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女兒,請把一半的心留在孃家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則問答:

父母嫁女兒時,是怎樣一種心情?

有一個高讚的回答:

捨不得,卻又不得不捨得的心情。那是一種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又不敢聲張的複雜心情。

其實婚姻在某種程度上對於女人來講,就是一場與孃家被迫式的分離。

1、母愛是一場輪迴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昨晚看天氣預報,寒流來襲,即將抵達武漢,我一宿沒睡好,擔心在武漢上學的兒子。

兒子接通我的電話不耐煩的說:媽媽,我又不是三歲小孩,您別老在我跟前絮絮叨叨的,說完,嘟的一聲,掛掉了電話。

當我正準備第二次撥給兒子時,手機鈴聲突響。

是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聲音發顫:天氣預報說,北京今天要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疾風陣陣,還不及回答母親,已經結結實實的打了個打噴嚏。

出嫁的女兒,請把一半的心留在孃家

母親急了:已經感冒了是不?怎麼這麼不聽話,從小就不愛加衣服……母親在電話那頭開始嘮嘮叨叨。

我趕緊截住了她的話題,問:媽媽,你那邊的天氣怎麼樣啊?

母親說:雪還在下。

我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襲的清晨,我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武漢,卻忘了勻一些,給北風起初的故鄉和已經年過七旬的老母親。

龍應臺曾說:有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後,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

對於已婚有了小家庭的女人來說,雖不能天天回家看望父母,但至少要抽出一點時間出來給父母。畢竟,他們是一直愛我們如生命的人。

對於孩子來說,飢一頓飽一頓,冷一點熱一點,那可能只是一時的事情,而對於年邁的父母來說,身體稍有不適,那可能就會賠上後半輩子。

2、我們缺少的不是時間,而是常回家看看的心

萱子結婚的第三年夏天,父親被查出了胃癌晚期。

在萱子得知消息的那天晚上,她整個人像丟了魂一樣,嚎啕大哭,靠在我的肩膀上哭了很久。

她說:

結婚三年了,起初,我和老公約定好,每週要回家看爸媽一次,可後來因為忙,很少回家。

最後變成每兩週回一次家,再到最後,連每兩週回一次家都做不到了。

有了孩子後,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她哭了鬧了笑了,餓了病了渴了,除了照顧孩子就是照顧老公,很少在回家看望父母,只是經常打電話噓寒問暖幾句。

出嫁的女兒,請把一半的心留在孃家

每次回家,也只是買一些父母愛吃的東西,連聽他們嘮家常的時間和耐心都沒有。

上次回家,爸爸沏了一壺我愛喝的紅茶,看他的樣子是想和我聊天,可我接到婆婆的電話,說孩子鬧著要媽媽,我拎起包就往家跑。

原來爸爸是想告訴我他的病情,他怕他哪天晚上就這麼走了,見不到我了。

他把他的存摺和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收拾好放在了衣櫃裡,那是留給我的。

說到這裡,萱子的聲音幾乎是抽搐的,她說:我爸他都快死了,都快死了,還操心給我留錢,怕我錢不夠花,我卻連常回家看看他都沒做到,萱子一邊說一邊錘著自己的胸口。

萱子後來才知道:爸爸胃痛已經有大半年了,他以為只是胃痛,沒啥大毛病。

每次痛的時候,就吃止痛片,最後,吃止痛片也不頂用了,他才去醫院檢查的,結果是胃癌晚期。

時間無情第一,它才不會再乎你被你的小家裹挾的有多忙,你只要一耽擱,稍一猶豫,時間立馬幫你決定故事的結局。

它會把你欠下的對不起,變得還不起,又會把很多還不起,變成來不及。

三個多月後,萱子的父親離世。葬禮上,萱子並沒有嚎啕大哭,可我卻感覺到了她的內心滿是眼淚,是後悔,是內疚。

懂了一切,一切卻都晚了。

所以,能回家陪伴,就不要總是打電話,至少陪在父母身邊,嘮嘮嗑,你會知道他們近況,用實際行動去愛父母,陪伴需要你的行動,而不是沒有分量的語言。

其實有時候,也不是沒時間,可能只是缺少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畢竟,時間擠一擠,總會有的。

3、經濟實力是陪伴父母的必要條件

最近,看到阿文開始做起了美妝博主,直播帶貨,勁頭很足的樣子。

我打電話調侃到:你不在家好好帶娃,做你的家庭主婦,瞎胡折騰啥。

一通電話,我才瞭解到,阿文努力背後的辛酸。

阿文說:

上週天晚上,公公咳嗽了兩聲,老公很急切的問:爸,你是不是感冒了,還是嗓子疼?

公公說:嗓子疼。

老公二話沒說,下樓去藥店給公公買藥。

出嫁的女兒,請把一半的心留在孃家

我突然想起來,昨天早上我媽給我電話,說她還給我新買了一件羽絨服,讓我有空了回家拿。

我媽當時在電話裡的鼻音很重,我問我媽是不是感冒了,我媽說是電話信號不好,我就跟個傻子一樣信了。

看到老公下樓給公公買藥,我立馬穿好衣服,拎起包往車站走,那一刻,只想回家看媽媽一眼,陪陪她。

可當我走到車站,看看錶,已經晚上7點多了,坐公車去媽媽家,等車和倒車的時間得兩個小時左右,等到了,媽媽可能就睡了。

可是打車,預估了一下費用,得百八十塊,這可是家裡三四天買菜的錢呀。

最後,現實打敗了美好的心意,我拎著包灰溜溜的回家了。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會增添愧疚感。

聽了阿文的事兒,我想起了一句話:你賺錢的速度一定要快於父母老去的速度,你才有實力去寵他們。

常回家看看需要的不只是心,還要錢。

用心孝順父母,更要有實力孝順父母,前者是基本,後者是必要

我問阿文,你既要帶娃又要照看家,再去做直播,你不累嗎?

阿文說:年輕的時候吃點苦那不是苦,年邁父母吃的苦才是真的苦。我吃點苦沒啥,我不想讓自己再有那天晚上的無力感,手頭有錢,才有實力“常回家看看”。

4、父母的後半生都是“告別”

電影《婚紗》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父母已經習慣了和你在一起,可你卻一直說著再見。

看著穿上婚紗的女兒,母親熱淚盈眶。

出嫁的女兒,請把一半的心留在孃家

雖說女兒和孃家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告別。

可我們能不能把這段告別,寫的溫柔一點,勻一點心給自己的父母,用行動和實力去陪伴我們年邁的父母。

常回家看看,父母想見我們的心遠遠大於我們想見父母的心,我們還有漫長的人生,而他們已經年過半百,何不去滿足他們,成全他們。

我們未來的人生寫滿的是”迎接”,而父母的後半生面臨的都是“告別”。

希望在父母后半生所有的告別中,與我們的這場告別,讓他們覺得是溫暖,讓我們感到是無憾。

作者:張小暖,寫生活中溫暖的感情事,走心也走情,用暖系文字溫暖生活裡的薄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