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最好的方法是對著字帖練嗎?

劉禹祺---


我認為我們學習書法、練字,都要對著字帖練習,這是必須的。

因為學習和臨摹前人的字帖是唯一明智的途徑,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學習的方法了。當然,在臨摹的過程中,因為每個人自身的學習特點,每個人自身的思想特點不同,學習習慣的不同,那麼會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這一點是可以理解。

但是我們都必須要立足於古人的字帖,才能夠把書法學習給繼承下去,否則你根本就不懂得書法的法在哪裡,書法的法度,它是無言的,也是無形的,它是存在於古人的藝術作品中的,是要靠人去用心靈感悟的,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聰明創造出來的。

沒有人可以創造出如此偉大,輝煌燦爛的藝術,因為沒有人有那樣的腦力和精力從事這樣的創造,每個人都是在前人的努力的基礎上,一點一點逐步的積累出來的。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必須要以字帖為基礎,對照的字帖進行練習,拋棄了字帖,我們就拋棄了成為一個書法家和成為一個合格的書法愛好者的基本途徑,不去臨帖,不去學習,不遵守法度的書法,是江湖書法,是醜書。

那麼,在學習的方法上,我們除了要對著字帖之外,還可以進行摹寫字帖,除了此之外,還需要對字帖背臨和意臨,所謂的背臨,就是你把一個字寫熟練了之後,合上字帖,能夠把這個字的點畫和結構精準的表達出來,那麼就算你對這個字帖的掌握合格了。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臨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時候,我們一開始肯定對這個作品是不熟悉的,所以這需要我們對著字帖進行臨摹,但是等到我們臨摹了很久很久,對它的每一個筆畫,每一個點畫,每一個字的位置形態都有了很好的掌握之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字帖給拋開了,然後我們自己在紙上把這一幅作品給默寫下來,這個默寫的過程就是檢驗你是否達到了書法學習標準的過程,能夠默寫的準確就證明你是合格的,默寫不準確,就證明你不是合格的。

因此,在我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以書法的字帖為對象,以書法的字帖為標準,我們之所以要對準著字帖進行練習,其原因就在於我們要樹立一種新的規範,新的技巧。這種新的規範和新的技巧,就存在於古人的書法之中,所以我們學而習書法要對著字帖進行臨摹。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歡迎你與我一同進行討論,堅持對書法與藝術的嚴肅思考。


松風閣書法日講


結合自己近兩年半硬筆書法的臨帖練習,就(練字最好的方法是對著字帖練嗎?)這一問題,給喜愛書法的朋友談談自已的一些親身體驗,感受,與書友們一起交流,學習!

練字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臨帖,也就是對著字帖練。這是指大多數剛練書法不久,或即使練習了有段時間的書法朋友們,臨帖仍然是他們提高書法水平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我們平時讀書看報,手機和電腦上的字體是印刷體,如果把印刷體做為練字的字帖,顯得有點呆板,缺少靈動。這樣一來我們從提高自己的書寫程度來講,就有必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字帖來臨習。古人留給我們的書法藝術寶庫真的是浩瀚無垠,不管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隸書,總一個會讓你砰然心動,愛不釋手的字帖,甚至有人窮其一生去追求字帖中的意境。

如果不臨帖進行書法練習,想當然地自己胡亂的寫些個什麼江湖體,在外行看來:哇!好花妙啊!龍飛鳳舞的。其實,只要學些書法知識,有一定的書法臨帖基礎,再看所謂的江湖體,只能是呵呵一下算了,實在是不敢恭維啊!一些寫江湖體的朋友,沒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靜下心來臨帖,(最好是臨古帖,從古代的書法大家那裡汲取營養)完全沒什麼章法。讓一些沒涉及書法知識的朋友們,看起來花裡胡哨,譁眾取寵罷了。

練書法臨帖,最好從古帖中學習,當然,如果只是提高一下自己的書寫水平,臨臨一些現代書法家的字帖,像規範字,也是挺好的。

一旦對著字帖練,我們就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因為學習書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在書法藝術上有所進步,就要有一定的付出。要耐得住性子,靜得下心。要學會擠出一些零碎地時間來進行書法學習。還要掌握正確地練習書法的方法,用心去臨習。只有這樣,才能在如逆水行舟般的書法之路上,取得豐碩的果實。

再者就是練習書法中的臨帖,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所謂臨帖,就是寫一個字就和字帖上的字進行對照比較。看看和字帖上的字的筆畫,結構還有什麼不像的,在寫下一次的時候,就應該糾正過來,同時注意拋棄自己已有的寫字習慣,把在字帖上學習的正確書寫方法應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這樣,就起到會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照字帖練,首先要認真地讀帖。這個讀不是發出聲的讀,而是讓你用心去揣摩每個字的結構和用筆。用心記住字的字形,整個通篇上的字的一個——勢。這個勢就是每一位書法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一個書寫形式,也就是通過讀帖找出字帖中所寫字的勢,來向它靠攏,儘量做到形似。

其實說白了,臨帖就是模仿,越像越好!

讀帖之後就要付諸實踐了,寫。我們通過讀帖,記住了字帖中字的勢,結構,筆畫。那麼就通過運筆來實現和字帖上的字高度一致。通過大量的,不斷糾正的練習,就會朝著字帖上的字形似上發展。通過大量的練習,也能使我們的手在寫字的時候能有一個正確的手感,這對我們的控筆,運筆是很有幫助的。從一開始的用筆握得死死地,沒寫幾個字就會手指頭痠痛。所寫的筆畫也會有抖的現像,個別筆畫還是離字帖上的有很大差距。到練到一定的時候,我們再來臨帖,不但不會手指痠痛了,用筆也不抖了,筆在手中也不握的那麼死了,反而,運筆流暢,心情愉悅,寫了還想寫,欲罷不能的狀態。這樣,就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了,在練字的同時,也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起到了修身養性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有了一定的臨帖基礎上,再加上一定量的正確練習,就到了背帖的階段了。背帖其實是對讀帖,臨帖的一個鞏固和檢驗。不是說了嗎,儘量把學到的書法知識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去。那怕是隻學到了一個字,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去運用它,這本身就是對學習書法知識地一個鞏固。

如果身旁有比你寫的好的,就多向高手請教,能者為師嘛!如果沒有也不要緊,現在信息那麼發達,我們可以上網去求學,包括講座,視頻,一些書寫技巧。

好,說了這麼多,主要就是學書法要有一定的付出,要掌握方法,要用心,會總結。最後,祝愛好書法的朋友們都能寫的一手好字!

下面附上我前幾天的臨帖練習:臨的是文徵明的《草堂十志》原帖和(節臨),用筆寶克中性筆0.7mm的,黑色。歡迎大家指正,交流學習!




楊軍108398491


練字方法三步走。

第一步:讀帖。

拿到選擇的字帖後,先不要著急下手去寫,最好把整個帖認真通讀一遍,瞭解一下有關帖的歷史和作者背景,對帖中字的基本筆畫進行分析,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二步:臨帖。

也就是這裡說的對照臨習,而不是覆蓋紙描摹,描摹或者凹槽字帖對於寫字的進步不大,我們常常看到周圍的同時描紅,可寫好字的人並不多。臨摹有助於臨習過程中發揮,讓思維不會過度受限。

第三步:背臨。

當第二步的訓練足夠熟練並掌握以後,可以開始背臨,通俗的講就是不看字帖,通過回憶寫帖中的字,盡最大能力接近原帖。

第四步:創作。

當你學習過多部字帖後,便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嘗試創作。






四個L定理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練字最好的方法可嘗試按下列方法進行:

第一,摹臨方法

選擇好自己喜歡的字帖後,初學者,可先採用摹臨的方法。

摹臨,把字帖上的字分頁複製,然後把一張較簿的紙蒙在複製好的“字帖”上,逐字逐筆照著臨摹。耐著性子把每頁臨摹100遍。



第二,對臨方法

對臨,就是把字帖立放在書桌前方,照著字帖上的字臨摹,帖子上的字怎麼寫,自己就怎麼寫,萬不可寫走樣。記住,對臨,先臨出形似,再慢慢臨出神韻。對臨,可選字臨,也可分頁、通帖臨。



第三,採用善於回頭看的辦法:再摹臨

對臨一個階段後,回過頭來再進行摹臨。李剛田老師說,臨帖,摹臨一遍比對臨二十遍的效果還要好。

對於李剛田老師的話,我是實踐過多次的,其效果果斷很好。



第四,採用穿舊鞋走老路的辦法:重新對臨

摹臨一個階段後,再重新回到對臨的路子上來。具體辦法可參照本回答第二條所說的。



第五,背臨的方法

當把字帖上的字臨到一定程度時,可嘗試採用背臨。背臨,就是脫帖臨,俗話叫“不看字帖臨”。背臨一張後,把背臨的字與帖子上的字逐一對照,看用筆和結字、神采是否與字帖上的字一致,查找問題,認真思考後再行背臨,直到形似和神韻接近為止。



第五,意臨的方法

意臨在某種程度上有創作的成分。意臨,在筆法不變的前提下,根據章法佈局所需,字的結構可變,字畫粗細可變,字的大小可變,字的挺臥、寬窄可變,用墨可變。以上說的“變”,一定要把握好適度,一定要向雅緻方面變,向高古方變,向藝術觀賞性強的方面變,要讓自己的意臨作品變出生命力來!變,不是放飛自我,更不是大顯神通。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的入門級必須按照自己喜歡的古貼,用心讀帖,悟貼,臨帖,古往今來這是學書法的必經之路。

總之,學習書法就必須按古貼照著勤加練習,做到形神兼備。











家在半山腰


練字的最好方法取決於你的練字目的,目的不同應該選擇的

方法就不同,需不需要對著字帖,對著字帖到什麼程度都和

你的學習目的有關。

古人學書法大多沒有什麼選擇,他們的目的特簡單特直接,

就是要把字寫好寫漂亮,可以說這是不二選擇,還不用說

你今後參加科舉考試,你幹什麼如果沒有一手像樣的好字,

基本上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古人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字取人,

一手好字是你最基本的入門條件,這項不合格,下面的事

都不好進行了。

現在則不同了,沒有任何人要求你要把字寫好,一手螃蟹

抓的字不影響你當官發財,所以怎樣練字就和你的目的有

關了。

如果你就想把字寫的流利一些,那你平時就可以隨心所欲

的寫一下就行了,怎麼高興怎麼來。

如果你打算把字寫的有個模樣,那你就可以偶爾的參考一下

字帖就行了未必抱著貼死啃。

如果你對書法有想法,今後以此謀生,教課,比賽,甚至

賣字,那字帖就是你的不二法門了,一個貼就不是僅僅

臨一臨那麼簡單了,幾百上千遍的練習是必須的。

總之,貼的深度決定你發展的長度,就這麼簡單。


素里布衣楊半


當然要臨帖。臨帖非常重要,臨帖是學習前人好的書法作品的重要途徑,臨帖可以學習書法家的精華。自古書家都有臨帖的好習慣,當今人們也把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臨帖可以打好書法基礎。臨帖應該堅持經常,在有一定基礎的時候,應該多涉獵書法諸家,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


雲壑聽泉


對於大眾來說,臨帖是必須的,而且千萬別忘了取法乎上,學書當學顏,蔑視津門大小田。


北方大山水研究室


可以肯定的說,單純對照字帖寫的方法,不是正規系統的訓練套路。尤其是初學者,在初始階段進行基本功技法訓練的時候,不宜採用此法,看似操作簡單,實則是不科學、不專業、不完整的,隱患無窮。

把字帖放置近前照著寫,叫對臨法。這個方法本身沒問題,如果使用方法不對,那就是大問題。它是用訓練中讀帖,和後期研究創作用於取法的技術方法。

所以說,單憑照著字帖多寫多練就能練好書法,那是痴心妄想,也是違章作業的行為。

書法多年的朋友想過沒有,為什麼會出現進展慢、效率低、週期長,遇到瓶頸不知所措? 就是因為一直照著字帖寫,訓練方法太單一。

傳統臨摹方法有十多種,例如: 雙鉤法、單鉤法、填廓法、擴描法、摹寫法、描寫法、對臨法、意臨法、背臨法。此外,還有讀帖法、劃空法、晌拓法等。

每一種都有獨特的功能與作用,需根據要解決的具體技術問題有針對性的選用。而且,為提高臨摹效率,有的問題只用一種方法,有的問題需要將幾種方法搭配使用。

比如,解決筆法動作和筆畫形狀問題,採用雙鉤法+填鉤法。解決字形結構和神采問題,採用單勾法+擴描法。



總之,上述這些臨摹方法,概念及其用途,不但要熟悉掌握,還要會靈活運用,這樣才不至於走錯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臨摹是通往書法殿堂的必經之路,也是技法訓練過程中的一道門檻。


根據我多年研習書法和教學實踐經驗,真正想學好書法,單純依靠臨帖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與其配套的技術方案與措施,否則,質量與效率難以保證。

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套路是這樣的。如圖:

如圖所示,練書法過程,如同企業生產工藝流水線,好比火車運行路線……前後步驟之間,彼此是因果關係,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請大家仔細看看這個示意圖。當今書法界,有誰按這個〈書法訓練操作規程〉作了?

有很多人,聲稱自己練了許多年書法,甚至拜名師學藝,然而,應該怎麼拿筆對的? 字帖中方筆、圓筆……都是用什麼筆法動作寫出來的? 居然這些基礎常識不清楚,費盡心思練了一個假歐楷還沾沾自喜。

試想,在沒有掌握執筆法、運筆法、結字法、臨摹法等基礎常識的情況下,只採用對臨法(照著寫)這一種單一模式,等於中途上下車,怎麼能優質高效抵達理想的目標? 肯定事與願違。 為什麼一提練書法,總會有人情不自禁地說: 沒有十年、二十年不行……其實不然。

王羲之、歐陽詢、趙孟頫……他們都是公務員,不是專門從事書法研究的,也不是xxx大學書法專業科班出身,書法是必備的書寫技能,怎麼會練十年、二十年?

我認為,之所以一種字體(一個帖)苦練多年不見成效,主要是由於書法理念不純正,訓練方法不正確造成的,不加思索的寫呀寫,把精力與時間白白的浪費掉了!

以上是我的教學心得,僅供參考。有點借題發揮了,請大家原諒。

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信息,有小視頻可看。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帖只是初步,框架而已。古人有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雖然不能說全部,但大部分還是值得認同的。

臨帖的好處在於可觀前人筆貌,習幾分韻味,世人可觀。至於有天賦的,則可自己發揮,推陳出新。若只是愛好,則沒必要太執著,自己喜歡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