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图 | 朱安和俞家两姐妹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女人情绪略显激动,仿佛是压抑过久之后的宣泄。

四五岁的女孩儿脸上满是懵懂和天真,被母亲和几个佣人带进一个房间,小小的脸上有着疑惑,看着母亲脱掉自己的鞋袜,把脚放进一盆温水,没过一会,小女孩被两个佣人按住肩膀,动弹不得。

看着母亲拿出特别编制的长棉布条,把她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湿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她的脚跟拼命往前拉,这样就裹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形。女孩儿痛得尖叫起来,但随着她的哭声是母亲的训诲:所有好人家的女孩都得缠足。

和旧中国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女孩儿被调教得脾性温和,擅长针线和烹饪,裹小脚,识字不多。

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年纪轻轻的女孩儿和一位少年订下婚约。女孩儿眼里带着憧憬,她似乎看到了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可是现实是,新婚燕尔,自己独守新房。

拥有大志的文豪和一个被旧思想束缚的愚民注定走上殊途。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结婚前,少年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他没有留恋,走得义无反顾。

她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大先生在外有了一个孩子。梦醒后,她很生气,可是脾气来的快去得也快。她剩下了很多对大先生的思念和爱意。

得知心爱的大先生寻求到了真爱,她内心是复杂的。她还是有怨的,只是她的深情大过于她的怨。疼爱大先生的孩子,礼待大先生的真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先生走了,母亲也走了,她终于成了孤身一人,行影相吊,茕茕孑立。她的眼中没有了光,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

孤独地来孤独地走,离世时她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六十九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世人对朱安的看法大相径庭。有的人对她充满同情,认为她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有的人认为是她的纠缠造就了她的悲剧。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朱安曾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蜗牛的路有尽头,她的没有。

那个时代的妇女不是说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她们的思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仔细想想,她说的也不无道理,只是有的人等不来就是等不来,她是深情的,可悲的是鲁迅对她没有感情,只有义务。而这些,她都知道,所以也没有强求,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坚守。

大家都没错,鲁迅没有,许广平没有,朱安也没有。他们都是在追求自己憧憬的事物,热爱着自己的向往。

可朱安确实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在封建的思想下长大,不能和心爱的人同心,孤独终老。

朱安晚年生活过的十分凄苦,才有了卖鲁迅文集的念头。所有人都急了,说她没权利卖鲁迅的遗产,那是鲁迅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遗产。

朱安急了说到她也是鲁迅的遗产,可是没人来保存她。最终,她也没有卖鲁迅的书。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性,她始终忠于鲁迅,忠于鲁迅的一家人。

朱安给许广平写过信,信中提到让许广平带着孩子到北平生活,一家人一起快乐地生活,想吃点什么,她来准备。这些都没有回音。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图 | 许广平与周海婴

朱安说死后想和鲁迅葬在一起,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妄想,她退而求其次,想和婆母相伴,葬在婆母旁,这点念想也没能实现。最终还是独自一人。她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朱安的一生像一场苦涩的梦,等待,期盼到念想落空。始终追逐着心爱的男人的背影。她的一生都在等,一生都活在鲁迅的阴影下。

周老太太曾问鲁迅:“朱安哪里不好,你这样嫌弃她?”鲁迅回到:“我和她谈不到一处。”老太太追问,鲁迅又道:

“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她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得到?”

而在鲁迅看来,这是朱安的自以为是。可以想象到,心爱的男子难得和自己交谈,女人脸上带着无措,又有几分兴奋,便想好好的同丈夫聊几句,只是女人不知道,男子心中对她只有鄙夷。

在朱安的一生中,有过短暂的两年快乐。她如愿以偿的同鲁迅住在一起,来客时,她乐于做女主人该做的事,端茶递水。

她默默地付出,期待以此来感动她的大先生。可过去的等待没能打动他,如今的陪伴自然也不会。回应她付出的只有他的冷漠。

朱安也曾反抗过鲁迅的冷漠,只是她做不来一哭二闹,有的只是抱怨,小女人式的指责。她诉苦:“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她说,“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一语成谶,她的余生都消耗在体贴婆婆上了。

也有人说,朱安悲惨生活的开始就是与鲁迅结婚。无性无爱空守四十一年,她的婚姻生活只有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黑夜。

也有人设想,如果朱安不但懂得礼贤下士,而且又博览群书,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进步思想,是鲁迅先生的左膀右臂,那么她的命运还会是这样吗?答案不得而知。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公,但她对鲁迅,对许广平毫无怨意,她对别人提及鲁迅都会说一句,大先生待我不错。

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朱安注定难安。在封建势力前,她低下了头,一生都在被安排。先生一生都在写书,对我只字未提,哪怕是道我愚昧不可教化,我也是乐意的,可是什么都没有。

其实鲁迅有让朱安放脚,读书识字。可这两件事朱安没有做到。她不愿做出改变,这也是旧时代女性的悲哀之处。

李梦霁在《一生欠安》中写到:生活待我凉薄,我报之以梨涡。朱安一生困苦,却未曾想过走出那团阴影,只是执着于鲁迅。这何尝不是一种梨涡。

大多数人提及朱安都会说一句同情,我也不能免俗。但更多的是佩服。我在想,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在外生活没有保障,在家身份地位卑微。她是怎么熬过长达四十年的孤独。

无所事事的感觉就算在现在也是侵蚀人心。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季到冬季,她是否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是否也曾默默谴责命运的不公?

我只觉得,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没有文化,被封建思想禁锢,却坚定的坚守着她所认为正确的事,而这个事就是她的丈夫,和她丈夫的家人。哪怕有些人对她抱有恶意。哪怕她的坚守没有得到回应。

朱安一生都爱着鲁迅,哪怕这份爱不被鲁迅接受。

朱安的事拿在现在来说,也没人能做到她这般。特别是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女孩子的脸红是胭脂红的时代,一心一意的爱一个人,自己的一生都牺牲在自己的爱人身上。对,是牺牲,以爱为名义的牺牲。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把爱挂在嘴边,也有的人认为爱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里。我不清楚,无法侃侃而谈,但爱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存在。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爱情,应当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只看前半句,朱安对鲁迅的态度很明确,她孝顺鲁迅母亲,深深的爱着鲁迅。这是她对鲁迅的爱情。

可是鲁迅对她没爱,只有数不清的嫌弃和冷漠。没有爱情,也就没有态度。

朱安是悲哀的,生活在一个对女性不友好的时代,爱上一个注定没有结果的男人,孤独终老,孑然一身。

可朱安应当也是幸福的,哪怕这份幸福参杂了刀子。因为她一生都在坚定着她认为的正确,一生都爱着她向往的爱人。

我始终坚信,她的生命中有过温暖的阳光,微凉的清风,或许她也曾在雨季里坐在白墙绿瓦的院里头,眼神带着期待,听着细雨,想着爱人。

或许她不懂浪漫,没有风情,长相平庸,但不能否认她曾经也是一个小女孩,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待字闺中的少女,听着外人对未婚夫的评价,红了脸颊,面带羞怯。青涩的在镜前打扮自己,对即将来临的大喜日子充满了期待。

有着独属于她的娇软,轻轻说到:“我的大先生,肯定是个好的。”

朱安:出嫁成礼物,守寡成遗物,可曾想过,我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