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视线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媒体图鉴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攻坚战仍在继续,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再次深切意识到已经成熟到融入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互联网,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

疫情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疫情中,有5个行业的股票走势逆势而上,他们分别是:医疗、线上教育、政府、公共服务和新媒体。

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1家公立医疗机构及近100家企业互联网医院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在线义诊,缓解线下医院压力;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电影《囧妈》前所未有的以非院线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焦视线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媒体图鉴

其实很好理解,在医疗行业,线上预约、线上问诊业务已经成为主流;线上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帮助了校内校外机构保障教学进度;而政府通过互联网高效的做到了抗击疫情指令的上传下达,保障信息透明、信息公开和信息对称,更好地做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方便公民智能办税、远程服务、网上办公;而公共服务业则依赖互联网完美的实现了无接触、零感染的工作方式,快递配送在疫情期间保障了物资的供应,生产和监管也没有拉下,甚至抗住压力做到了更好。这几个行业逆势增长的行业背后的原因一定离不开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成熟。

新媒体在此次互联网下半场时代的新冠肺炎疫情图鉴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如果说其他行业是借互联网之力,那新媒体则与互联网如同共生。疫情期间,在线游戏、影视、直播爆发式增长,大量线上应用面临服务器瘫痪,借疫情,我们再次看到新媒体行业风口多么的势不可挡。

美国著名作家克莱舍基在其著作《未来是湿的》中预知的无组织的力量和认知盈余所创造的价值,在今天一一成为现实,疫情之下,我们抗击疫情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无法缺少互联网的参与。

新媒体人生存法则:共享和创造

认知盈余是克莱·舍基提出的名词,是指人们在时间、智慧、创造力和慷慨之心等方面的盈余的集合体,可以经由技术手段提升生产力、实现创造和分享。

UGC(用户生产内容)自2019年开始已经被人们反复提及,抛开生硬的概念来看,UGC早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认知盈余,使用新媒体,来为社会创造价值,你翻看的每一条消息,点过的每一个赞,转发的每一次评论,发布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一次新媒体内容生产。

疫情之下,UGC越发井喷,疫情导致的人们在家自行隔离,实际上创造了更大的个人空闲时间,而认知盈余的价值正是由个人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创造。

抖音、微博上的内容生产量最近大幅度增加,互动量也指数级增长,无论是全民做电饭煲面包还是全民做凉皮,我们都看到了新媒体时代人们强大的创造能力,和新媒体环境中共享和互动的强烈氛围。

只有掌握创造与共享这一互联网生存法则的新媒体人,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否则只会在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沦为配角。

媒介素养或面临再次迭代

在疫情特殊时期的线上办公、线上教学、线上互动,让大家产生新的习惯。合理预测,疫情结束后,大部分新的习惯仍会延续并发展,因为大家会发现,这种使用方式,更高效、便捷,并节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线上业务广泛铺开,对数据中心或云计算平台的“承载”能力产生了更大的需求,技术方面的优化必然带来使用方式的迭代,其他行业依然离不开线下的具体实践,而新媒体的舞台本来就在线上,所以我们认为新媒体行业未来将进一步转向线上,这不仅要求更流畅的网络连接、更极速的设备配置,同时也需要更新的新媒体思维,才能在快速迭代的新媒体世界中分得一杯羹。

敏锐的热点嗅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审美、天马行空的脑洞、扎实的文字和剪辑功底、随时为工作牺牲生活的决心……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具备敏感的用户洞察能力,精准定位用户,以及如何将优质的内容推送到用户端,如何把合适的内容穿插进用户难以琢磨的碎片化时间之中。还有重要的一点,新媒体人需要有一套坚守的价值观,不为了热点和流量,牺牲自己的职业道德,今日头条的口号,从早期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更改为现在“信息创造价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疫情中,看到大数据的价值,看到危机公关的影响力,看到媒体报道如何消除大众的不确定,但我们也看到谣言四起,看到辟谣的艰难,看到纷繁芜杂的舆论场,看到爆炸的信息量,……这是每一个新媒体人应该反思的深刻问题,并且以身作则去净化我们的网络空间。


中焦视线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媒体图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