對現實生活和工作,擺正心態最重要。

第一,堅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你不愛喝酒,不愛出席酒局,那就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

也許你會說,自己所處的環境很難讓人的信念始終不動搖。那就換一個環境,做自己,讓自己快樂,比大多數事情都重要。

第二,善於寬恕自己

有些朋友,為了做自己,為了讓自己滴酒不沾,甚至會立下誓言。假如某天違反了誓言,就會變得焦慮、內疚,甚至厭惡自己。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有句話說:"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渡。"我們難免會遇上不可推脫的酒席,偶爾的破例並不能說明自己不夠堅定。給自己一點空間,開心快樂更重要。

第三,用態度感染身邊的人

你的身邊,一定有和你一樣被迫喝酒的朋友。他們和你有著相同的顧慮,不知何去何從。這時候,你也可以帶起節奏,向他們證明快樂是生活的第一要務。與此同時,你的信念也將更加堅定。

你的身邊,也一定存在喜歡喝酒的朋友。向他們表明你的態度,亮出你的底線,真正的朋友會理解你。


結語

我們都一樣,不會喝酒,不願喝酒,但前途、自尊卻驅使我們被迫喝酒。

中國的酒桌文化在發展中變了樣,勸酒的人為的是展示權威,測試你的忠心和誠意。

西方契約精神的交融將改善酒桌風氣,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快樂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