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尽善尽美,意味无穷的桂枝汤


漫话尽善尽美,意味无穷的桂枝汤


对于如何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适应症

以脉弱自汗为主。然大论中桂枝汤的脉象虽以浮弱为主,却另有种种不同,如洪大(25),浮数(57),迟(234),其类方中或有微弱(27),沉迟(62),沉紧(67),或但言证而不言脉(43,64)。至于自汗出,虽有很多条文明言自汗出,但却有部分条文未言自汗出。本人临证亦有部分病例没有自汗症而用桂枝汤取效。

我的体会是,从体质方证入手,既简便易行又准确可靠。当然从方证入手,并不能机械的按图索骥。现行《方剂学》对桂枝汤功效的解释是很片面的,如今的时方习惯用病机来解释方剂,但用病机是远远无法解释功能丰富而灵活多变的桂枝汤。我早年曾着力探求此方功效,将之与时方比较,并总结为:益气解表功类补中(益气汤),养血祛风功类荆防(四物汤)。

经方与时方在功效上往往有交叉的地方,可以互用,但很多时候又不可以。要想对桂枝汤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当从大论原文入手,反复研读对比。从基本的方证入手,进而探求不典型的方证,从细微的方证变化入手,从类方中反复探求方证药证间的动态对应关系。历代经方家无不着力解此方,然“伤寒诸方解法之纷乱莫如此方”。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医家背离了经方的本质特色——方证对应。

病症有显隐之别,有些疾病有较明显的方证,而有些疾病的方证则比较隐晦,不易识别。如裘沛然老先生曾患伤寒久治不愈,后请一位中医为其开大承气汤服之而愈。而令裘老困惑的是他看不出自己有大承气汤证。故姜佐景言:“惟能识证者方能治病”。我临证对那些不典型的如无发热、恶风、汗出者,常观其有无轻咳、喷嚏、流清涕等,或是盛夏不耐吹空调电扇。舌多淡润,苔多薄白或底黄罩白。至于张锡纯所说的“桂枝汤所主之证皆因大气虚弱”确实很有见地,但又不可执着,临床常见一些体质壮实者却出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取效者。

另诊脉时若指下觉肌肤细腻而湿润,多半属桂枝汤证。对方证的把握不可执着,不能著象。柯韵伯言:“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观李士材案,可知其既没有像12条那样典型的脉证,且与56条脉证亦不完全相符。

临床应用桂枝汤一定要以方证为着眼点,切不可以病为着眼点。如山西名医门德纯曾治一屡治不愈的重症失眠患者,询知其卧时双腿卷曲双手捂胸。便结合大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而用此方一剂患者酣睡不醒。若从病着眼,纵然查遍方书,亦难以想到用此方。切莫见他人用桂枝汤治某病取效,不辨方证如何即用之。

此外不能将桂枝汤的功效局限于治疗太阳中风,桂枝汤不仅在《伤寒论》阳明病、太阴病等多处出现,在《金匮要略》中亦是广泛应用。这一点柯琴与李心机等论述很精详。

2、外证、内证与兼证

在大论42、44条等处有外证一词,然似未见内证一语。其实仲景大论不仅详述了桂枝汤的种种外证,亦有内证的内容。惜乎后世医家大多关注外证而忽视内证,恩师黄煌教授对桂枝汤内证的认识特别深刻。在《中医十大类方》中详述桂枝证由两部分组成:“1.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2.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动悸,易惊,烘热,失眠。”其前半部分为桂枝汤外证,后半部分即是桂枝汤内证。凡见有头、肩颈、臂、膝等处疼痛恶风寒,及易出汗、挛急,易迎风流泪,流清涕等外证,若伴心悸、气上冲胸等内证则为桂枝汤的证。

曾有一患者因肝功能异常年余久治不效来诊,伴有高血脂、肥胖。症见:心烦易怒,口干,视力下降,腹胀满,纳丰,颈僵,右手麻木,两膝以下冷而恶风,形体壮实,大腹便便,舌淡红润苔薄黄,脉弦滑。予以厚朴七物汤加葛根五剂,月后复诊,诸症大减,诉药后泻下甚多油腻状褐色便,体重下降五公斤,腹围明显减小,膝恶风大减,视力改善。原方大黄减半五剂。

一患者心肌病多年,曾屡因气上冲胸晕厥而入院抢救,我曾用桂枝加龙牡、苓桂术甘等方,疗效不甚理想。一日来闲聊,自诉胃脘胀满,然饮食如故,稍受凉即加重,询之其兼心悸出汗,腿时挛急,便秘腹泻交替而作。舌淡苔中根黑润罩白,脉右浮按之滑,左弦滑。予厚朴七物汤五剂,药后来诉诸证缓解。

此两案皆有“腹满饮食如故”,然前案是典型的大黄体质,因见其有颈僵、膝冷恶风等典型的桂枝汤外证,而用本方。后案虽是典型的桂枝体质,内证、外证兼具,然初未察其腹满饮食如故一证,而至乏效。其实如厚朴七物汤中的“腹满饮食如故”之类的症状可以看作桂枝类方兼证。临证只有充分把握上述内证、外证、兼证,方能更好地运用桂枝汤及其类方。

3、煎服方法

大论中第12条桂枝汤有很详细的煎服方法及禁忌症,而其后的桂枝汤及其类方则较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如何掌握?我的临床体会是,如12条这样具有典型的外感症状,需温服、啜热稀粥、温覆取汗,而杂病中所见的不典型桂枝汤证一般温服即可。

4、禁忌症

大论中16条,“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即是最典型而明确的禁忌症。15条、17条等亦不可忽视。而29条,虽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似桂枝汤证,但因其有“小便数等症”,属阴阳两虚兼外感,不宜简单发汗解表,否则易亡阳伤津变症蜂起,是一条特殊的禁忌症,不可不知。大论中有服桂枝汤不解而更行桂枝汤者,但26、63等条属服桂枝汤后其方证已发生变化,虽不解却不可用桂枝汤。

此外对于温病要特别慎用此方。大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对那些但热不寒者多属温病范畴,不宜用桂枝汤,这方面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凡素有湿热之人,以及阴虚阳旺之体,桂枝汤辛甘温散,不宜使用。《温病条辨》其“开宗明义”第一方亦是桂枝汤,然其后“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说的很明确。经方家武简侯言:“患者体质素强而内热充实者,不需用之。若内热充实,而见口渴、舌干、唇绛则非本方所宜也。”

5、体质与腹诊

大论中有很多腹诊内容,但后世注家关注的很少。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桂枝类方中精确描述了桂枝汤的体质特征及腹证要点——“体型偏瘦,皮肤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气等。”掌握体质、腹诊对于准确使用桂枝汤类方很重要。特别是《腹证奇览》有关桂枝汤的腹证内容很值得借鉴,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对桂枝加芍药、桂枝去芍药等方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腹诊往往是临床诊断选方的重要依据。

曾有一患者在某外企任高管,因工作压力大,渐厌食,极度消瘦。查胃镜示:糜烂性胃炎,服中西药数年不效。后来我处求治,观其所服中药达数百剂,大多为疏肝健脾益气养血等,从时方的角度来看,并无不妥。

刻下见患者为典型的桂枝体质,伴心悸、失眠等证。查其腹扁平而两腹直肌挛急明显。当即决定用小建中汤加味,药后颇适,症状逐渐改善,服用六十剂后,饮食睡眠正常,体重明显增加。后又续服三十剂,恢复如常。

6、加减

大论中唯桂枝汤的加减最为详尽而复杂,或加桂加芍,或去桂去芍,或组成相同而剂量不同则方名、功效、方证亦不同。经方不论在组成还是方证上其精细入微的程度足以令人惊叹。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临证如不从细微处入手,则总体的临床疗效将很难保证。在临床上真正出现单纯的桂枝汤方证是有限的,大多数伴有兼夹证,需要对原方进行加减。

仲景在大论中作了详尽的演示,示人以心法。若不能将之深刻领会烂熟于心,在实践中是难以用好桂枝类方的。仲景大论为后人展示的是一种独特的临证思维、基本原则及临证技巧,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治疗方法,仲景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人当遵循大论的精神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而作相应的加减。

我根据29条的精神,对有所谓肺肾阳虚(姑且借用病机术语)而见桂枝汤证者常加干姜(桂枝加甘草干姜汤),重则加姜附(桂枝四逆汤)。其他如桂枝理中汤,桂枝肾着汤,桂枝陷胸汤,桂枝栀豉汤,桂枝吴茱萸汤,桂枝合半夏泻心汤,桂枝生脉饮,桂枝清震汤等。尚需关注包含桂枝汤方根的经方,如厚朴七物汤 、炙甘草汤等。

7、疗效

有效自然是方证合拍,对于无效的情况却各有不同。最常见的当然是方证不对应,但也有方证合拍而不效。这又有剂量、煎服方法等不同原因。如大论12条方后言:“若不汗,更以前法。…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另有24条论述的是太阳病邪滞经络,经气不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特例,需先刺风池、风府。

8、错简

自明清以来,错简之风甚行,一些医家未真正领会经方奥秘便轻言错简。其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争论犹多。我以前对此方亦缺乏足够的认识。

曾有一同学带其八十高龄的父亲来求诊,原在他院住院半月余疗效不佳而来,检查为肺炎、心功能不全等。因见其气喘不宁嘱住院,不想父子二人拒不住院,非要我开中药不可。诊察之际发现其有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证,恰与28条方证相符,遂予原方五剂,数日后同学来求方,言其父服药后诸症大减,已可平卧,求方再服,予原方五剂。

我时常惊叹:仲景为何在那样久远的年代,能够发现这些独特的脉诊组合,并有如此高效的方药治之。故学经方不宜轻言错简而要重视实证。

其他如恶风、恶寒等虽是桂枝汤的基本方证,但又并非桂枝汤所专有,如168、169条白虎加人参汤即有“时时恶风、背微恶寒”,353条四逆汤证亦有“恶寒”。临证切不可一见恶风恶寒就认定是桂枝汤证。另大论中有麻黄汤之后可用桂枝汤,而桂枝汤后不可用麻黄汤。此外对服桂枝汤后的种种变症及应对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

验案举偶

1、女,胸腔积液。因胸痛高热入院,胸片示大量胸腔积液,准备予以抽胸水,但因寒战高热头身疼痛胸闷喘促难以平卧,不便施行。观其有身痛项强恶风汗出心悸等证,予以桂枝汤加葛根葶苈子三剂,药后诸证若失,复查胸水消失。

治疗胸腔积液的病人并不少见,但病重如此者仅此一例,而疗效如此又实出我意外。此案让当时刚调我院的一位西医内科专家惊叹不已,他连连惊呼:“水哪去了?水哪去了?”完全改变了他对中医的看法,这也是促成他发奋学习经方的几则重要医案之一。

2,女,病毒性角膜炎。右眼疼痛视力下降多年,屡经中西医诊疗不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亦曾来我处以五苓散等方治疗不效。其后曾赴广州请一眼科专家诊治年余,每月往返一次,费用可想而知,却仍不效。后又复来我处求治,诊察间知其仅右眼处恶风,当即决定用桂枝汤,历时五六年的眼病仅十剂药而愈。

3、女,乳腺炎。一年春节前两天,该患者来诊,两乳红肿热痛,当时未加思索便处以家传验方,无非是清热解毒为主,并嘱患者若未痊愈正月初四我值班可来复诊。谁料患者复诊时病情依旧,大出我意外,赶忙静下心来认真诊察,此时突然发现患者两乳虽红肿热痛但却恶风明显,令人匪夷所思,予以桂枝汤五剂,许久未来复诊。

两月后路遇其嫂,千恩万谢,说其妹初在他医处诊治,花费数千元不效,在我处仅花几十元即愈。我当初因过于自信,未详细了解其发病及治疗经过,好在未酿成大祸,及时改正。本案给我很多启发,此后无论遇见轻重患者,皆不敢草率从事,必认真仔细用心诊察。

4、男,右足跟痛。一亲戚诉数月来右足跟痛,诊脉之际正思考如何下手,患者自言自语道“就这边脚跟每天象有凉风往里吹”,予以桂枝加芍药汤五剂而愈。

5、男,头痛。一同学来诊,诉自幼即时常头痛,八四年高考即因头痛发作而未考取理想的学校。交谈之际得知其平素独头部恶风,每年盛夏颈部以下可吹电扇,惟头部不可,予以桂枝汤数剂而愈。

6、男,面瘫。患者为一卫生院院长,面瘫数日,输液不效来诊,问诊知其独患侧面部恶风,予以桂枝汤三剂而愈。不久其单位一医生面瘫来诊,亦是面部恶风予桂枝汤三剂而愈。早年治面瘫很多,然多针药并用。曾治愈一面瘫达三年之久的患者,他医均认为不可能治愈。当时我颇引以自豪,但那时根本想不到面瘫的治疗与桂枝汤有关。

其他如治疗中风、胃炎、肩周炎、痛风、咯血、糖尿病、及疑难杂病等不胜枚举,脉证有典型者亦有不典型者,然而要想把理说的很透彻清楚明白,却又很难。我深知自己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临证时难保有很多桂枝汤证还未被发现,或有一些非桂枝汤证误用桂枝汤。祈各位同仁高手不吝赐教!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