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為何要把中間的頭髮剃掉?

包不靚


日本是一個善武的民族,剔掉中間的頭髮主要是方便戴頭盔。在日本剃髮的男子,基本上是武士階級,因為這些人經常打仗,頭髮的髮髻豎起來不方便帶頭盔,且頭髮一旦散落容易遮住眼睛,影響戰鬥。日本為什麼沒有引進中國的科舉,就是因為日本藩國之間經常打仗,文人在日本的作用不大,所以武士階級佔據了日本社會的主導。

此外,日本在戰國時期還有很多發明,比如背上背一個大包袱,名叫“母衣”,其實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擋弓箭的襲擊,當然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母衣可以放敵人的首級。所以,月代頭和母衣都是日本在打仗其實發明的。

在日本戰國時代,我們經常看見指揮者手裡拿一把扇子。據說,拿扇子的人都是大名,且大名的扇子向那個方向一揮,武士必須向那個方向進攻。日本武士打仗,從來不問為什麼,所以即便是戰略錯誤,日本武士也是一擁而上。日本戰鬥力強,其實就體現在這些方面,他們在作戰的時候善於總結,怎麼利於戰爭就怎麼做。

在中國古代歷來都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髮文身是野蠻人的體現。而清軍入關以後,強迫漢人剃髮異服,其實這是對漢人的一種羞辱,也是滿洲人奴役漢人的一種標誌。但是,日本人剃髮並非仿效滿洲人,他們在作戰時期總結出來的一個經驗罷了,所以日本這個民族善於發現和改進。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短時間能就成為了亞洲強國,與列強平起平坐。


謀士說


其實,考驗男性顏值的,除了大清國的陰陽頭或者金錢鼠尾髮型,更大的挑戰是日本的“月代頭”(サカヤキ)。

想當年,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軍隊剛登陸日本時,大和民族的各色東方“情調”,可是把他們給嚇壞了。女的都是一臉死白,臉上恨不得一邊走一邊掉粉,笑起來更恐怖,慘白的大臉配著小紅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點身份的,竟然不論老少,一律都很驕傲的剃成“地中海”,這就是所謂的“月代頭”。

標準的月代頭要將頂部的頭髮去掉,僅僅保留側面、後面的頭髮,攏到後腦勺,再挽個小揪揪。開始屬於武士“專享款”,之後,逐漸普及到了廣大日本男性中間。

其實,早在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基本等同於咱們的唐宋時期)日本男人的髮型還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國類似,男女服飾也是大同小異,沒有特別鮮明的識別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關遣唐使的古代畫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著中式髮髻,戴烏帽,跟咱們古代漢族的裝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會日本館,日本青年復原的“遣唐使”隊伍)

下圖左二為遣唐使同時代,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內親王。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的衣冠服飾,無論男女,跟現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還遠,更具中華風采。

到了大概咱們中國元朝的時候,連綿的戰事讓武士階層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響,日本人民的髮型就開始逐漸走歪路了。

進入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於中國明朝),月代頭成了日本武士的標準儀容,甚至是一種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徵。

因為,冷兵器時代搞近身戰,武士們互相搏殺的時候,經常有髮髻沒捆結實,擋在了眼前,影響了視線而導致戰敗甚至身亡的慘劇。加之,打鬥起來一激動,運動量大,頭頂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頭頂剃乾淨,既可以避免意外,還能散熱,算是挺實用的選擇。

那麼為什後腦勺和周圍還得留長髮再紮起來呢?都剃乾淨,豈不更方便。其實,這個也是實用的考慮。

因為武士搏殺時,很多情況下是要佩戴金屬頭盔的,如果是個光頭,腦袋直接接觸金屬,一方面冬冷夏熱,另一方面還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邊和後腦勺的頭髮能起到隔離和緩衝的作用。

實際上,滿清的“金錢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頭,也算是異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禿禿,省的騎射時頭髮影響視線,帶頭盔的時候,餘下的頭髮還能緩衝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這髮型剛開始在日本流行的時候,由於冶金術不夠發達,沒有合適的剃刀,這個髮式竟然是用木頭鑷子一根根拔掉的。

記錄江戶初期人情風俗的《慶長見聞集》載道:“黑血流地,駭人之至。”那個年代,講究的武士們常常忍耐著劇痛,一身血汙地拔除頭頂的毛髮......不愧是發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個髮型都用讓人背脊發涼的殘忍形式。

不過,到了大概咱們明朝晚期,武士們拔頭髮的工作改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們也總算是擺脫了鮮血淋漓的狀態。

這個髮型算是個“戰鬥的髮型”,意味“時刻準備為主公而戰”。要是哪個武士不願意整,就說明他是膽怯之人,同僚們會不屑與之為伍,職業生涯和生計基本就斷送了。

所以,大家都這麼搞,人人都追捧,最後整成了大眾潮款,時間長了,大家不但沒覺得磕磣,反而被看成是勇猛無畏的象徵,都以之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階層的男子,也紛紛效仿。

腦袋頂著月代頭,腰間插著兩把刀——這就是當時的公認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儘管之後的500多年中,月代頭屬於男性的主流的髮型,但是日本有幾個階層是不採用月代頭的,它們是分別是天皇和公卿、醫者、僧侶、學者以及賤民。

最終,月代頭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樣,隨著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歷史舞臺。雖然政令初始之時,在政府強制手腕下還有不少武士極力反抗,但到後來,民間也對這個傳統髮式逐漸沒了好感,主動摒棄掉了。畢竟,開眼看世界後的日本人自己也覺得,這個奇葩髮型,實在是醜拒。

總之,要看男人帥不帥,來,先剃個月代頭。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日本人,是日本武士才會這樣。

這樣完全是為了軍事作戰。

古代日本武士很多時候,是要騎馬作戰的。

而那個年代的日本人,開始同中國人一樣,非常重視頭髮。

他們認為頭髮是武士的尊嚴,不能隨便碰,所以多梳成中國人那種髮髻。

但步兵作戰還算好,騎兵就有很多問題。

日本多山地,騎馬非常顛簸。而騎馬高速奔跑時,頭上的髮髻很容易散掉。

因為頭髮很重,顛來顛去,散掉也是正常。

一旦頭髮散掉,很容易擋在眼前,阻擋視線。

於是,不談敵人趁機砍殺你,你自己有可能看不清道路導致墜馬。

在高速騎馬期間墜馬,不死也殘疾了。

至於步兵作戰,其實也存在這種危險。


激烈肉搏期間,如果髮髻散了,你也就必死無疑了。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危險,剪掉頭髮也就是必須了。

其實遊牧民族大多數是這樣,比如契丹、西夏、女真、蒙古髮型也都是這樣。

日本人類似的髮型叫做月代,就是將前額的頭髮剪掉。有的武士,乾脆將頭頂的頭髮也剪掉。

然而,如果變成大光頭太難看,不成樣子,所以日本武士的側面和腦後都是有頭髮的,不是葛優頭。


薩沙


日本有許多無法理解的做法。例如,為什麼古代日本人把中間的頭髮剃掉?這個地中海頭像很醜,在當時的日本大潮中,不僅如此,日本武士基本上都有這個腦袋。雖然每個時代的流行風格都不一樣,但這種非主流的頭腦確實讓我們無法接受,這是為什麼呢。

禿頂不像禿頂。頭部兩邊還留有一點頭髮。這種髮型叫月臺頭。

事實上,古代日本人早年並沒有梳過這種髮型,日本人的審美水平也不算低。戰國時期(日本室町幕府到安土桃山時代),天皇的權威衰落了。存在的是地方諸侯的崛起。就像我國的春秋、戰國、三國時期那樣。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叫武士的群體。他們有一種精神追求,叫做武士道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被廣泛洗腦,相信武士道。這種精神的核心是不怕死,因為死是一種榮譽,是實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方式。這意味著武士道精神是二戰前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文化,包括二戰期間對日本的重大影響。這和歐洲的騎士精神和中國的俠客精神意思差不多。

日本進入戰國後,由於戰亂,他們每天都在戰鬥。後來,這些戰士發現留長髮很不方便。經常頭髮散下來,遮住臉,常常拖累自己,成為一種束縛。

武士也不太愛美。圖個方便,一提溜就把頭上的頭髮剃得像一輪彎月。冬天,雖然頭頂真的很涼,但夏天就很爽了,戰場上也方便了。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直接都剃光,那是因為剃光了不就成了和尚軍團了嗎。為了區分彼此的身份。所以一般來說,頭頂剃鬚,圍成一圈,後面扎馬尾,月臺頭基本上就成了戰士的形象了。


LongTime常錟


這種髮式叫“月代頭”,是日本武士獨有的一種髮式

在日本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人留著一種特殊的髮型,他們將額頭至頭頂上的頭髮全部剃光,形成一種特殊的髮式,這種髮式叫“月代頭”。

首先說明一點,並不是所有古代日本人都始終這種髮式,只有武士階層才流行使用月代頭。這種髮式起源於日本的室町時代(元初至明代中期),到江戶時代逐漸興盛,成為日本武士階層的主流髮式。

按照今天的審美眼光看來,月代頭並不是很好看,但是這種髮式卻非常便於戰鬥,因為武士在格鬥時額前的碎髮容易散落,遮擋武士的視線,搞不好為此丟掉性命,因此武士們就直接將頭頂的頭髮全部剃光,如此一來在戰鬥時就更加的清爽。

(小栗旬的形象算是毀了)

其實不只是日本,古代許多民族都有剃髮的習俗,例如党項、契丹、蒙古和女真,他們最初剃髮的原因也是因為額前的碎髮遮擋視線,索性就剃掉頭髮。

其中蒙古人雖然剃髮,但對於髮式並沒有嚴格和統一的要求,只是一種民族習慣,就連蒙古人內部也不是統一剃髮。除了蒙古以外,契丹、党項、女真都將剃髮作為自己獨特的民族標誌。

例如契丹人就是流行髡髮,到遼朝建立後,契丹人對於髮式也做了系統性的規定,他們將頭頂大部分頭髮都剃光,只留下鬢角或額前一些頭髮做裝飾。

(契丹髮式)

而党項人的髮式與契丹差不多,雖然党項人是起源於今天的青海,原是羌人的一個分支,但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則認為党項人源於鮮卑(鮮卑人曾在青海建立過吐谷渾政權),於是李元昊在建國之後也下令相仿鮮卑髮式,下達禿髮令,要求所有党項人一律禿髮。因為鮮卑和契丹同屬於東胡,而党項又是模仿鮮卑髮式,所以党項人和契丹人的髮式比較像。

從党項和契丹開始,遊牧民族開始重視自己的髮式,只不過党項和契丹都只要求本民族剃髮,對漢人不做要求。

到金國建立之後,同樣奉行剃髮習俗的女真開始要求漢人剃髮,但由於反對之聲強烈,再加之金國沒有滅掉南宋,於是只得放棄。直到後來清軍入關,清廷在拿下南京之後,又再度要求剃髮。

與契丹、党項、蒙古不同,清代的髮式是留下後腦勺一片頭髮,然後綁成髮辮,這種髮式的形成也是為了便於打獵和戰鬥。

順便說一句,清代不僅要求漢族人剃髮,蒙古也被要求按照滿洲髮式剃髮,包括蒙古人的服飾也改為滿洲樣式,其實清代之前蒙古人的服飾也是交領右衽。

(從元世祖忽必烈畫像中可以看到,蒙古人的傳統服飾和漢人一樣,都是交領右衽)

(今天的蒙古袍都是清代樣式)

總的來看,古代許多民族都有剃髮的傳統,相對而言日本的月代頭還算不上全民剃髮,這只是武士階層獨有的髮式,到了江戶時代更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留月代頭的,否則就是僭越,日本老百姓都是把頭髮綁起來而已。

(江湖時代日本武家的特徵——打刀和月代頭,其實對比其他有剃髮習俗的民族,月代頭剃髮的面積是最小的)


千佛山車神


都別搶,我來答。

禿子不像禿子,偏偏要在腦袋兩邊留上頭髮,看樣子像是為了頭頂涼快,這種髮型叫做月代頭。

其實早年間古代日本人並不梳這種髮型,日本老百姓的審美還沒有這麼低級,到了戰國時代(日本室町幕府到安土桃山時代),天皇的威權衰落了(周天子那種)。

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諸侯的崛起,具體有多亂可以參照我國的春秋戰國、三國時代,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但是比起規模來說小了很多,幾千人的戰鬥就是史詩級的大戰鬥了。

戰國時代出現了一群人,叫做武士,他們有一種精神追求,叫做武士道。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被廣泛洗腦,就是要求信奉武士道,這種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怕死,因為死反而是一種榮譽,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大概意思就是這樣(敘述起來可以寫本書了),武士道精神應該說是二戰以前對日本影響很大的一種文化,包括在二戰中也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它和歐洲的騎士精神一個路子,中國的俠客之道也是這麼一個意思。

歐洲和日本後來走偏了,不管是武士還是騎士很多到最後都淪為了江洋大盜(脫離組織的武士簡稱浪人)。而中國的俠客之道因為屬於比較小眾的文化,老百姓不關心,上層人士瞧不上,所以屬於一種草莽文化。

日本到了戰國以後因為很亂,天天打架,這些武士後來發現留著長頭髮實在太不方便了。經常打著打著頭髮就給散落下來,遮了一臉,淪為睜眼瞎,往往成為戰鬥中的一種束縛。

武士嘛,沒有那麼愛美,抬手一刀就把頭頂的那一撮頭髮給剃了,像個彎彎的月亮似的,冬天雖然洞門頂屬實有點透心涼,但是夏天的時候又涼快的很,而且戰鬥中再也不會散落下來。

但是又不能全剔了,不然就變成“和尚軍團”了,所以還是要區分一下彼此的身份。一般只把頂部的剃了,周圍一圈還是留著,後面扎個小馬尾,因此月代頭基本成為武士的一個形象標誌。

提到月代頭,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武士。

但並不是每個古代日本人都會這留這種髮型,僅限於武士。普通老百姓該怎麼留還是怎麼留,像武士的隨從也不會剃這種髮型,隨著慢慢的發展,這種髮型還成為了一種等級標誌。

如果不是正式的武士,還不能留這種頭髮。

2010年的時候,日本拍了一部穿越電影叫《月代頭布丁》,一看名字就曉得是一部講述日本武士的電影。不過在這部電影中,大概是因為主演愛惜自己的頭髮,所以沒有把頭髮給剃了。

因為這玩意你要麼剃個光頭,再貼上假髮,要是真把中間的給剃了,可能現代人還真的接受不了,跟頂了一塊尿不溼似的,醜死了。

最有趣的是,隨著時間發展,這種髮型還產生了一些改良,有些武士不想完全把頭頂給剃光,就會以“人”字型,把前額頭頂端的頭髮剃光,但是在腦袋中後側卻不會去管它。

總之樣式比較多變,這個就看個人的喜好了,並沒有特定的樣式,如此一來,既顯示了自己的武士身份,又不至於完全一根頭髮都沒有。

黑澤明在拍《七武士》的時候,大概是為了塑造七個武士不同的形象,所以並不是全部都踢了頭髮,有的沒剔,有的剔得跟個和尚似的,有的又剔了。

實際上在最後一代幕府德川慕府(1603—1868年)統治的晚期,這種月帶頭已經慢慢開始不再流行,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武士集團走向沒落,武士不再那麼受推崇。

尤其是明治天皇上臺發動“王政復古”以後,德川慕府將統治權移交給了天皇,日本歷史上的幕府時代宣告結束,天皇再度掌權。

而武士集團更加沒落,直治消失,這種頭型也就沒有人再留了,畢竟在鋼鐵大炮面前,武士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不過日本天皇倒是沒有忘記武士道精神,在軍國主義盛行下,武士道精神被拿來給日本軍人洗腦。

所以日本人在二戰戰場上才一個比一個猛,因為在他們看來,而天皇而死,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以上——


圍爐談史


這個髮型,實際上並非是由於當時日本的主流審美觀所造成的,而是出於使用性的考慮。其原理與滿清那噁心的“金錢鼠尾”造型,是差不多的。

日本這種自帶“地中海禿頭”效果的髮型,有個相當優雅的名稱,叫做“月代頭”。而且,據說這個髮型還是“身份的象徵”,因為通常只有武士階級才會剃這個髮型。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現代軍隊裡頭的“陸軍頭”髮型。

其實,“月代頭”本身就是為了便於作戰而發明的。因為,古代日本武士在戰鬥搏殺中,頭髮時常會因各種原因而散落,部分散落的頭頂中前部頭髮往往就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如此一來,就會阻礙到武士的戰鬥。

於是,不知道從何時起,便開始有武士將自己頭頂中前部的頭髮剃除。如此一來,即便頭髮在戰鬥中散落,也只是披散到頭部兩側和後背,不會對視野造成影響。

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就逐漸形成固定樣式的“月代頭”,並且在武士階級中流傳開來,成了一項不成文的傳統造型......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古代日本人為何要把中間的頭髮剃掉?

題主所說的這種頭型叫“月代頭”,起初只是古代日本的武士或浪人會留這種髮型,而如今,我們在一些抗擊倭寇的影視劇中也會經常見到,一眼就看出這是日本人,除了他們的服裝不同以外,估計最顯眼的就是這頭型了,當然小八字鬍還是很特別的。如此難看而又相當奇葩的髮型為什麼在日本流行起來呢?

作為日本武士,如果沒有剃掉中間的頭髮,有可能會在戰鬥和搏殺中被頭頂上的那些頭髮遮住視線,從而影響到戰鬥,所以,為了避免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頭髮散落,乾脆直接剃掉算了,只保留頭部兩側和後背,這樣就不會影響到視野。由於這種做法效果非常明顯,所以大家都紛紛效仿,時間久了,在武士階層之間就成為了一條不成文的傳統了。後來,這種髮型也逐漸地在平民間開始流行起來。

也有觀點認為,當時日本戰亂不斷,要長時間的戰鬥,並且還會經常取戴頭盔,很容易就會拉扯到頭髮,為了減輕摘頭盔時的疼痛,於是就將頭頂上的頭髮都剃掉算了,所以,這種之剃掉頭頂中間部分頭髮的髮型就這樣產生了!之後,日本民間的平民也學這個樣子,都剃掉自己頭頂的頭髮,所以才成了日本古代流行的一種髮型。

還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為了迎合部分領導人的髮型而已!大家都清楚,當領導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腦袋上的頭髮實在不多,很容易形成一種叫地中海的造型,不是特別地美觀。所以有傳言說,日本月代頭其實就是為了迎合領導的髮型,避免領導一個人出現“地中海”的現象,這樣大家都一樣就不會那麼尷尬啦!


大史官


這種將前額側至頭頂部的全頭髮剃掉的髮型叫做“月代”(さかやき),很考驗男性的顏值。

月代是一種傳統日本成年男子的髮型。

小孩子是不留這種頭的,快成年的時候,就會剃髮,然後留月代頭。由於髮型的頭皮露出呈半月形,故而得此名。

月代起源於何時呢?根據鎌倉幕府初創時期的關白九條兼實的日記記載:

自件廉中,時忠卿指出首,其鬢不正,月代太見苦,面色殊損。

大約早自平安時代的末期,月代就已經存在了。等到江戶德川幕府統治時期,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頭型了。

當然,最早的月代主要是上戰場時才使用。這樣方便戴頭盔,不會過於悶熱。

但是,月代到後來成為了一項習俗,無論是武家、公卿還是平民,都以此髮型為日常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見過月代頭的外國人,都嘲笑日本男子的這種髮型。

例如,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時,琉球人就編出了嘲笑月代頭的歌謠。再比如,侵華戰爭時期,我們稱這種頭髮是蘿蔔頭。

總而言之,這種髮型是很考驗顏值的。


HuiNanHistory


我猜是這樣的:日本有一位天皇,年紀輕輕的就謝頂了,就像英國的哈里王子一樣,年紀輕輕的開始謝頂了,為了不被嘲笑,索性就把中間的頭髮剃去了,經過這一番騷操作,日本的貴族們一看,好拉風的造型啊!你以為剃光了就認不出你了嗎?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你那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鬍碴子,神乎奇蹟的刀法,還有那杯明亮的腦門子,都深深的迷住了我。於是乎,全日本的男人都紛紛效仿,一時間成為時尚。就像戴安娜王妃的衣著打扮會成為時尚潮流一樣。於是,就世世代代流行下去了。

大膽預測一下,將來哈里王子繼承大不列顛的王位,不出幾十年,英倫三島的會跟日本一樣,髮型剃光中間的頭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