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爲了皇位一次殺三子,爲何在安史之亂中把皇位拱手讓出?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我們說李隆基是開元盛世的開創者,同時他又是安史之亂的誘發者。他奏響了大唐華彩絢爛的旋律,同時也吹響了大唐衰落式微的哀歌。

作為李世民的重孫,李隆基性格上很像李世民,果斷而神勇,而且也很善於用人,就連武則天都非常喜歡他,但是,他和李世民卻有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李世民很愛他的孩子,當年兒子李承乾叛亂想上位,論罪當誅,李世民都千方百計保住他的性命。而李隆基則不同,面對自己疑似背叛的兒子,還沒確認,根本就是沒有調查,直接廢為庶民,隨後殺掉,還是一下就殺了三個兒子,天下的人都覺得非常可惜。再說那可是自己親骨肉,說殺就殺,看來他對於自己兒子感情可想而知了,所以爭權奪利、佔據皇位才是他的追求。對兒子尚且如此,被人們傳誦千年的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看來應該也要畫上問號?

把皇位看得這麼重的一個人,在安史之亂中會把皇位拱手讓出,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知道,執政前期的李隆基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只是後來才腐化墮落,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禍國專權,自己沉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里,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最終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也導致盛唐從此衰落,同時也讓自己失了皇位。

但是他的皇位可不是拱手讓出的,安史之亂髮生時,叛軍攻破了潼關,唐玄宗只好北逃,據《新唐書》記載,在北逃過程中,太子李亨暗中聯繫了唐玄宗的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嵬坡一起謀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再逼殺了楊貴妃,矛頭已指向了玄宗,所以按計劃李亨想通過逼宮得到皇位,但是在處死貴妃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卻表示依然效忠於唐玄宗,也讓李亨始料不及,李亨沒有辦法,既然不可能再隨父皇一路西行,只得與唐玄宗分兵兩路,唐玄宗率軍入蜀,李亨則率領大軍抵抗叛軍,李亨分兵後的境況也極其窘促,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北上至靈武后,在杜鴻漸、李輔國等人的陪同和謀劃下,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

唐玄宗已失去人心,他不得不讓出皇帝位置。最後,這位在位時間最長的唐代皇帝鬱鬱寡歡而死,給歷史留下了不盡的怨嘆。


文蹤旅跡


皇帝貴為九五至尊,君臨天下,皇位高高在上,皇權威加四海,誰人不覬覦、豔羨、貪戀,又有哪幾個皇帝肯甘心“拱手讓出”皇位!“安史之亂”初始,唐玄宗確實失去了皇位,但並非“拱手讓出”了皇位,實屬“被動”讓出皇位。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5)年十一月十九日,唐玄宗甚為寵信的愛將,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反,禍亂大唐。安祿山揮師南下,攻取了東方大都會東京洛陽。轉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自稱雄武皇帝。六月初九,由於唐玄宗的瞎指揮,致使帝京長安東門戶潼關失陷。叛軍破官軍,克潼關,揮師疾進,劍指長安城。

潼關失守,京師難保,唐玄宗嚇得棄京西逃,領著皇太子、宗室、六宮粉黛、公卿百官,在御林軍的護衛下踏上逃亡之路。十四日途經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市西馬嵬鎮)歇腳時,護駕的御林軍鬧事,怒殺激起安祿山叛反的奸相楊國忠,復逼迫唐玄宗縊殺愛妃楊玉環,兵諫這才平息。次日,唐玄宗準備繼續西逃川蜀,當地父老鄉親攔住道路懇求皇帝留下來組織平叛救國。太子李亨也被數千民眾攔住馬頭,百姓泣請太子留下,願追隨太子戮力破賊、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廣平王李俶(李亨長子,後來的唐代宗)也苦勸父親留下。唐玄宗為了擺脫民眾的糾纏,順利逃命,便讓太子留下來,並撥出二千護衛保護太子,然後便趕緊脫身西逃了(《資治通鑑》載唐玄宗宣旨欲將皇位傳給太子,太子拒不接旨)。

就這樣,唐玄宗西去蜀地避難;太子北上平涼郡(今寧夏固原市),旋被朔方鎮(治靈州,即靈武,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官員迎請至靈武。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眾人的再三勸進下,於靈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並宣佈“即位詔書”公示天下,是為唐肅宗。遠在蜀地的唐玄宗哪裡知道已經改朝換代了,自己已然成了太上皇,還於十五日下詔,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5元帥,統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率軍南進,收復長安、洛陽東西兩京。

八月十二日,唐肅宗的使者趕到成都,唐玄宗這才知道太子即位之事。唐玄宗甚感意外和吃驚,但他也只能是承認既定事實,被動接受了這一切,自己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四天後,太上皇下制書:“今後改制書敕書為誥令,上表上疏一律稱太上皇。軍國大事都先奏報皇帝裁決,然後再奏報朕知即可;等收復京師後,朕就不再管事了。”

唐玄宗的皇位就是這樣“拱手讓位”的。那麼,唐玄宗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呢?原因大抵有四:

一、唐玄宗自感羞愧,無顏再繼續君臨天下。

是誰起兵發動了禍唐叛亂,安祿山;是誰栽培並“喂肥養壯”的安祿山,唐玄宗。由於唐玄宗的無比恩寵與拔擢,普通一蕃將(胡人將領)的安祿山官星高照,一路躥升至三鎮節度使的高位,握雄兵,據重鎮,使之有了叛亂的根基、實力與可能。安祿山叛亂,唐玄宗養虎反噬,他應該是最感打臉、最感羞愧、最丟面子的。

當叛軍西受阻於難以逾越的險隘潼關,東頻敗於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夾在洛陽的安祿山有些進退兩難的窘蹙之時,唐玄宗出昏招,改“守關耗敵”為“出關破敵”,逼迫守關大帥哥舒翰兵出潼關破敵,結果官軍大敗,主帥被擒,險關失陷,“幫助”安祿山一舉扭轉了不利局勢,“功不可沒”的唐玄宗能不無地自容、蒙羞擔責嗎?

二、唐玄宗威信掃地,已經難以承擔撥亂反正、中興大唐的歷史重任。

屏障失守,帝京危急。作為一國領袖的唐玄宗不思組織力量禦敵平叛,卻顧命不顧國,棄京西逃避難。僅養虎遺患、錯失潼關、棄京逃命這三點,唐玄宗便已經是眾怨洶洶、威信掃地,在臣民心目中完全失去了天朝領袖的尊嚴。年逾古稀、銳氣已失的唐玄宗已沒有心思、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平叛中興、撥亂反正,太子靈武登基稱帝,他也只能是順水推舟,將扶危定傾、挽救大唐的重任或者說是爛攤子推給了新皇帝。

三、唐玄宗有大局觀,為了大唐內部的穩定和平叛大局,隱忍退居二線當太上皇。

從傳統禮法角度來說,太子李亨在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在現任皇帝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行於靈武登基稱帝,是屬於逾制僭越“搶”皇位的行為,往嚴重了說,無異於是對現任皇帝的背叛。即便如《資治通鑑》所言,唐玄宗曾宣旨讓位、太子拒絕。既然已經抗旨拒絕,便意味著原旨業已“過期無效”,而從太子即位四日後唐玄宗還下詔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負責平叛來看,唐玄宗尚沒有讓位的意思,而是坐蜀地而遙控天下。

唐肅宗置現任皇帝於不顧,自行於靈武登基,另起爐灶,客觀上屬於同蜀地的唐玄宗分庭抗禮。如果唐玄宗抱著皇位不放,說死也不承認李亨的“偽皇帝”、靈武的“偽政權”為合法,唐肅宗將在政治上陷於被動,不利於名正言順的以皇帝身份領導全國全民的抗戰,進而影響平叛的順利進行。如若唐玄宗一怒之下再下旨指責痛斥太子的擅立行為,甚至號召天下共討之,父子公開決裂,那局面將會更加混亂。唐玄宗、唐肅宗父子互掐,內部混戰;安祿山趁機撿便宜,那大唐天下可就真的完蛋了。唐玄宗畢竟是開創“開元盛世”的英主,在國難當頭、國運攸關之時,作出了明智、理智的選擇。儘管太子李亨的行為觸犯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但他從大唐王業出發、從平叛大局出發,甘願委屈自己而選擇了隱忍,在知道唐肅宗即位的第六天,主動將皇位傳給新君,順利地完成皇位的傳承。

四、新皇帝得到臣民的廣泛擁戴,已形成新的政治勢力,唐玄宗迴天無力。

唐玄宗放棄領袖職責自顧逃命,留在內地、作為儲君的皇太子便成為理所當然的皇帝“替補”。唐肅宗順天應人於靈武登基,肩負起平叛中興重任,一下子便贏得了官心、軍心與民心,成為領導全國全民抗戰的一面政治大旗。唐肅宗得眾心而得勢,唐玄宗失眾心而失勢,成了“孤家寡人”,只能承認既定事實,讓出皇位。

開創大唐盛世的一代英主唐玄宗,儘管後期耽於享樂,昏昧糊塗,犯下不少致命錯誤,導致禍亂大唐的安史之亂。但“讓位”一事確實堪贊,儘管是被動傳位,卻對局面穩定、全力抗戰作出貢獻,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


風光藝境


有句話叫做:此一時,彼一時。

殺皇子的時候,唐玄宗正值壯年,皇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

安史之亂,叛軍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這時本已垂垂老矣,又如喪家之犬般逃亡四川,其威信和顏面都已跌落滿地。李亨勇敢站出來振臂一呼,贏得廣大軍民擁戴,唐玄宗見自己大勢已去,留戀皇位已無任何意義,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皇位讓給年富力強的兒子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