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评不上院士,颜宁也不够格,院士评选标准是不是该改改了?

近日,屠呦呦再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院士是我国学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大众比较疑惑的地方在于,屠呦呦凭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评不上院士,颜宁也不够格,院士评选标准是不是该改改了?

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论贡献没有几个人都比得上屠呦呦,但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也当选不了中科院院士,还几次落选。

无独有偶,现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常居美国。颜宁在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跨膜物质运输的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入选了《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2019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并且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国外籍院士评选条件比我们严格,但是仍然当选不了中科院院士!

屠呦呦评不上院士,颜宁也不够格,院士评选标准是不是该改改了?

人们不禁要问,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到底是什么?按贡献,屠呦呦肯定是够了;按发表顶级论文数量,颜宁应该也是够了,但结果都是评不上。

后来,颜宁负气出走美国,可能有媒体炒作的成分,不能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留下,我们的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是不是该改改了!

屠呦呦评不上院士,颜宁也不够格,院士评选标准是不是该改改了?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取消了SCI论文作为学术水平评价的标准。正是看到了SCI论文作为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的弊端,有关部门才下决心改革,以让学术评价机制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此广大网友无不拍手称快。

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慎重评选是没有错的,但是慎重不代表死板,经济和社会都在发展,我们的评选标准也要与时俱进,碰到了新的问题就要去面对,就要去解决。

屠呦呦评不上院士,颜宁也不够格,院士评选标准是不是该改改了?

院士是最高学术荣誉,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的认可,我国早期的院士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都是当时全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因此,我们的中科院也应该修改评选标准,甚至不拘一格,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吸收进入。发表论文的数量、学历水平、留学经历等这些都是表象的,我们要更看重实际的科学贡献,否则可能会让更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年轻科学家失望,“负气出走”的可就不是颜宁一个人了。

我是“修改宝”,专注降重和查重,分享有价值的高考及考研信息,让同学们少走一点弯路,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