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2019年8月15日,民政部發布《2018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2億單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所謂獨居,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生活,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看電影等,這種狀態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眾多大城市的上班族居多,他們也被稱為“空巢青年”。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在傳統的觀念裡,家人要整整齊齊地住在一起才會熱鬧和幸福,一個生活是一種很悽慘的狀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高質量的獨居遠比低質量的同居生活來的讓人舒服,知乎上曾有個高贊回答形容獨居:獨居的妙處,兩個字來概括,清淨。不必沒話找話,不必強顏歡笑,在這個屋子裡,只有我一個人,我對自己苛刻,對自己寬容,對自己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有人會覺得,同居帶來的孤獨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情緒。更有甚至製作了“孤獨等級表”,將孤獨分為了10級,“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搬家”等等成了判定孤獨的選項,其中“一個人做手術”成了孤獨的最高等級。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但是,為什麼一個人做這些事情一定會比兩個人或者多人做要不幸福呢?英文中有兩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孤獨,一個是“alone”,一個是“lonely”。“alone”是指身體的孤獨,一個人待著;而“lonely”則是指心理上的孤獨,即使身處人群中,也可能會“lonely”。“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看海”只能說是“alone”,但並不一定是“lonely”,一個人或許比一群人吃飯、看電影、看海更加開心與幸福。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畏於外界的看法,害怕“孤獨”。也許別人看不出來,但你自己清楚,你是否——對現有工作不滿卻沒有勇氣做出改變,一有空就到處看別人的朋友圈瘋狂點贊,頭髮越來越少、小腹越來越凸、心事越來越重,一個人在家夜不能寐,擔心有一天就這樣“孤獨死”。每天都過得忙忙碌碌,感覺那樣活著才是成功的人生,直到意識到“人是無可奈何的孤獨的存在”。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韓]金珽運《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 佟曉莉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1月版

韓國知名文化心理學家金珽運,在50歲時辭去大學教授的工作,孤身一人前往日本學習繪畫。到了日本他發現,孤獨死是這個國家的一種流行現象,很多人脫離家人和朋友,一個人生活,一個人老去,一個人寂寞地迎接死亡,死後很長時間才被發現。這些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人際關係的?又是如何一點點喪失了社會交往的慾望?

近些年,獨居生活在日本甚為流行。據BBC的相關報道,日本的獨居戶已超過三分之一,這是什麼概念?就等於你走進10家日本戶型,就有3戶人家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而這樣獨居戶的數量還在持續增長,預計在2040年將達到40%。隨著越來越多人享受單身、選擇單身,單身經濟也隨著而來,單身公寓、一人食餐廳等為獨居生活的人提供了便利。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金珽運也在《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書中描寫了他在日本的獨居生活,“在日本,孤獨其實是常態。比如我,一個年過50為了學繪畫而遠赴日本的老齡留學生,租住在單間公寓,一個人做飯吃,平日裡獨來獨往都不會覺得彆扭,就連一個人去飯館吃飯也不會覺得尷尬。因為日本是一個‘孤獨友好型社會’,處處都能感受到人們對於‘孤獨’自然地接納。大部分提前進入老齡化的西方國家也是如此。在長壽的國家,孤獨是正常的。”

同時他也曾在初到日本之際,深刻體會到了孤獨,異國他鄉,形單影隻,“電視上說,70%的日本女性認為自己臨終時可能會孤身一人,還奉勸大家要提前準備‘如何優雅地離世’。這個話題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是太應景了。在那短暫的瞬間,我非常擔心自己在日本京都某個單身公寓冰冷的廚房角落裡,因為撞到櫥櫃門角而孤獨地死去。那要是真的可怎麼辦啊?”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但他也逐漸發現徹底孤獨帶來的好處:拿到藝術學位,出版了4本書,在報紙上寫專欄,畫插畫,翻譯日文書。他開始用藝術思維來辯證看待孤獨這件事,也派生出一系列的感悟,涉及夫妻關係、父子關係、中年危機、退休後的精神空虛、終身學習、自我省察等多個方面。將他4年孤獨的結晶寫入《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書中 ,提出“只有享受孤獨才能不孤獨”,金珽運認為,一切問題都是從我們為了逃避孤獨而強迫自己進行社交開始的,人只有學會忍耐孤獨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一個人,對自己苛刻、寬容、生硬或溫柔,都是我的自由

《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是中年大叔的真情告白,也是文化心理學家的人生智慧。以繪畫思維的角度開始的日常觀察,滲透個人生活及社會現象,反觀東亞及歐洲社會文化,以風趣質樸的語言解鎖日常生活的哲學,讓自己成為人生主人的文化心理學。

如果你還在猶豫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孤獨”,不妨來這本書中找尋一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