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民以食为天,这句大部分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生产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饭碗,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放眼全球,很多国家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各自积累了经验教训,农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也更有不同,其中美国的大农场更是成了很多国家的标杆。

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美国的大农场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出了名的,采用的农场主经营模式,有数据记录,在美国的所有人口中,务农人员只占到了其中的2%左右,而在2017年美国却有204万个农场和牧场,这让美国农业成了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典范,还有“美国农民一人种地3000亩”,“一个美国农民产量150吨,能够养活200个人口”等层出不穷的说法。都说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好,那么中国为啥没有这种大农场呢?

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其实因为美国大农场的这些突出之处,也有很多国家和企业纷纷效仿起这种模式来。不过,这种模式到了其它国家却少有成功案例,在中国更是多次碰壁,不少选择这种模式的企业最后也都以失败而告终,看上去光鲜亮丽又高效率的大农场农业,为何在中国就行不通呢?

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其实从美国农业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农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好几个必要的条件,除了农场主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私有权之外,大农场的高效率也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应用,同时农民也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这几点与美国的农业发展并不冲突。一方面美国农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地广人稀,这给大规模农业和大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美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如今已经向自动化和智能农业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农场主和农民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大农场的管理和发展。

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人多地少的局面十分明显,在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不多的情况,还有66%的耕地分布在高原和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农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中管理;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成本比较高,普通的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大量的农业机械,另一方面,目前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受教育水平也不算高,在操作农业机械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既然不能完全实现机械生产,大农场这条路很难走得通,那么到底什么农业模式才适合中国呢?

都说美国大农场模式好,1个农民能养200人,在中国为何多次碰壁?

事实上,相比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很多人认为反而是小型的家庭农场更适合中国,这是一种以家庭为主体,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共同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农业商品化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样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扶持家庭农场,其中就包括引导农村的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发展家庭农场之类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一些专家看来,家庭农场的出现不仅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中国适合哪种农业模式呢?欢迎留言和我们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