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近代之衰落

华北、华东许多城市,都经历过由大变小的过程。如河北冀县(古冀州)、山东青州(古青州)、山东兖州(古兖州)都从古代的大州,降为县级行政单位。

个中原因自然是复杂多元的,经济地位下降、古今交通形势变化、人口流失、天灾兵祸,都有可能导致城市地位下降。不幸的是,这几个方面因素,滑县都不幸中招了。

滑县土地虽然肥沃,但人口也多,故而农业经济虽然发达,却一直富不起来,单薄的自然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重大摧折。

据民国21年《重修滑县志》记载,滑县居民全赖耕作为生,田地所产,仅够维持生计。一有水旱灾祸或是其他灾害,贫穷者便要乞讨,小富者也是吃干刮净。城内从事商业的也大多是坐贾,极少行商,盈利少的可怜。而随着中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滑县就陷入连绵的衰落中了。

唯独有些亮色的,要数新兴的道口镇。道口镇原属浚县,本名李家道口,因渡口有一李姓人家摆渡,故名此。后来叫的顺口,便改称道口。

明清定都北京后,全国各地向京津转运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南北漕运之利,刺激了大运河沿岸许多城镇的兴起。经流道口镇的卫河,是永济渠的南段河道,豫北诸府县的粮食、药材,山西南部的煤炭,大多经沁水、丹水、卫水,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转运。道口镇遂成为卫河南段最重要的码头,许多商人都搬到此处开设商铺,承接南来北往的物资。

一时间,道口镇樯橹如林,商贾辏集,道口镇在清朝中叶达到极盛,人口竟然达到20万人(2018年统计数据大概才不到9万人)。

河南滑县:近代之衰落

晚清时外国人拍摄的道口商船

然而随着清朝平定太平国起义、平定捻军,对东南恢复了掌控,近代海运也逐渐兴起, 大宗物资逐渐转向海路,内河航运地位迅速下降。再加上卫河上游水量自道光、咸丰时便已逐步减少,到光绪时已不足以支持大规模运输,河南方面将渡口下移至60多公里外的内黄县楚旺镇,道口的航运功能急剧下降,一个人烟阜盛的码头,又退回为普通小镇。

清末时为将怀庆府的煤炭向北转运,还要依靠运河航运,遂动工兴建了道清铁路——道口镇至清化镇(今属焦作市博爱县),以将物资转运至卫河渡口。1907年通车后,使得道口镇一度趋于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清亡后民国军阀混战以及抗战的爆发,使道清铁路几近瘫痪。日寇占据豫北后,为急于打通新乡至开封的交通,将道清铁路道口段铁轨等材料悉数拆除,运到新乡修筑新开铁路。这一举动无异于釜底抽薪,道口从此彻底丧失了交通优势,与滑县其他区域一样,陷入原始的农业经济中。

河南滑县:近代之衰落

道清铁路通车时的道口站

如今的滑县,依然在自力更生地奋斗。滑县人口多达100多万,拥有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一切生产力最强大的根源。假以时日,如果能够适当调整经济定位,这座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必将依靠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摘写陈峰韬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