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後來到漢朝的時候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而改為驚蟄,唐朝的時候曾有短暫的恢復,然後就以驚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驚蟄節氣一般在每年陽曆的3月6日左右,太陽達到黃經345度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面解釋說:“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一響,沉眠在土裡的蟲子都醒了過來,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驚蟄。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蟲子自然是聽不見雷聲的,之所以醒來是溫度變化的結果。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也將進入春耕季節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俗話說:“冷驚蟄,暖春分”,仲春二月亦處於乍寒乍暖之際,氣溫多變,天氣較為乾燥,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此外,還應密切注意天氣預報,“春捂”不能馬虎。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桃花始放、黃鸝鳴叫、布穀飛來,預示著春意越來越濃,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這同時也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機,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會栽植樹木,種下希望!

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