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1个农场带活6个村

这几天,大王镇宋璩村迎来一桩“喜事”——该村利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在后稷家庭农场投资建设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获得了每年5万元的项目分红。村党支部书记宋新政赶紧召集会议,与村“两委”其他成员一起商议接下来要做的“民生实事”:文化广场建设、道路沟渠清理、村庄环境美化……“我们村人口少、村集体经济薄弱,蔬菜种植以小户零散种植为主。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之后,可以为村民多做点实事好事,让大家的生活过得更好。”宋新政高兴地说道。

与宋璩村一样,同时获得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分红的还有该镇叶璩村、黄店村、韩璩村等其他5个村。原来,大王镇通过“抱团联建”的方式,发动周边6个村庄与后稷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共同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收益最大化。“每村每年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5万元,同时,后稷家庭农场提供种植技术和就业岗位,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大王镇党委组织委员蒋涛说。

在大王镇后稷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分立田间,蔚为壮观。走进新建的两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内,一株株西葫芦、西红柿等幼苗茁壮成长,孕育着希望。

沿着大棚中央300米长的中轴线,两条细长的轨道贯通南北,这是采摘蔬菜时用到的运输车轨道。“这两个大棚的科技含量都比较高,大棚顶上铺盖防风防水棉被,大棚里面配套了自动温湿度控制系统和高效水肥一体化设施,光这两项就能节省人工费5万余元,节省水肥6万元,比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增产达20%,西葫芦的亩产能达到4万斤!”后稷家庭农场负责人韩军自豪地介绍道,大棚内还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蔬菜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科技含量高,投入自然也就大。据韩军介绍,这两个大棚总共投资260余万元,其中,240万元来源于6个村的“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如今,后稷家庭农场建有蔬菜大棚53个,其中3个高标准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而新建的这两个大棚每年可为农场增收40余万元。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来自韩庄村64岁的韩桂凤正戴着口罩对西红柿植株进行吊蔓,已经在农场工作了三个月的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离家很近,既能靠劳动挣钱,又兼顾了家里的事情。”韩桂凤说,在农场上班一天8个小时,工资平均130元,过节还给发福利。

与韩桂凤一样在农场内打工的还有40多人,他们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韩军为他们每名工人配备了口罩,并每天进行体温测量和消毒工作。现在农场每天能收获一万多斤蔬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蔬菜销售的问题也得到解决,每天上午济南、东营等多地的蔬菜经销商会驾车来到农场,将新鲜的蔬菜带到当地超市,供应市民们的“菜篮子”。虽然当前受疫情防控形势影响,农场建设暂时不能开展,但是阻挡不住韩军发展壮大农场的信心和决心:“6个村的钱都投在了农场上,咱就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今年在对老旧蔬菜大棚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再建设一座冷库、包装车间和土壤检测室,对土壤进行精准施肥,提高蔬菜品质和价格,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增产增收。”

无独有偶。在大码头镇东河口村的广饶舜耕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任文广正在自家租种的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要是自己建大棚,一个棚就得二三十万元,投资大,压力也大。现在只要拿出3万块钱就可以租种一个大棚,我一下租种了5个。”任文广口中的“租种大棚”是怎么回事?原来,大码头镇东河口村流转了150亩土地,利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的好政策,把全镇8个村的320万元资金集中投入到广饶舜耕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了10个冬暖式高温棚、4个温室大棚,有意愿的村民只需交纳3万元的“租金”就可以租种大棚。这个项目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元。

如何破解“穷家难当”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我县在政策驱动、资金撬动、人才带动、组织推动上出实招、解难题。以园区项目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特色花卉苗木、工厂化食用菌、生态畜牧五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党建+产业”工程,进一步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布局,依托产业振兴、项目建设,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把党建融入产业,推动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富民强村。同时,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实施支部评星定级晋档提升,持续深化薄弱村集中整治。连续两年利用市县两级财政扶持资金,建设10个产业项目,共涉及45个村,每村拨付资金40万元,用于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动村干部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管理运营中,锻炼了干部队伍,提升了履职能力。(谭芳 李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