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說起蕪湖,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蕪湖市,可你知道嗎?安徽實際上有兩個“蕪湖”,除了“蕪湖市”,還有個“蕪湖縣”!

蕪湖縣別名鳩茲、新蕪,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塗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區。

蕪湖縣於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置縣。境內有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東門渡官窯、南宋珩琅塔等古蹟。清朝時,蕪湖與九江、無錫、長沙並稱全國四大米市。

原來,我們常說的蕪湖米市,起源竟是蕪湖縣,解放以前,蕪湖也多以“縣”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

那麼,我們今日常說的“蕪湖市”,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要說一說解放後的蕪湖史了。

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

5月,以蕪湖城區與其近郊成立蕪湖市,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3年2月,改屬蕪湖專區。

1959年1月蕪湖縣和蕪湖市郊區公社合併,成立蕪湖市郊區人民公社聯社,對外保留蕪湖縣名稱。

1960年1月撤銷聯社,市郊區劃出,蕪湖縣仍屬蕪湖專區。

1971年1月,原宣城縣8社2鎮劃屬蕪湖縣。3月,縣治遷灣沚鎮。

1980年1月,縣改轄於蕪湖市,至1989年行政隸屬未變。

從解放後至今,短短几十年的時間,撤銷、改屬、合併、改轄,人類折騰得不亦樂乎,佇立在蕪湖縣中的風景名勝,則積澱著時間的魅力。

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敏靈觀

南唐時期,花橋鎮的富戶人家為求神靈保佑,希冀風調雨順,共同捐資建造了道教廟宇——敏靈觀,供奉“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張渤等神像。

北宋以後,九十殿已成為南北交通之要衝,九十殿日趨香火鼎盛、人氣興旺。那一時期,紛紛趕來做生意買賣的也越聚越多,這裡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條小街,村落由此漸具規模,人們借廟宇之名給起了個村名叫九十殿村。

九十殿為晚清重建,歷史積澱豐厚,道教文化璀璨,蕪湖縣道教協會就設在這裡。

這裡是安徽省道教活動場所之一,又是蘇南、滬、浙北、皖南、贛北等地區僅存的祠山廟宇,在建築史上亦佔有一席之地。

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胡氏宗祠

位於宣潭村北面的胡氏宗祠修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古樸的徽式建築,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屋內有一排排高大的紅漆木柱,正中的牆壁上赫然寫著醒目的“孝”字。

1909年,蕪湖縣第一所近代農村小學——兩齋小學在此誕生,1946年秋,蕪湖縣第一所農村中學———“蕪湖縣私立白連中學”在此成立。

先輩的福祉庇佑著胡灣的子孫後代,這裡不光是祖宗的祭堂,更是一代代胡灣孩子上學的學堂。

據不完全統計,自1909年截至建國,由宗祠走進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學子多達百人,其中19人成為國內外大學教授,36人從事高尖端科技工作,授博士、博士後學位者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5人。

胡灣村因此聞名遐邇,被譽為“中國教授第一村”

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官巷村

六郎鎮官巷村歷來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史上曾經有13人同朝為官,由此得名的十三官巷遺址尚存。

傳說陶氏於明初一連三朝出了十三位官員,同在朝中為官,平時就住在衙門,各司其職,極少見面。

只是逢年過節時都要回家省親,這時就遇上尷尬事兒了。按朝中禮數,官階低的應先對階高者施拜禮;若按族中規矩,晚輩該現行跪拜尊長。

可問題是,往往是輩分小的官階高,誰先拜還真是個問題,這種禮儀上倫理上規矩都不可逾越也不可或缺。

後經議定,各修一條小巷直通大道,以便避讓。小巷因是官員進出走道,便叫官巷,十三位官員就有了十三官巷。

安徽居然有兩個“蕪湖”

除了這些名勝,蕪湖縣還有陶辛水韻、和平生態園、珩琅山等美麗的地方,當我們感慨蕪湖市的迅速發展時,也不要忘記蕪湖縣的悠久歷史和人文魅力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