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怎樣寫才好?

手機用戶62434499860


中華民族姓氏眾多,源遠流長,受古代戰亂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遷徙不斷,居住紛雜。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其發展過程變化較多,致使很多祖姓根源已無處考究。

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編造家譜世系的“譜匠”。

 

族譜編纂格式一般有:

1. 序言,也叫譜序,就是要說明編寫族譜的原因和意義。

2. 宗氏圖騰。有的姓氏還有族徽和族旗。

3. 姓氏源流,姓的來源與遷移,姓氏在全球的分佈圖等。

  如李姓,“食李圖”,有的姓氏是宗祖自創;有的姓氏是古代皇帝賜姓;有的是從其它姓氏分化出來的,各不相同。

4. 族訓,主要是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這樣有利於傳承和發揚家族精神。

5. 修譜次數,隨著家族的發展,每次修譜都要註明修譜次數,並有修譜序言和編纂委員會名單、主編人員等,便於後代考究和留萬世芬芳。

6. 輩分,家族一般都有已定的輩分,若老輩分已用完,還要續輩分。

7. 在宗族中有重大功績或貢獻的人,還需要寫傳記,列傳。

8. 有名望的家族還寫族產,主要用來記錄宗族的集體財產,比如墳地、祀田、房屋等。

9. 根族,一般族姓定為炎帝或皇帝,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可寫也不不寫)

10. 遠祖、得姓始祖、血緣始祖、名祖,望祖。(可寫也不不寫)

11. 開姓始祖。

12.內容:如果沒有老家譜,要從有真實記載的最早祖先開始,訂立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各門各派一併分列(媳婦列入族譜,女兒不列入族譜。因為女子婚前在孃家叫寄養,婚後的家才算自己的家)。










河洛易經


你好,我是"閱讀找回自己"的黃歌,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你的問題“族譜怎樣寫才好”,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族譜。

族譜:又稱族譜、宗譜、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

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

族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

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族譜的寫法:

族譜的寫法呢,也有很多種,本人就給你列出以下這種望你參考。

1、歐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

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

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2、蘇式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

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3、寶塔式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

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

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4、牒記式

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

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牒記式家譜類似於每位家庭成員的簡歷彙編,其起源大約是源於歐式圖譜,大致相當於歐式圖譜後面的傳記部分。

其優點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 有不少家譜採用這一圖譜。






閱讀找回自己


寫族譜,又稱譜書,是一件費時又費利的事。

首先,要有資金,每個家族從古到今,時代變遷,興衰榮辱,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後人一點點挖掘整理,沒有大量時間和金錢支配是難以完成。

要有人力,在整個家族發展過程中,有成長,有衰落,有旺族大戶,也有窮民百姓,需要把他們集中起來,同枝連理,逐一校對,每一步都要親力親為。

最後集中歸檔,整理成譜書。

譜書就是家族史,要真實可靠,不虛假,不隱惡,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無愧於子孫後代。

幾年前,我有幸參入撰寫本宗的譜書。

我的一位本家大爺,今年已經九十高齡,一直旅居國外,前幾年,突然回國,願意出資編撰本宗譜書。

這一想法立即得到家族裡一些老人的支持,很快我們這裡的人先後奔赴全國各地,尋根問祖,歷時二年多時間,跑遍了千山萬水,終於弄清楚了。

原來我們這一家族是明初從山東移民過來,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從當年老祖宗留下兩兒,兩兒生五子,這麼多年,經歷過無數磨難,生死交替,早已經是枝繁葉茂,居住在全世界各地,

我們在美國洛杉基找到華裔,在雲南十萬大山裡找到前朝遺民,在唐山大地震,這裡的族人幾乎全部遇難,當我們找到這裡時,活著的人握著我們的手,早已泣不成聲……

其實把一個家族用譜書寫下來,傳承下去,也是一種美德。


祝福2992


族譜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 "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二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

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三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四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五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七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八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佔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九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


欲語紅樓


族譜怎樣寫?

我參與續修過一屆族譜,我的體會是:首要關鍵是把資料收齊。但凡族人,是什麼派糸、派名?是誰的子孫,有哪些子孫等?一定要把傳承弄清記清。

我參與修譜時,進行了兩項改革。

一是,設計了一個族糸傳承示意圖。最頂層是發派的老祖宗及其配偶姓名,下面是他所有子女、孫子女、及其配偶姓名;一代一層,三代三層,四代四層;每人和配偶的姓名,都用一個園框筐示,用線條同各自的父母子女串聯起來;每圖示意幾代視人數多少而定,人多的示意三代,人少的時示意四代;三代或四代之後者,再以三代或四代一人為始,順序設圖;每張示意圖,就像一棵層層分杈的大樹,整齊有序,清晰明朗。

二是,我把族人所生女兒及其配偶和子女也納入了譜內。以前的老譜,女兒是不上譜的,只記載:"生幾女,長女適某氏;次女適某氏等"。連名字都沒有,所嫁的丈夫也只記載了一個姓氏,沒記名字。我覺得這對女性有點不公道,續的新譜就寫上了所生女兒及配偶名字,女兒所生子女也把名字記上了。但也只到此為止。再下一代是別姓族譜的任務了。

譜中除了示意圖記載血脈傳承外,個人都有文字記載,但每人都僅短短兩幾句話,記載了該人派名、學名、字號、出生年月日,已卒者還記有卒時與歸葬之地,約二、三十個字的樣子。此外還有幾篇"前言"、"專記",敘及我族傳承大事,族訓、族規、族誡、和發派老祖史實。這些記載,都只敘事,不作褒貶評論。修譜與修志、修史一樣,只敘事,不褒貶,這一點很重要。

這屆族譜,族人們評價尚可。特別是那個族糸傳承示意圖,大家都比較喜歡。說是"全族每個人的來龍去脈,看圖就一目瞭然"。可惜我不懂手機上畫圖技巧,無法示意於文,只能對不起題主了。


跛翁


我覺得族譜可以模仿下面的模板進行修改出最好的族譜,這樣寫應該才好

族制開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 "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二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

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三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四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五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七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八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佔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九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


創業初心


現當代通常可以分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類似於現在書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寫,也可以由外人寫。主要是通過另一個或另幾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族譜。通常情況下,新序在前面,舊的序也要包含在內並排在新序後面。

二、簡介

即使是對於自己的家族,能全面瞭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簡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內容有:刻譜凡例、本族譜本次創修(修訂)參與人員、時間、為什麼要修訂;此次編碼的依據是什麼;家族的整體情況、歷史、遷移史、當前分佈、人數;本族宗派、字輩,即記錄每一代人起名規則;祖墳所在地、祖墳中各代分佈圖;對祖先事考查、考證。

總之,這裡不具體到某一個人,只是對整個家族進行整體描述。

三、人物誌

其實一本家譜本身就是人物記錄,但通常情況下,家譜中會記錄某一個或多個優秀的典型人物或團體。而記錄這些優秀人物時,常常格式多樣,有該人的傳記、他寫的文章書稿、獲得過的功名、官名、圖片、畫像、碑記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把同姓歷史名人強編入本族譜,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為後人續譜時,常常會因為這一次信以為真,而以訛傳訛。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最簡單的家譜,有時只有一個世系表。

世系表是記錄家族中每個人的關係,用計算機中的術語,這種一對多的結構是“樹”狀結構,但實際中的往往會比較複雜。當一個家族很大、人數很多時。會出現嗣出嗣入(通過過繼、領養、送人)、遷入遷出的現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況下,僅有世系表的家譜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面對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這幾個字,你還能知道什麼呢?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記錄世系表中每一個族人簡歷的表。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為一,也可以單列。我認為單列更好,因為合二為一,常常導致世系表過肥過大,查找一個成員的時候非常麻煩。

很多家譜中,世略只寫到父名、娶妻、生子數及名字數,這樣寫雖然整體看上去挺規範,實際上也沒多大意義,因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這種信息。我認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完整的簡歷,但至少應該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職務、職稱、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簡歷、主要成績、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親的名、妻子簡歷、子女名、女兒出嫁地、所嫁人姓名。這樣不僅妻方家譜可以通過家譜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過自己家族查到女兒家族。

六、後記

後記寫一些感想即可。


萬源小青年


一、每部家譜大都由譜系、朝廷恩榮、祠宇、家墓、傳志、藝文等幾方面組成。

二、譜系是家譜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族姓源流、世系譜表、移住始末等。

三、祠宇記載祠堂及有關族規、家訓、族產、義莊、義田等。

四、家墓則指明該族祖先墳墓所在。

五、傳志和藝文收錄族人行狀、墓誌銘、傳贊及其有關詩文等著述。

六、家譜中往往還配以圖表,如世系圖、世系表、祖先像、家廟圖、義莊圖、墳墓圖等等。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雖然寫族譜這件事針對目前我的年齡自己性別來說,無實戰經驗,但是個人對族譜一事有自己的些許看法:首先族譜不是名門望族或者達官貴人所特有或獨有的,在人類繁衍史上,族譜不僅僅是血脈的一種傳承,同時還是家族精神的一種傳承,這份傳承證明他/她來過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做了點什麼事,給子孫留了點什麼,給這個社會留了點什麼(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這樣的族譜應該是一份有溫度的族譜,而不是樹枝狀的血脈分支圖,大家有時間可以觀看一部韓國家庭劇《家門的榮光》裡面對族譜更主要的對家門精神的闡述很細膩溫暖。



墨蘭新新


我覺得族譜可以模仿下面的模板進行修改出最好的族譜,這樣寫應該才好

族制開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 "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二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

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三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製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四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五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七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八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佔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九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