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延遲履行或解除合同需要履行的三個步驟(附告知函)

來源 | 槐城 張洋


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合同無法全面履行,進而希望延遲履行或解除合同,為此,需要注意三個步驟。


1

確認是否是不可抗力情形


此次疫情屬於不可抗力。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2月10日表示,當前我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各地法院也都做出了明確表態。


2

具備瞭解除權和延期履行權


根據《合同法》第94條的規定,不可抗力屬於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之一,自然也是合同延期履行的情形之一。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沒有對不可抗力的情形作出約定,那麼此時可以依據《合同法》獲得或解除或延期的權利。


因疫情延遲履行或解除合同需要履行的三個步驟(附告知函)


3

享有權利也要讓對方知道


關於解除權的行使和不可抗力,法律都對權利人規定了告知合同相對人的義務。


根據《合同法》第96條和第118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主張解除合同的,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所以就需要權利人向合同相對方發出《關於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不可抗力變更合同履行期(或合同解除)告知函》。


4

告知函如何書寫


告知函如何書寫?律師建議:


一、在告知函題目名稱中就直接了當提出“不可抗力”


二、在告知函的內容中,首先闡明當下面臨的情況,以及分析構成不可抗力的原因。可以羅列國家、省、市的文件相關內容。其次明確當下面臨的情況屬於合同第XX條關於不可抗力的約定,同時提出應對方法,包括究竟是變更合同履行期還是解除合同以及後續的處理,如何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


三、在告知函的結尾,致謝和落款不可缺


四、最好將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及地方性政府文件作為附件,附在告知函後面,以提供相關官方證明。


關於告知函的範本請參考槐城律師公眾號2月6日發表的《槐城律師抗疫支招:律師教你如何規範書寫不可抗力告知函》。(點擊題目查看)


5

告知函送達及後續應對


受送達人和送達地址一定要是合同中明確約定的,或者是提前與對方溝通好,或者以前使用過的送達方式,郵寄送達一般建議通過EMS 郵寄的方式。快遞單填寫註明“關於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不可抗力變更合同履行期(或合同解除)告知函”,並向快遞人員強調自己需要回單。


因疫情延遲履行或解除合同需要履行的三個步驟(附告知函)


告知函送達以後,面臨後續合同是繼續履行還是解除的問題。如果變更合同履行日期,則需要密切關注政府的通知,根據最新情況應當按照約定或者承諾繼續履行合同,如仍有特殊情況不能如期履行,還需要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如合同已經解除,則按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也就是說,對於當事人而言互不構成違約,不用承擔違約責任。


6

相對人收到告知函的救濟


根據《合同法》第96條的規定,自合同相對人收到告知函時,合同即被解除或者延期履行。但針對解除權這種形成權,即依照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就可以使已經成立的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化的權利,法律賦予了相對人救濟自己權利的措施,

相對人對解除合同或者延期履行有異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請求確認其效力。


適用法規:


《合同法》


第94條 合同的法定解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96條 解除權的行使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117條 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118條 不可抗力的通知與證明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應對防疫中的法律問題

專業律師時刻在線

萬眾一心,共克時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