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初听“雪山寺”这个名字,神秘感油然而生。在很少见到雪的赣南,任何和雪有关的名字,都能增加我无限的向往。七月酷暑,我对几位文友说:“咱们去看雪山吧?”雪山?没有人发觉我的邀请里少了一个字。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车子出城如飞驰的叶子,轻快地在323国道上穿行,瞬间把城市抛在了身后。抵达于都县黄麟乡时,弯道似乎多了起来。我们密切地注意着路边的指示牌,生怕错过了雪山寺的指引。

在下堡小学附近,路边的山势明显陡峭起来,抬头一看,一条岔路延伸到大路边上,路标上写着“雪山寺”。车子开始爬山,而便道蜿蜒盘旋的似乎没有尽头。

行进一段路后,感觉到了一个高度,大家纷纷要求停车。下车后举目四野,田园村庄一览无遗,在两座山中间的峡谷里镶嵌着一大片池塘。水质清幽碧绿,仿佛是大山长着的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大家纷纷调整角度把景色框进镜头。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车子再次启动后,山路越来越陡峭,许多地方几乎垂直到80度。真怕一刹车,车子会倒退着下来。

幸好大约半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半山腰,眼前的风景色豁然开朗。朝对面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引得我连连惊呼。我们寻找的雪山寺正在竹林后面半抱琵琶半遮面,红黄色的飞檐翘角从竹林里露出来。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雪山寺又名雪山庵,其座落的位置叫驼背嶂,而驼背嶂又名雪山。从前这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山顶上积雪常年不化,被人称之为雪山,雪山寺应山而名,从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年。

在雪山寺右边钭坡上长着一颗巨大的琴树,学名拐枣树。这棵树目测直径大约有两尺多,这么大的拐枣树,别说在赣南,就算在我老家陕南也很少见。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黄麟乡有个农夫一个人上山砍柴,长年累月的在山中劳作,难免孤单落寞。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山坡上那棵琴树下面出现了一个人。他想快速走过去,和这个人打个招呼聊聊天。没想到这个人在这棵树下转了一圈,瞬间消失了。他感到既惊讶又害怕,连忙跑回家把这个事讲给村里人听。没想到其他人也说遇见过这样奇怪的事。难道是神仙下凡?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认为雪山是一个风水宝地。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文元的和尚游历至此,听了村民口中传说的故事,决定亲自到雪山去看看。

只见山高林密,绿荫重重,特别是在那个山坳里,居然长着大片的翠竹。而且在翠竹的边上发现了传说中的那棵琴。

他决定在这里修建寺庙,然而财力有限,只搭了一个茅草庵取名雪山庵。

几百年来经过风云变迁,现在的雪山寺除了主寺,在不远的地方还建了一栋供香客住宿的非常气派的大楼。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风从山谷里传上来,穿越竹林,摇动竹竿,竹子们一起轻舞,仿佛弹奏着一首曲古琴,沙沙声不绝入耳。雪山寺右下侧有一条小溪蜿蜒而下,这水在接近地面近一米的位置被破开的半片竹子牵引,涓涓细流从竹子中流出,水质清澈无比,捧一捧水一饮而尽,竟甘甜可口。而在雪山寺正前面,一大块土地上碧草茵茵,几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

雪山寺高高的门楼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书“雪山寺”。推开“咿呀”的寺院门,顷刻间让我想到一首诗的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一座静卧在深山中的寺院,几百年来,有多少香客慕名至此,用寺院的清净沐浴,把人世的纷扰漂洗。风雪中,每一个走进寺院的人都是归来者。

寺院内奇花异草无数,叫人惊诧的是,寺院外明明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一旦走进寺院,却清凉无比。喝着主持端来的山茶水,听着山风穿过寺门,顿感世间纷扰、烦恼正在远离,一时间竟痴了。

大家谁也不说话,半闭着眼,享受着清风享受着宁静,有了一种逃离红尘俗世的洁净。

站在寺外抬眼看,寺后林深不知处,寺前幽谷翠竹,头顶是蓝的发亮的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真的有点乐不思蜀了。

听朋友说每年来雪山寺休养的香客不计其数,除了享受寺庙的清净,更是为了洗去一身的疲惫,寻找内心的清凉。

夕阳西下,我们在恋恋不舍中返回,带不走的雪寺院的清凉,成了一种召唤。或许某年某月某日,真可以在那里住下来,听风听雨,沐雪去俗。

于都避暑圣地雪山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