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怎麼看歷史上的漢匈和親?


土耳其人怎麼看歷史上的漢匈和親?

昭君出塞是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典故。在中國的歷史教育以及主流的歷史評價裡,昭君為代表的漢匈和親,是戢兵罷戰的和平之舉。不過,另有一個國家,把漢匈和親,明明白白的寫進了自己的歷史書裡,而且對中國公主們大加惡評。

土耳其目前通用的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是這樣寫的:“冒頓單于去世後,他的兒子 Ki-ok 接替了他的位置。Ki-ok 繼續對漢朝發動襲擊。後來為了同漢朝搞好政治、經濟的關係,他跟漢朝公主結了婚。利用公主和親,很多漢朝的使者和奴婢來到了匈奴。這些人不僅做間諜,而且做分裂的宣傳。後來在匈奴東部發生了許多暴動,這些暴動削弱了匈奴政權。一段時間後,Ki-ok 死了,匈奴國內混亂。利用這樣的機會,中國人把失去的領土又拿了回來,並重新控制了絲綢之路。

這裡提到的與單于 Ki-ok 結婚的公主,不是王昭君,而是不知名的公主,而且土耳其歷史課本上根本沒有出現過王昭君的名字。另據瞭解,在其他研究土耳其的歷史著作中,也沒有王昭君的名字,更無其事蹟資料。所以,一提到歷史上的漢匈和親,很多土耳其人認為和親的公主及其隨從是漢朝派來的“間諜”,而且他們在匈奴做了不好的事情。

土耳其國內的歷史學者也持同樣觀點:“冒頓以後的單于娶了中國的公主。與中國朝廷建立關係並持續聯姻,代表了一種政治行為。但是和親政策開始以後,給與中國接觸的所有突厥國家帶來了不好的後果,兩國之間的這種接近關係給中國提供了使用陰謀的機會。中國的外交使節利用漢族公主在匈奴的特權,隨便進入匈奴境內,而且他們在匈奴內部進行分裂的宣傳,謀求推翻匈奴。”

以上數則資料,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漢朝統治者因懼怕匈奴武力侵犯,採取和親的方法,主動以美女換和平;二是這些公主及其隨從是“間諜”,承擔了收集情報的任務,為破壞甚至顛覆匈奴政權做準備。

可能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知道,相隔萬里之遙的那個“愛在伊斯坦布爾”的浪漫國家,從歷史教科書開始,就對我們這個民族,抱以深深的惡意了。

資料來源:劉召明.女神,還是間諜?———昭君和親的跨文化解.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 9 月

第 40 卷 第 5 期

Ahmet Yilmaz,ortaogrentim Tarih 9 sinif[M]. Ankara:Ekoy Egitim

Yayincilik Matbaacilik San. Ve Tic.Ltd.Sti. 2015:84.

Ibrahim,Kafesoglu,Turk Milli Kulturu[M]. Istanbul: Bogazici Yayinlari, 1988:62-63.

Gulcin Candarlioglu,Islam Oncesi Turk Tarihi ve Kulturu[M]. Istanbul: Turk Dunyasi Arastirmalari Vakfi, 2003:20.

土耳其人怎麼看歷史上的漢匈和親?

至於為什麼遠在歐洲的土耳其會對中國的歷史這麼上心,那就要從“亂攀爹”的歷史中來說了。看看上圖,依次是匈奴、匈人、白匈奴(厭噠)、柔然、哈扎爾、回鶻、喀喇汗、伽色尼、塞爾柱、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莫臥兒、奧斯曼,震驚之餘的你肯定發現了除了八杆子打不著一撇的,還有差點乾死奧斯曼的帖木兒帝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觀,土耳其等宣揚的“大突厥”體系在不知道歷史淵源的人眼裡,一下子親近了許多,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較量。近代以來,一些“泛突厥主義”分子以西遷的部分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部落融入當地諸族為藉口,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各民族都說成是突厥人,這是別有用心的,多的就不展開了。

另外,土耳其人的黃種人血統的比例低於俄羅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