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有人是这样说的:你不想工作,总有人想工作。但你不工作的话,就会被别人比下去,而且老板为此还会对你有意见。仔细想想,教育也是如此。

最近流行一个新词汇,叫"鸡娃",何为鸡娃?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鸡娃是形容家长们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催促孩子学习的新说法。多用在焦虑的中产阶级家长身上。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教育的"剧场效应",辛苦的是孩子,焦虑的是家长,赚钱的是机构。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在今天这样的教育方式下,从早教班到补习班,从学区房到出国留学,每一个家庭都在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费尽心思甚至是倾其所有。

有位母亲是这样说的:我们附近也有补习班,但是没有名气。我们想着既然孩子要上补习班,那就要上最好的,反正都是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只要能遇见一个好老师,我们辛苦一点无所谓。周围的很多家长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的。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于是,有人问了一句:为什么要让孩子上补习班呢?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家长们的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笑出声来:孩子不上补习班,各方面都比不过别人,该怎么和别人竞争?在我们这个小地方都争不过别人,更何况是出了社会?

随即有人附和道:是啊,别人都在暗自下功夫,自家孩子不上补习班岂不是落于人后,我们还好,只报了英语、奥数、围棋和舞蹈,我旁边那位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9个兴趣班。我们不努力的话,孩子就会没出息的。

而这一切产生的源泉只不过是因为最新实施的给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的学生,书面作业的量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等。孩子们在学校学得越少,家长们报的培训机构就更多。焦虑,几乎成了大部分家长都有的问题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有人说:"我最近就有这样的焦虑,养孩子的压力真是太大了。两个女儿,一个四年级,一个刚上一年级。为了她们的学习成绩,还有课余的兴趣,我只能不停地给她们报补习班和兴趣班。我不是在送大女儿去上英语数学课,就是在送小女儿学习美术和舞蹈。我感觉我的梦想和渴望全部被这两个孩子吞噬了,每天的生活都很麻木和单调,又不敢轻易改变,学校其实不是在减负吧?明明我们家长承受的压力更大了!"

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学校给孩子们减负,实际上家长背负的压力就会更大。而家长们一旦感觉到压力和郁闷,就会把这些转移到孩子的身上,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把在学校落下的知识补回来。

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必将遭到反噬,成绩可能会倒退。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东西,逼他也没用。而且没有几个孩子可以自我调节好时间。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鸡娃"教育下,孩子们被分为三种类型

很多家长只会看孩子的成绩,认为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就可以代表孩子目前的一切。其实不对,

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个部分。

家庭教育的责任最大,因为每一位老师都只能陪孩子走一程,而父母才是教育孩子时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1.普娃

在父母们追赶起跑线的道路上,总有人会掉链子。普娃也被称为"青蛙",意思是很普通的孩子。

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这类孩子是被"淘汰"的那一批。原因有很多,学校教的知识浅显,但是考试内容都很深奥;别家父母都在给孩子报补习班,追赶优秀的脚步,而这类孩子在散漫的散步,认为开心最重要……

有这样的一位父亲,孩子背不出昨天教的古诗,惹怒了他。他站在补习班门外,狠狠批评了孩子:"我交那么多钱供你上课,你连一首古诗都背不好,你有什么用?"而孩子只是很迷惘的看着他,眼睛里面全是疑惑不解。

这类孩子真的会被"淘汰"吗?也不见得!

2.牛娃

意思是某一个方面很牛,或者是很多个方面都很牛。比如说数学好的孩子叫澳牛,英语好的孩子叫英牛。这类孩子总有过人之处,且深得父母的喜爱。

“鸡娃”成为家长圈的流行病,家长:学校不是减负,是在变相增负


像我以前有个同学,就因为数学很好,当上了数学课代表,还曾经代表过我们学校参加市里面的数学比赛。而她的父母也很有先见之明,给她报了她喜欢的数学培训班。

但所有事情的前提是,孩子要喜欢这个东西,对它有学习的兴趣。

3.素鸡

也有一部分父母不那么看重孩子的成绩,专注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上。素鸡俗称鸡血素质教育,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琴棋书画、球类剑术等。多用于有钱人家的小孩身上。

鸡娃的家长们往往会采取抱团的方式互通有无,在暗中私下较劲,吃苦反倒是孩子。但是父母们如此疯狂鸡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其实希望很渺茫。全国有那么多考生,每个地区的教材还不一样,录取率是很低的。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前提是孩子自身有驱动力,鸡娃可能会事半功倍;但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动力,鸡娃又有什么作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