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本主義:利潤 = 成本-浪費

利潤等於成本減去浪費,意思是說,成本是無辜的,真正導致利潤下降的是浪費。


  產品的成本是多少,消費者是不會考慮的,消費者考慮的是產品的價值,對於自由競爭中的企業來說,要想不被淘汰,降低成本、消除浪費才是至高無上的原則。


利潤等於成本減去浪費,意思就是說,成本是無辜的,真正導致利潤下降的是浪費。


我們去日本豐田參觀的時候,第一站是名古屋,剛下飛機,豐田人就自豪地說:“為了世博會,名古屋需要修建一個新機場,但日本政府拿不出錢,結果豐田接手之後,只用了預算費用的2/3,就把機場建好了。”


直到今天,名古屋機場仍然是由豐田經營。據說,這是日本新機場中,最快速獲得贏利的機場之一。


由此,我們看到了豐田所代表的精益思想,為什麼豐田會受到全球尊重,成為全世界企業學習的標杆,因為這種思想不僅是從公司贏利的角度出發,而且更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


在財務上,有一個基本的公式,那就是利潤等於價格減去成本,而浪費無疑就是企業最大的成本。豐田把自己管理的目標放到消除浪費上,企業節省的費用就等於獲得的利潤。反過來講,企業浪費的錢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那裡,讓消費者多花錢。


事實上,豐田在對待公司利潤的態度上,與美國管理模式有著完全不同的邏輯。就上面提到的財務公式:利潤=價格-成本,對於這個公式中的利潤,就有兩個不同的思考:一個是提高價格,一個是降低成本。價格高,可以提高利潤。成本低,也可以提高利潤。


美國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放在前者,也就是如何提高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獲得高利潤。而豐田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放在後者,即如何消除成本中的浪費,獲得高利潤。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我在摩托羅拉公司工作過,那時,正是摩托羅拉在中國發展的興盛時期,手機的價格高,利潤也高得驚人,結果怎麼樣?


說個簡單的例子吧,摩托羅拉當時的銷售人員,大多都包車出去談生意,有些出租車司機,專門做摩托羅拉的生意。我從北京到天津出差的時候,也是同去的出租車司機告訴我,他從購買第一輛車開始,就專職服務於摩托羅拉,幾年下來賺的錢全部用來購買新車,繼續服務於摩托羅拉,現在他一共擁有4輛車了。


這些錢從哪兒來的?不是消費者嗎?但這樣的奢侈能夠持續多久?10年後摩托羅拉手機面臨虧損,最後不得不考慮從摩托羅拉公司中分拆出來,我想,這一切又是誰的錯?不錯,當年的摩托羅拉有技術、有品牌,但這樣的技術與品牌又能夠持續多久?


豐田專家在與我們的交流中,明確對這種“高價奢侈主義”表示出輕蔑,日本的環境讓他們不相信“持續”可以建立在奢侈與浪費上。


豐田或者日本的邏輯是,在全球競爭慘烈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行業都無法保持高價格的壟斷,任何高科技最終都將走向消費化。豐田相信,價格是由消費者決定的,不是由公司決定的,消費者會自己選擇價格,這種現象終將導致價格的下滑趨勢,而這種趨勢也符合一家優秀公司的利益,一家優秀公司就是要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最優質的產品,而不是長期讓消費者付高價。


只有成本是由公司或者員工決定的。在豐田人看來,可以努力去追求的不是提高價格,而是降低成本。因為在這些成本中,有多少真正是在給客戶創造價值,有多少是因為公司的“缺乏智慧”而被浪費掉?被譽為豐田生產管理之父的大野耐一,是這樣表明豐田的態度:


成本加利潤決定價格最後把這筆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樣的思想對當前的汽車企業是格格不入的!


產品的成本是多少,消費者是不會考慮的,消費者考慮的是產品的價值,對於自由競爭中的企業來說,要想不被淘汰,降低成本、消除浪費才是至高無上的原則。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什麼才可以稱得上浪費?豐田生產管理之父大野耐一,從產品價值鏈的角度來定義浪費,所謂浪費就是那些“只能使成本提高的諸要素,也就是隻消費資源而不產生價值的活動”。


從這個定義上看,所有的搬運成本,所有的庫存成本都是浪費,無論它多麼有用。因為搬運或庫存只會使成本提高,客戶價值需要的是產品性能,而不是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搬運或庫存。所以,能夠把搬運與庫存減少到儘可能少的程度,是豐田生產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搬運越少,浪費就越少;庫存越少,浪費就越少。


當然,最大的浪費無疑是生產過剩,生產客戶不需要的東西,那是最大的浪費。從生產的角度出發,這一類浪費一共有7種:


1. 生產過剩


2. 在現場等候的時間


3. 不必要的運輸


4. 過度處理或不正確的處理


5. 存貨過剩


6. 不必要的移動搬運


7. 產品瑕疵


而所有消除浪費的努力,背後都是豐田經營企業的新理念,那就是致力於給消費者提供價值!那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從減少浪費中來,這就是豐田的新成本主義:


利潤=成本-浪費


要想獲得利潤,就在消除浪費上下工夫,而浪費並不是真正的成本;人們對浪費的麻木,導致的是無謂的消耗,而這一切都需要讓消費者承擔。


作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員工,應當對此感到羞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