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是為什麼被奉為“梨園領袖”的?

鐵寶說歷史


大家習慣稱呼戲班劇組為“梨園”,稱呼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梨園”一詞最初是唐朝長安城裡的一處地名,後來在此修建了宮殿號稱梨園。梨園在開元年間培養了一大批能歌善舞的人,戲曲歌舞從此以後就以梨園作為代稱,到了宋元之際,戲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梨園之名也流傳更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不但開創了開元盛世,作為一個皇帝更是文武雙全,能歌善舞,在音律方面也是一個天才,他與楊貴妃在一起的霓裳羽衣舞曲在當時也是一絕。既有江南舞蹈的柔美,也有西域舞蹈的豪放,可謂是融貫中西,這也恰恰體現了當時的盛世。

在這一盛世下,唐玄宗大力支持梨園的發展,在他登基之後就把坐班的兩三百個藝人全部集中在了梨園之中,在這裡面對這些藝人進行培養,而他本人也經常去梨園中教授,因此被稱為“梨園祖師”。

全國在這一風氣的引導下,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享受之風。開元年間梨園也出了幾個特別厲害的人物,一個是善舞劍的公孫大娘,另一個是善舞的謝蠻兒,最後一個則是李龜年。這三個人在各自的領域都代表了藝術的極致。李隆基設梨園,間接的提高了藝人的社會地位,促進了戲曲舞蹈的發展。

對於梨園的性質,《辭海》中認為是“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則說“唐玄宗時,宮廷內專門訓練樂工的機構”、“主要職責是訓練器樂演奏人員”。李尤白提出:“梨園”是既訓練演員,又肩負演 出的“皇家音樂、舞蹈、戲劇學院”,為我國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則是 其院長,在他之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兩套人馬。前者的職責,類似現在的創作人員, 後者相當於現在的導演和教師。要是你去戲院、劇團看戲,可千萬別忘了這位“梨園領袖”唐玄宗。


奮豆愛歷史


唐玄宗時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世界各國使者、學者和商人云集長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下,音樂及歌舞藝術得到空前發展。

在此背景下,為了加大音樂傳播力度和培養更多的新人,唐玄宗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單獨設立了管理和教授俗樂的教坊——梨園 ;在這個地方專門訓練各類音樂歌舞人才。

唐玄宗精通音樂,善於歌舞,他不但組織在梨園舉行各類歌舞培訓,而且還親自演奏樂曲,親身示範各類歌舞技巧,身體力行傳授技藝。

為了培養一批音樂新人 ,他在全國挑選了一批幼女組成音樂和舞蹈班,不間斷培訓基本功,確保了各類文藝人才的傳承和銜接 。

唐玄宗開辦的梨園藝術培訓班,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藝培訓專業化團體,所以唐玄宗被奉為後世戲曲梨園界領袖。


歷史鑑春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712年__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為什麼唐玄宗會被奉為“梨園領袖”

  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唐玄宗是一個個人藝術素養比較高的皇帝,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等,尤其是羯鼓的演奏技藝最為高超。

  唐玄宗一生中參與了許多優秀音樂作品的創作,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凌波曲》、《紫雲回》等等。後世失傳的《霓裳羽衣曲》據傳是唐玄宗所著。

  “梨園”本是長安的一個地名,是唐玄宗專門訓練樂工的地方。當時梨園中還集中了一大批亞洲各國和少數民族音樂世家,大家一起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在唐玄宗大力支持下“梨園”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唐玄宗也因此被奉為“梨園領袖”。

 《霓裳羽衣曲》相傳為唐玄宗所做,曲調優美,構思精巧,是唐曲中的經典之作。安史之亂中,《霓裳羽衣曲》失傳。南唐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和將該曲大部分補全,南唐破國後。被李煜焚燬。

  李隆基大力扶持梨園的發展,全國在這一風氣的引導下,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享受之風,人們都在徜徉在這盛世之下。李隆基設梨園,間接的提高了藝人的社會地位,促進了戲曲舞蹈的發展。


時光隧道2019


大家好,我是幻中詩,今天和大家談談“梨園”的故事。記得點贊關注吆!

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梨園”是怎麼和戲曲藝術聯繫在一起的呢?“

在唐玄宗繼位的前期,當時的唐朝盛世全國統一,經濟特別繁榮,文化更是層出不窮昌盛一時,在當時的世界上,許多亞非國家的使臣、學者以及商人紛紛前來長安齊集。唐朝更是在受到這種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下,唐朝的音樂得到空前發展。唐玄宗本人素喜音樂,在公元741年原來隸屬太平寺的倡優雜技人才劃出來,設立左右教坊;又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內,對這群樂工進行了專門訓練和培養。有關於這樣的一個藝術組織——“梨園”的建立,《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道:“玄宗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越三百人餘,為絲竹之戲,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

當時著名的音樂家馬仙期、李龜年、賀懷智等人都在梨園。此外,梨園中還集中了一大批亞洲各國和少數民族音樂世家,大家相互切磋,促進了唐朝音樂的發展。就這樣,在有著高超音樂素養的唐玄宗的支持下,“梨園”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後世“梨園”因此而來,唐玄宗也因此被奉為“梨園領袖”

在“梨園”研究方面,算得上權威的是李尤白寫的《梨園考論》,此書全面考證了與“梨園”有關的問題,而且還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國唐代梨園紀念館”的建議。

謝謝!








幻中詩


這是古代靠音樂謀生的人群的一種掙扎,為自己臉上貼金。既然社會地位很低,那就攀附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吧,就如古代妓院裡把管仲奉為祖師爺一樣。

梨園在唐代是官方音樂歌舞管理機構的代稱,位於長安皇城禁苑之內

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官方管理音樂藝術的是“樂府”,在唐代被教坊取代。

內教坊。 武德已來,置於禁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雲韶府,神龍復為教坊。《舊唐書》

梨園位於長安皇宮禁苑內光化門北,原本是皇帝遊宴的地方,《舊唐書》中最早出現這個地名是唐中宗時期,幾次唐中宗在這裡宴請皇親、大臣。梨園裡面還有球場,皇室成員和高級官員可以在此觀看馬球、拔河等。後來李隆基時期,把教坊擴大了規模,並在梨園裡親自培訓了一批宮女和歌舞伎。

元宗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範及為之使,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教宮女使習之。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唐全盛時,內外教坊近及二千員,梨園三百員,宜春諸院及掖庭之伎,不關其數。太常樂工動萬餘戶。《文獻通考》 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舊唐書》 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教宮女使習之。又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資治通鑑》

《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天寶中,玄宗命宮女數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居宜春北院”。

(紅圈處就是梨園大致的位置)

李隆基教過一批人學音樂,是歷史上身份地位最高的音樂老師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音樂造詣很高,李隆基“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楊玉環“太真妃,多曲藝,最善擊磬,拊搏之者泠泠然多新聲。太常梨園之能人,莫能加也,玄宗命採藍田玉琢為磬”,可不是一個只會洗溫泉的傻胖妞。

在李隆基這個天才音樂家的指導下,這些人在音樂方面技藝進展很快,李隆基也逐漸開始有了能入耳的音樂聽,於是,這些人“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

唐代之後,尤其是到了清代,梨園就成為音樂曲藝行業的代稱,以此謀生的人也把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稱為祖師爺。

至於具體誰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沒有記載,估計是一位讀過書的業內中人。我個人分析應該是元朝人可能性最大,一來當時知識分子沒什麼出路,大多投身戲劇創作,元曲興盛發達是有其歷史背景的。這些人有足夠的歷史知識,又感懷於必須靠從事這種下九流的職業才能吃上飯,只得認一個皇帝祖師爺來取得心理平衡;二來元朝統治者雖然粗鄙,但讀書人顧慮一般比較多,離唐朝距離比較遠,拿宋代皇帝說事兒沒準會吃官司。

(據說是梨園遺址)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人們一提到唐玄宗,首先想到的是他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但實際上他在音樂方面造詣頗深,設梨園,擴建教坊,推動了古代音樂界的發展,更被人稱為“梨園領袖“。

唐玄宗從小就愛音樂,而且非常有天賦,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老天爺賞飯吃,所以在他六歲的時候就可以輕鬆彈奏各種樂器,而後在作曲方面也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我們都瞭解到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他的佳作,至今為止都是流傳千古並且難以超越的作品。因為愛好音樂,唐玄宗在繼位後專門設置了音樂機構,因為設置在禁苑附近,周圍有一片梨園,所以也就順勢將這個機構稱為”梨園“,這個機構剛開始成立的時候設了音樂、舞蹈、戲曲幾個門類,有點咱們現在藝術學院的感覺,並且開設課程開始講學,唐玄宗在忙完政事的時候就抽空到梨園講學,那個時候梨園的子弟們就自稱是”皇帝梨園弟子“。

那個時候的梨園因為是唐玄宗一手操辦,所以也代表了唐代音樂的最高水平,唐玄宗專門設置了嚴格的考核制度,不合格的人會被淘汰,所以那些進入皇家梨園的樂工們依舊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保證了音樂的質量,造就了一批音樂人才,比如像李龜年等人。但”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由盛轉衰,很多梨園的藝人都為了謀生逃走,宮廷音樂走向了沒落,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此後宮廷樂曲融入民間,人們也把古代音樂人統稱為梨園弟子,這就是唐玄宗被奉為”梨園領袖“的由來。


小喇叭的歷史觀


因為唐玄宗是梨園的開創者,梨園這一詞最初是唐長安城的一處地名,後來在此修建了宮殿就號稱梨園,唐玄宗愛好音律舞蹈,在他登基之後就把坐班的兩三百個藝人全部集中在了梨園之中,在這裡面對這些藝人進行培養,而他本人也經常去梨園中教授,因此被稱為梨園祖師。

梨園在開元年間培養了一大批能歌善舞的人,戲曲、歌舞從此之後就以梨園作為代稱,到了宋元之際,戲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梨園之名也流傳更廣。

李隆基作為一個皇帝不但文治武功厲害,開創了開元盛世,在音律方面也是一個天才,他與楊玉環一起合創的霓裳羽衣舞曲更是當時一絕,霓裳羽衣舞既有江南舞蹈的柔美,也有西域舞蹈的豪放,融貫中西,是對盛世的反映。

開元年間梨園出了幾個特別的厲害的人物,一個是善舞劍的公孫大娘,一個是善舞的謝蠻兒,最後一個則是李龜年。這三人在各自領域都代表了當時的極致,杜甫在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舞之後都寫詩盛讚。

在這一盛世下,李隆基大力扶持梨園的發展,全國在這一風氣的引導下,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享受之風,人們都在徜徉在這盛世之下,民間又有劍聖裴旻、劍仙李白橫空出世,正式他們的出現,讓這盛世多了一許色彩。李隆基設梨園,間接的提高了藝人的社會地位,促進了戲曲舞蹈的發展。


歷史黃金瞳


在古代戲班子的後臺,通常會供奉一尊“老郎神”,也被稱為“梨園神”。很多認為它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李隆基會被稱為梨園領袖呢?

說起來,“梨園”這個詞與唐玄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梨園本是長安的一處地名,由於唐玄宗選擇在此處教演藝人,這也就成了宮廷培訓和管理樂舞的專門機構。當時著名的音樂家馬先期、李龜年等都在梨園,由於又有了李隆基參與,當時歌舞戲曲都很成功,李隆基還參與創作了《霓裳羽衣曲》、《凌波曲》等,反響空前,在有些超高音樂素養的唐玄宗的支持下,梨園得到了迅速發展,後世梨園因此而來,唐玄宗也被奉為梨園領袖。


重岐真好


歷史上的有為君主、英雄豪傑們,最大的危機在晚年,因為上了歲數之後,他們很容易志得意滿,放鬆了對自己的約束力,慾望打開閘門,想幹嘛就幹嘛。有一個專門的詞語用來形容這種狀況:晚節不保。

唐玄宗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是因為小時候過得太不容易、少年時驚心動魄、青年時英武聖明勞心勞力,晚年的唐玄宗想要好好犒賞犒賞自己。

(唐玄宗和楊玉環)

喜歡美色,就堂而皇之的把兒媳婦楊玉環佔為據有;喜歡享樂,就怠慢朝政、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喜歡音樂歌舞,就在宮中專門開闢出一個院落,“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

這個院落的名字叫“梨園”,唐玄宗不但愛聽音樂,還親自下場培訓樂工,所以被後人稱為“梨園領袖”。

在音樂方面,唐玄宗不只是愛好者,還是頂級專家,音樂造詣非常高。據說三百多人同奏樂,誰要是錯了一個音他都聽得出來。當時所有樂器他幾乎都擅長,尤愛琵琶、羯鼓、蕭。

留下了《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為唐朝的音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唐玄宗和安祿山)

為什麼安祿山能得他寵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安祿山雖然是個大胖子,卻能歌善舞,跟唐玄宗一唱一和的非常合拍。他最擅長的則是胡旋舞,旋轉起來如同快樂的小鳥。

然而,不幸的是唐玄宗把安祿山看成性趣相投之人,安祿山卻謀算著大唐江山,於公元755年起兵造反,雖然叛亂最終被鎮壓,大唐王朝卻遭受了一次莫大的劫難,再不復當初的強盛。

而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唐玄宗造成的,唐朝本來有望在他手裡變得更好,他卻驕傲自滿,真以為是萬年江山了。看錯安祿山只不過是他眾多失誤中的一個,哪怕安祿山不反,也會有其它事情摧毀大唐的根基,只看是溫水煮青蛙還是摧枯拉朽。

可嘆楊玉環,明明是被搶的,卻成為了紅顏禍水,為唐玄宗的錯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還揹負著迷惑君王的黑鍋。楊氏的確依仗著楊玉環成為高門望族,滿門榮耀,但這不也是唐玄宗造成的嗎?他想要制衡李林甫,就重用了楊國忠。怪得了誰?

(音樂奇才唐玄宗)

還有安祿山,他認楊玉環為乾孃,本質上來說是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玉環本人關係不大。演技太好,唐玄宗信了他,和他成了音樂上的知己。

但當這位“知己”帶著大軍殺向長安的時候,唐玄宗傻眼了,靠音樂可平不了叛,只好倉皇西逃。

總之,唐玄宗被奉為梨園領袖沒什麼可稱讚的,他的正職是皇帝而不是藝人,梨園偶爾去一下就行,全心投入進去可要出大問題。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廣用賢能,開創了中國歷史少有的盛世,這為中國音樂和戲曲發展提供了沃土。

唐玄宗好音樂,本身也精於此道,而且參與創作了很多作品,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凌波曲》、《紫雲回》等。

唐玄宗設立左右教坊,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進行專門訓練。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也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舊唐書·玄宗本紀》載道:“玄宗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號為皇帝弟子,又云梨園弟子。以置院近於禁苑之梨園。”

所以,之後將唐玄宗稱為“梨園領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