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國的海上惡犬——“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是二戰期間德國的一型重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首艦1935年開工,1937年下水,1939年服役,計劃建造5艘,實際完成3艘,分別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吃盡德國海軍公海艦隊的苦頭,所以在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中明確規定:限制德國建造任何大於10160噸級的軍艦,不準擁有包括巡洋艦以上的大型艦隻。

後來,德海軍參謀部不斷要求建造新的戰艦。在經過多年的協商之後,德國海軍最終被允許建造首批裝甲艦,但必須遵守條約的限制。當時,德國海軍建造局密切注視著國外主要海軍大國的軍艦研製情況,定期評估主要海軍大國建造的各型艦型。

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就已經開始考慮設計建造一種重型巡洋艦,但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未能如願。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和蘇聯海軍提出了大規模的造艦計劃,從而促使德國考慮增加建造大型艦艇。

1933年,希特勒上臺。最初他對條約的限制有所顧慮,不敢公開建造超標準的大型戰艦,也不敢公開向英國的制海權挑戰。

希特勒曾向當時的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表明,雖然他不想建立一支向英國制海權挑戰的艦隊,但他要對抗法國正在進行的造艦計劃。

當時蘇聯海軍仍然很弱,並未引起德國的注意。德國海軍1933年的造艦計劃還僅限定於在波羅的海的貿易戰中保衛德國的海上交通線。

德國預計如果戰爭重新爆發,那麼與其潛在的敵手—英國和法國交戰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艦艇質量上保持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以當時德國擁有的幾艘輕型巡洋艦來看,是遠不能與英法同型艦隻相抗衡。

1934年2月,德國決定進行重型巡洋艦方案的初始設計,參考了其它國家在巡洋艦使用情況並結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認為巡洋艦應該使用在破交戰,因此要求準備建造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具有大型化、遠航力高、火力強、防禦性好等特點。

1934年夏,德國最終決定採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壓蒸汽渦輪機,由於德國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字國,在條約規定的噸位範圍之內該級艦的設計又不能達到所有的要求,為此德國在超越條約的限制上所走的步伐還是比較大的,於是最終產生了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1935年,德國海軍參謀部已計劃將造艦的總噸位有限制地擴大至42.1萬噸,其中有一部分用於建造重型巡洋艦。同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後,德國被容許合法擺脫《凡爾賽和約》建造大型艦隻,德國就捉住這個機會決定正式建造大型遠洋巡洋艦。

1935年7月6日,為了紀念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德國海軍偵察艦隊的指揮官,弗裡茨·裡特爾·馮·希佩爾海軍上將,新型巡洋艦被命名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並在德國布盧姆沃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37年2月6日下水,1939年4月29日服役,二戰爆發時該艦正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邏。

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漢堡進行最後的改建工程,艦艏以及煙囪帽的外型進行了修改。設計要求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控制在標準排水量12000以內,但實際上建成時遠超過12000噸,達到15000噸。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第四艘和第五艘發展過程更加曲折,兩艦原計劃是按B級巡洋艦建造,安裝四座三聯150毫米主炮,後由於缺少主炮及炮塔,而且獲知蘇聯開始建造裝備190毫米主炮的基洛夫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立即將這兩艘艦改為A級巡洋艦。

同時所有對於德國軍備方面的限制隨著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佈廢除凡爾賽條約而解除。兩艦於1936年7月18日訂購,並分別命名為“呂佐夫”號和“塞德利茨”號,其外觀、性能和“歐根親王”號一樣。

1936年12月29日,“塞德利茨”號在不萊梅船廠動工建造。1939年1月19日,“塞德利茨”號下水,當該艦接近完工時,德國海軍決定將其改裝成航空母艦,1942年5月在船上開始了改裝工作,但改裝工程進展緩慢。1943年1月該艦的改裝工作停止下來並被轉移到柯尼斯堡。

1945年當蘇聯紅軍接近柯尼斯堡時,該艦於1月28~29日由艦員放置炸藥自沉,之後該船被蘇聯軍隊獲得,並被打撈計劃用於“呂佐夫”號零部件替換,但最終被放棄於1958年被拆除。

1939年7月1日,“呂佐夫”號下水,1939年10月,蘇聯求購未完工的“呂佐夫”號,由於德國同年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為了向蘇聯表示友好,1940年2月以1.5億德國馬克的價格出售。轉讓於4月15日完成。

當賣給蘇聯時,這艘船仍然是不完整的,只安裝了一半的炮管,大部分上層建築都沒有安裝。1940年5月31日該艦的艦體部分被拖到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廠,1940年9月更名為“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剩餘工作由德國建造的列寧格勒的蘇聯造船廠完成的。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已完工將近70%,但機械動力及其他輔助設備尚未安裝完畢,船體僅有煙囪等基本的上層建築和一個臨時搭建的主桅。

203毫米主炮僅安裝了A和D炮塔,但另兩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門37毫米和8門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該艦成為一艘浮動炮臺被拖至列寧格勒,用其4門火炮及德國彈藥對蘇軍進行支援。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設計要求必須滿足如下三個主要條件:火力能與法國海軍的“阿爾及爾”號重型巡洋艦匹敵,航速比法國海軍的“敦克爾刻”級戰列巡洋艦快,續航力能滿足大西洋作戰的要求。

在決定設計重型巡洋艦後,德國海軍在主炮選擇上最初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採用12門150毫米主炮,二是裝備8門203毫米主炮。但海軍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很快就傾向於採用大口徑的主炮,而作為折中提出的採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獲得通過。

因為裝備203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艦體尺度,所以原設計很快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雖然主要指標仍然停留在條約型重型巡洋艦的框架內,但已超過國外同型艦的要求標準。

在推進動力裝置方面存在著多種選擇,由於德國在柴油機技術及高壓蒸汽鍋爐的發展上有優勢,因此這兩種推進動力方案都提到討論桌上。德國最終決定採用203毫米主炮以及高壓蒸汽渦輪機,最初設計的10700噸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噸用於裝甲防護、1980噸用於機械動力,舷裝甲厚度達85毫米。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為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前兩艘艦在剛建成仍採用了平直、略帶外傾的艦艏和傳統的巡洋艦艉,有著適度的球鼻型艏,以減少高速時興波阻力。

該級艦服役時,德國海軍意識到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與該級艦採用的直平艦艏在惡劣海況時上浪嚴重,影響航行性能。為此,在服役不久就開始改裝為大西洋艦艏,也稱為飛剪型艦艏。

事實證明,這種艦艏比較適於北海和大西洋環境,這也成了德國大型戰艦的外觀標誌。該級艦建造時,由於焊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因此德國人大量採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鉚接節省了不少艦體重量,而且有利於採用高強度鋼,提高了整艦的防護強度。

希佩爾級艦中部水線80毫米,艦尾水線70毫米,艦首水線4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25-30毫米,主裝甲甲板 30-80毫米 炮塔正面165毫米,頂部70毫米、側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揮塔150毫米雙層防雷裝甲,每層20毫米。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艦舯部煙囪和後主桅之間設有航空設備,包括一座彈射器和一個機庫,舷側有兩個用於起吊飛機的起重機,後三艦有兩個機庫,備有Ar-196水上飛機三架,用以偵察、校射和聯絡。

1940年2月17日,”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交付艦隊並投入作戰使用,並開始攻擊盟軍,參加了“威塞演習”對挪威作戰行動,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西洋作戰。1945年5月3日在基爾德意志船廠的船塢中被其艦員炸燬,船體在1948~1949年間被英國人拖到海肯多夫沙洲拆毀。

“布呂歇爾”號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被擊沉的同名裝甲巡洋艦的艦名,唯一的一任艦長是海因裡希·沃爾達格海軍上校,在任時間為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該艦服役後一直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也參加了“威塞演習”作戰行動。


1940年4月9日,進抵奧斯陸時被挪威岸防部隊的大炮和魚雷擊中沉沒,成為二戰中第一艘被擊沉的德國重型巡洋艦,艦上運載的登陸部隊也死傷慘重,沉沒水底的“布呂歇爾”號仍在漏油,嚴重地威脅著奧斯陸峽灣的生態環境。

1940年7月,“歐根親王”號未完工前,兩次在德國基爾的船廠被英國飛機投下的炸彈擊傷,最終於8月1日服役,並在波羅的海進行試航以及實彈射擊訓練,12月在基爾完成最後的建造。

“歐根親王”號與俾斯麥號戰列艦參加了“萊茵演習”作戰,參與擊沉了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之後參加了“三頭犬”作戰行動。在戰爭末期有限地支援了德國的地面防禦戰。

1945年4月8日,該艦抵達哥本哈根並於5月被英軍接管。1945年12月,“歐根親王”號作為戰利品交付給美國,重新編號為USSIX 300,該艦作為核試驗的靶艦於1946年12月22日在誇賈林環礁翻覆沉沒。

標準排水量14247噸,滿載排水量18500噸;艦長212.5米,寬21.3,吃水5.83米;12座拉蒙特式鍋爐,其餘為瓦格納式鍋爐,3檯布隆-福斯式蒸汽輪機;最高航速32.5節,續航力6500海里/17節;編制1760人。

4座雙聯裝SKC/34型203毫米60倍徑主炮;6座雙聯裝SKC/32型105毫米60倍徑高平兩用炮;8座雙聯裝SK C30/型37毫米高射炮;8門20毫米機關炮;4座三聯裝533魚雷發射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