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臨寫,才能達到“去貼而猶在,出貼既成派”的境界?

黑白文章澤淵詩


臨帖: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古人與今人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好方法。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通過臨帖,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畫,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構規律。

而臨帖又有四個過程:

1、對臨

    即在初學的時候將字帖置於案頭,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及至熟練,則可看一字寫一字。

2、背臨

    即將在對臨的過程中漸入佳境後,慢慢嘗試將字帖背誦下來,然後將字帖收起,憑著自己的印象將字帖全部背誦並書寫下來。

3、意臨

學書者過了背臨關以後,就要追求更深的層次了,這個更深的層次就是追求整篇作品的的神韻和意境。深化研究所臨作品的筆畫走勢,行氣規律,意境表現力。

4、讀帖

在四個過程中,讀帖是最重要的,觀察帖子上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畢竟我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下筆書寫,所以讀帖就和讀書一樣,是通過讀而去領會,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

當這四個過程全部過關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通臨了。所謂通臨就是選擇一種字體為自己的主要臨摹目標,這個目標達到意臨的狀態後,再選取其它優秀的作品進行範臨,而後將諸家的精華進行整理和結合,再把自己的感悟和技巧融合進去,就可以出貼了。但是出貼不代表就可以成派,還需通過不斷的調整、練習,使自己的技法越來越熟練,方可自成一家。




老呂說文化歷史


要想達到“去貼而猶在,出帖即成派”的境界,真心不易,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才可以的!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入貼容易,出帖難”,如果我們選擇好了字帖以後,認認真真的去臨帖學習的話,很容易就能上手了,但是脫帖創作是很困難的!要想達到自成一體的話,那就需要很長時間了,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臨帖學習書法是很有效的途徑,比自己閉門造車好的多。我目前也是在臨帖學習書法,我學的是硬筆書法,每天都在堅持臨摹古貼。

我臨帖時間大概有四個月了,感覺記得差不多了,可是每當我自己創作的時候,就是好像回到了沒臨帖之前的狀態了,因為有很多法則,根本記不住,記起來的只是個別字,然後作品出來以後,還是有很多以前的習慣用筆。

所以說,學習書法真的不容易,要想達到脫帖能創造出很優秀的作品的話,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①最好以精臨為主。

精臨就是單字臨摹,不要長篇通篇臨摹,因為只有精臨才能更好的體會字帖的內涵。精臨時,最好是看好每一個字的結構特徵,觀察好每個筆畫的來龍去脈,絕對不能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臨習,如果臨帖不到位,要想脫帖創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要學習百家,才能融會貫通!

如果字帖只臨摹一家,是很難出帖的,也很難有自己的特色。假如學習趙孟頫一家,趙體字只有趙體的特點,沒有其他書家特色,所以,只會臨帖,不會脫帖創作,到最後也難自成一體的。

當我們能取百家之長的時候,把那些大家的優點都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的時候,那就會融會貫通了,也就能自成一體了!

③堅持到最後才能勝利!

學習書法,貴在堅持!要想吃透百家,絕非易事。有些人學習一家就要兩三年,那麼百家需要幾年?所以說,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很難把書法學好的,只有不斷的努力,堅持,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強哥淺談。插圖為強哥硬筆書法習作!


強哥書畫


所謂的臨帖,就是要先讀帖,把所臨寫的帖,從字法,筆法,章法,墨法,氣勢和神韻上,能夠參透,悟透。為臨寫做好充分的前提準備。在臨摹時,要在點畫,氣勢上下功夫。注意字的提,運,按,和筆畫的長短粗細,欹側中正,及寬鬆緊宻,圓方轉折。做到形似,非一日之功,需要多讀,多臨,多悟。從臨帖,到背臨,更要一段時間。日積月累,熟練入心,自然會開花結果。開宗立派就要看在繼承的基礎上的發展創新。難矣。








一葉小舟82704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要想“去帖而猶在,出帖既成派”非下苦功遍臨名帖,並能博採眾長,再融匯貫通才有可能做到。

“去帖而猶在,出帖既成派”是學書者超高的水平階段,此境界絕非每個學書者都能達到。

“去帖而猶在”這個已經是臨帖的極高境界。我們常講臨帖有三個階段:

  • 一是對臨,這個是初級階段,就是照著寫,盡力寫像了。
  • 二是背臨,這個是中級階段,就是不看帖,也能寫像了。
  • 三是意臨,這個就厲害了,就是已經把所學帖的風格特點吃透了,在腦子裡刻了板,能很好的將其筆法、結構和章法的精髓和神采氣韻表現出來,並不太注重形式,這個也是臨帖的高級階段。

“去帖而猶在”大概就是指這個階段,不看帖但寫出來的全是帖意。帖不在手邊,帖卻在心靈裡,帖與人已經融合。

  • 趙孟頫臨《蘭亭序》

要做到“去帖而猶在”,非常不易,非下苦功不可。學書者不在帖上苦研數載,不浸潤感覺其神采氣韻,是難以做到的。

書者達到這個水平後,寫作品時下筆如有神助,筆筆不離帖意,字字都有帖的神采。

  • 趙孟頫臨《蘭亭序》

想當年,周慧珺先生在精研米芾多年後,就與米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她那時創作的很多作品真是筆筆都有老米的筆法字勢,字字都顯米南宮的氣質神采,令廣大書法愛好者讚歎不已。

  • 周慧珺早期米體行書

可以說,對一個書者來說,能做到“去帖而猶在”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後半句話,“出帖既成派”則更是難上加難了。要想在書法上開宗立“派”可不是簡單說說就能做到,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做到的人也並不多。

這裡的“派”我的理解就是開創自已的新風格之意。

從臨習模仿別人到自已在所學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這個是漫長的過程,而且你只吃透一家還不行,還要遍臨經典,取眾家之長為已所用,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新風格。

這個立“派”比“猶在“要難上何止數倍,“去帖而猶在”是有前人的典範在哪裡,你是有樣學樣,不論你學到何種程度,終是人家創造出的“派”。

而“出帖既成派”則要自已創造新風格,這個是完全要靠自已去摸索實踐,所以更不容易。

需要你從已經掌握的傳統經典中走出來,走出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舒適區,要去學習新的東西,接觸不同的風格,去不斷摸索。

這個過程往往要經歷陣痛與質疑,因為任何新事物和新風格的出現都不會一帆風順,想當年,周慧珺先生從米體行書中走出來,去尋求自已的書法風格,就經歷了碑帖結合的實踐摸索和人們的種種非議。

  • 周慧珺碑帖融合書法作品

對很多學書者來說,“去帖而猶在”就已經可望不可及,是終其一生所學也未必能達到的境界,還要立“派”去開拓新風格則完全是奢望了。

當然,書法藝術總要尋求變化發展,總要不斷有新風格的出現來豐富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

書法家們也應該有“去帖而猶在,出帖既成派”這樣的追求,這樣才有可能名傳千古,成為書法大家。

回答完畢,謝謝。


杉石








樂雅學堂


去貼而猶在,出貼既成派。這不是古人的言論,總結得真好。這不僅是臨帖的最高境界,恐怕也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不是一般的書法愛好者能夠達到的水平。

“去帖而猶在”是說脫離開所臨習的字帖之後,還能將碑帖的音韻帶到創作的作品當中

臨習古人碑帖是每個學習書法者的必修功課,每個初學者往往都會遇到同樣一個困惑,那就是臨帖時寫得有模有樣,可一旦脫離開字帖就不會寫字,或者寫出來的字沒法看。而那些技藝高超的書家,儘管是在創作,可讓旁觀者一眼就能看出他寫的是哪一個流派、哪有一個古人或哪一個碑帖的書體。

要達到上述後者的境界,實際是在私下下了很多長時間的苦功夫,也就是在臨習古人碑帖上用了很大的氣力。這就涉及到臨帖方法問題:

一是一筆一畫的單字臨習。初臨碑帖,一定要先讀帖,看懂手裡的字帖的基本筆法特徵、結字特點、代表筆畫等這些內容,然後再有的放矢的下筆臨習。這時臨帖一定要在形似上下功夫,有時甚至用“摹”的方式來寫字。剛開始寫不必過於在意筆法和線條的質量,先注重外形,等寫到一定程度自然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階段很重要,要根據自己的臨習時間和悟性程度,直到看起來與所臨字帖相差無幾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這個階段至少要一年時間,期間最好不要貪多,要專注於一本帖下功夫最好。

二是多個字的連貫臨習。當一筆一畫的臨帖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轉為幾個字、或一行字來臨習,這時寫出來的字不一定同原帖絕對形似,但大體神韻還是差不多,這時的臨帖重點在筆法、結字和線條質量上,也是為了兼顧碑帖的章法方面的內容,是更高一級的臨習。

以上兩種臨習方法都叫做“對臨”,就是對著字帖進行的臨習。當第二個階段的練習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轉為第三個階段的臨習。

三是脫帖“意臨”。到了這個階段,就是脫離字帖,完全靠記憶來臨習,可以叫做“意臨”,也可以叫做“背臨”,這時臨習出來的字,乍一看肯定還是原碑帖的風格,但具體到每一個字可能就不完全一樣。但這時寫的字因為還是碑帖裡比較熟悉的字,還不能叫做創作。但是,如果能夠達到背臨的水平,基本也就能夠在下步的創作中做到“去貼而猶在”了。

“出貼既成派”是說離開碑帖創作的作品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和個性,獨成一體了

其實,無論一個人臨習別人的碑帖達到多麼形似,但無論如何也不會絕對的象,最多也就是神似的程度更高一些而已。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個性不同,所處的時代和書法環境也不同,不可能寫出絕對一樣的書法作品來,尤其是神韻。比如現在很多人在模仿毛主席的書法,但無論怎麼寫也模仿不出偉人的那種氣魄來,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沒有偉人的那種經歷,也就沒有那種氣場。所以,在臨帖時,追求絕對的形似其實是比較低級的訓練,那只是一種筆法的強化。達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應該脫帖練習。

如果一個人書法悟性強,而自己又很能夠接受古人的書法精髓,能夠在練習時將不同書法家的書法風格融會貫通,揉合在一起,那麼他在日後的創作時就一定會有自己的風格,又不失古人之風,這也就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

因此,要達到“出貼既成派”的境界,要做到兩個必須:

一是必須長時間臨習多種風格的古人碑帖。要根據自己的風格特點,多臨習古人碑帖,汲取不同風格書法大家的筆意書風,在完全自由創作時才可以信手拈來,隨意拼接。

二是要有融合古人碑帖的能力。臨習古人碑帖目的是汲取營養和素材,關鍵是如何取、如何用,如果自己學到了很多古人的東西,但在實際操練時卻不會用,那也等於白學。大凡古今書法大家,都是“拼接”高手,他們具有把古人書法作品的精華融會成自己的書法作品,讓人既看著熟悉,又感到新奇。


方圓居文化


入帖學古人之法,背帖下筆字形如在筆底,出帖創作脫胎換骨,提取精神風格因子,遺貌取神,提高自身學識修養,自成一派。這是學書法的必然過程。

除此以外,還要提高鑑賞能力,在學古人字帖時,去粗存精。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書法鑑賞眼力很高,在雲南臨安當知府時,看見城樓上一個木匾,上題"雄鎮東南″四字,"鎮″字有一半沒有,是當地書家補了一半,人們認為可以瞞天過海。他並不知道是後人補的字。看到這四個字後,戲稱是一條活龍夾著一條死蛇,由此軼事也推知他的眼力之高。

王文治書法用筆虛靈,骨力內秀,果斷有致,嫵媚而爽利。喜用淡墨,時稱"淡墨探花″。

結字緊密,自然率真,飄飄欲仙。章法疏朗空靈。與劉墉.梁同書、翁方綱、並稱清四家。

王文治給自己的評價是:"吾詩與字,皆禪理也。″

王文治學書以帖為宗,有過嚴格的臨帖過程,出帖後取王羲之靈動遒麗,取趙孟頫端莊典雅,取米芾欹側之勢,得董其昌蕭散簡談,得李邕挺勁瘦硬骨力。形成了飄逸嫵媚、韻致卓絕的風格,自成一派。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書法作品為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書。)











神韻軒書法


淺見

認為臨帖過程分三個階段,其一讀帖,其二精臨,其三,背臨

臨帖學會取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取的過程爛熟於心,捨棄的堅決排外。

臨帖既有酷似,又有自己的情性筆意,崇尚七分書帖,三分自己智慧。

有言,臨帖當達到一定程度,皆得自己情性。自己筆意。這就離帖不遠了。

一切都是在臨帖中動腦子轉化書寫方式,即背臨過程的充分發揮積極性。把自己筆墨情性溶於筆畫中。把自己的個性充分展示了出來。若此臨帖不僅僅侷限在窠臼之中。

形成一種自己智慧才情的躉湧,萌發自己激情。不斷的調節臨帖與離帖實踐。往往是久久臨帖,受其制約,受其束縛。背棄實踐,證明人的創造貫性泯滅殆盡。

有楷書法性整飭,行書流動暢然。因此臨帖意法相承。楷書法大於情性,行草情性大於法性,善筆者,注重意法相互間的統一和諧。

亂來,屬於臨帖輕滑,實踐更流於膚淺。此類屬於未入帖,談不上離帖境界。

真實不虛者,為臨的象樣,踐行而又個性風度,若此境界,亦乃問題所提的,“去貼猶在,去貼成派。”這就是成功書者的學書過程。

值得思考,學書目的,不僅僅在墨守成規學技法,也得學會有點小性子,寫出自己個性風度,雖然初學,且反被帖子帶上鎖鏈。枷鎖一旦套上,何談什麼自由心性。沒有心性彭拜,哪來創作的風格?

縱觀古典書家,哪一個不是都走出前人的窠臼,形成自己的個性筆致?獨特獨有的書法風神?


狂喜淡墨a


眼到心到手到




HARRYWINSTO154883217


“去貼而猶在”是指拿去貼子寫貼子裡的字和有貼子臨出來的字一樣。“出貼既成派”是指寫貼裡以外的字都能和原貼的風格一致。這是更高一級的境界。

要達到一種境界,非易事,要心境、神境、動境三境合一才能如願。如果你做夢都在臨貼,那隻做到了心境,如果你每天別人看你像神經病一樣的練貼,並且練上三個月(傷筋動骨一百天),讓神經系統建立新的“書法”通導鏈路,即實現了神鏡,同時你發現你寫字的肌肉肢體部分是那麼的暢順協調,那你也達到了動境,三境合一,你就能實現“去貼而猶在”的境界。如果你天資聰穎,審美模仿天賦高,你可同時達到“出貼既成派”的境界,否則就此打住,改行做其他。當然某些人靠貼裡的字也可以唬弄外人,混點羹喝,但騙不了自己的內心,也走得不會太遠。練書法要講究天賦,否則滿天下的書法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