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理性的本来面目


哲学门 | 揭开理性的本来面目

电视剧《欢乐颂》中,刘涛饰演的安迪

在当下,理性一词已经频繁出现在社交活动之中,记得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刘涛饰演的白领精英安迪,就被称赞为具有理性主义的女性。在剧中,安迪明确表示过,自己所欣赏的男性伴侣,要具有工科思惟,因为这样的男友更理性。但是要是细掰扯一下理性这个概念,就会发现理性本身,真心不是安迪所说的这种情况。

崇尚理性,确切来说是启蒙运动之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广泛兴起而遍行于世的口号。既然是口号,毫无疑问就是大众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大众性流行,理性的本质就难免被扁平化。如果要说起崇尚的理性的鼻祖,古希腊哲人,应该算作其中的典范。在传统的哲学史当中,不乏对古希腊崇爱理性的赞美之词,这些哲人先贤当然担得起这样的赞美,不过古希腊哲人所崇爱的理性,并不是一种呆板的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如同今天遍行于社交职场中的分析整合能力,这可以说是一种技能,是理智的应用,但并非理性的本来面目。


哲学门 | 揭开理性的本来面目

古希腊崇祀光明、智慧、艺术之神的德尔菲神庙


古希腊哲人一面崇爱着理性,在另一面古希腊丰富的祭祀文化,也为理性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冲动。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自于古希腊祭飨奥林匹斯诸神的活动,在祭祀之前,神庙祭司和广大民众,都要以斋戒的形式存控心流,蓄养能量。在祭祀结束之后,伴随着就是开斋的欢娱,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人苏格拉底曾在开斋之后的赛事活动中与朋友相聚畅谈的。开斋,如同放开了斋戒时期的能量蓄存,人们通过体育赛事来展现自我,还会通过饮酒娱乐来激发迷狂出神的状态。德国哲学家尼采,敏锐的发现古希腊人的崇拜,是分成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所谓日神,并不是掌管太阳的神祇赫利俄斯,而是是光明之神阿波罗,阿波罗象征着至上的智慧,相传德尔菲神庙中“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就是苏格拉底蒙受了阿波罗的开显。阿波罗不仅是智慧之神,光明之神,同时也是艺术之神,因此阿波罗所象征的理性,不光是理智能力,即逻辑的推理运用,还包括高尚的艺术审美。苏格拉底重视理性的运用,他在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通过精神助产术,一步一步去引导与他对话之人把问题想深刻,想透彻,但苏格拉底最后不会给出一个扁平的答案,因为他要让对方成为学会反思的思想者,也就是说反思,才是古希腊哲人崇尚理性的特质。

于此同时,古希腊哲人也非常重视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祭飨狄奥尼索斯的善男信女,常常会因为开斋后的狂饮,而陷入出神迷狂之中,哲人们所激赏的酒神精神,不是这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狂醉,而是狂醉背后为什么会引发迷狂。因此当时古希腊哲人非常重视戏剧,因为这是一种能够抒发真挚情感的艺术载体,缺少了真情实感的艺术审美,理性难免会成为呆板的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泛理智主义的独断。


哲学门 | 揭开理性的本来面目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年)


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对理性本身的一次系统审视,或者说是理性对于自身的反思。康德所说的“批判”并不是批评攻击的意思,它的含义是“考察”,也就是说,康德要对理性本身进行一次考察,看看为什么通过理性能够得出科学可靠的知识,又要看看理性是不是可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如果理性也具有着使用范围,那么这种范围又该如何去界定。在康德看来,人是生存于时空界限中的存在,因此人的认识和思惟,一定受到时空限制的影响。比如说时间,时间本身是连续绵延的流动,但人必须要把时间空间化,也就是说要把时间定格化,才便于生存的需要,于是在钟表之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了专属的刻度,这就是一种时间空间化的表象。这种空间化的思惟模式,体现在理性上,就是理性的范畴能力。人通过范畴能力,可以统觉完成经验世界投诸于感官中的感性经验片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人的感官分享到红色、清香、圆润、厚实的感觉经验之后,意识的统觉功能,就会以理性的范畴能力,得出“这是一个苹果”的结论,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得出苹果这一结论的人,以前是见过、听过,或吃过苹果的,在其潜意识之中,可以搜索出苹果的模态。

哲学门 | 揭开理性的本来面目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李秋零中文译本


因为人先天存在于时空之中,这种局限导致了人先天具有空间化、解析化、和综合化的理性范畴能力,这种官能保证了人可以在经验世界的投射下,可以得出相对于人类自身来说,可靠的知识。康德将人的通过理性官能得出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因为是先天的,因此保证了人人都可具有之的普遍必然性。但这种先天属性,就和人人都有佛性一样,人人都有佛性,但成佛作祖,修有所成的人,却微乎其微。人具备了先天的理性能力,却未必可以有效地运用之,继而得出科学的知识。在康德时代,人能够得到可靠知识的前提,不光是人先天具有理性的范畴能力,还需要对经验世界的投射有显著的反应,这种反应需要通过艺术通感的熏习才能激发,如果没有可靠的艺术审美,这种通感能力是激发不出的,世界对于乏味呆板之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能够生存的外界环境而已。钟鸣毓秀、空谷好音给不了乏味之人以灵感,因此审美判断力,是康德为理性打入的最后一块补丁。

康德对于理性的能力,是有清晰界限的。上面也提到,康德给出了人能够获取可靠知识的条件。其一,是人先天具有的时空限制和范畴能力;其二,则需要经验世界投射给感官,形成经验片段,这也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知识,要有自经验世界的投射,而不是超出经验,论断六合之外的事情,如果理性没有遵守上述规则,那么得到的知识无论再怎么煞有其事,本质上都是一种幻相,就如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强行使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一样。

人的意识,通过范畴来统觉感官材料,从而得出可靠知识的能力,称之为知性。没错,知性是纯粹理性在知识层面的形态,今天社交场合所说的理性,其实是知性的一种大众化表现。理性,从古希腊时期的迷狂中,就有寻求自由的倾向,当纯粹理性在知性的层面上,完成了建立合理知识的任务,那么理性还会继续驰骋其对自由的欲望。理性,是有欲望的,因为在知性层面,理性所完成的只是对“必然”的诉求,而超越“必然”的存在,恰恰是自由,这种自由,需要在道德自律中来完成,道德自律被康德视为理性最重要的实践,即实践理性。康德所说的实践,不是今天大众所以为的工作劳动,这里的实践是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道德实践,或者也可以叫做道德践履,道德践履是需要人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去完成的,人为什么要自律,今天人们常说自律即自由,其实这恰恰是康德实践理性哲学的通俗化解释。自律,就如同孔子所说的欲仁则仁至,克己复礼归仁,用句大白话讲,自律有一个好处,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康德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时代,资本时期的特点,就是凡事讲成本,自律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交成本,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自律会成为一种公共伦理被推崇至今。

但康德的实践理性这里,玩儿了一个很巧妙的梗,因为自律还是需要一定的自我克制,有过制怒经验的人,都知道起初学着制怒隐忍的时候,那种感觉不会特别的美妙,甚至这种隐忍还会导致情感上的失控反弹。康德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将自律的道德律令,作为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连同的信条。康德心里明白的很,此岸世界如同佛家所说的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谈自由与其说是奢侈,不如说是奢望。康德通过彼岸世界的信仰观,为此岸世界安排了一个合理的道德律令,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善举。因此说来,得出可靠知识的知性,自律自由的实践理性,以及触动审美通感的审美判断力,才是理性比较圆满的本来面目,理性不是断绝情感的呆板工具,而是要与情感契合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