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宜興紫砂風靡港臺、東南亞地區,幾乎喝茶的人都必入紫砂壺,而有關於紫砂壺的鑑賞資料卻較為稀少。

於是,在1993年,在顧老的主持下,出版了《宜興紫砂珍賞》一書,顧景舟先生為主編,李昌鴻與徐秀棠為助手。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宜興紫砂珍賞》以紫砂工藝發展軌跡,精選各個時期名匠代表作。尤為重視有明確紀年墓葬出土的紫砂器,也適當選擇了幾件日期民間生活日用紫砂器。


顧老在該書“紫砂陶史概論”中,據考古資料及相關史料對宜興自南宋以來製陶史況、紫砂陶的創始發展、工藝演進和鑑賞,及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位大家的成就等作了全面的介紹。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而其中,顧老更是精選了七件邵大亨的作品,這七件也可以認為是傳世的邵大亨的真跡標準器。


邵大亨也是顧景舟先生一生推崇之人,他曾說五百年中他的眼中只看到一個人,便是邵大亨。

大亨掇球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此為大亨款掇球壺,原藏於宜興陶瓷陳列館,乃是大亨真跡,如今極為流行的壽珍掇球便是此器形演變而來。


精選紫泥製成,胎土細膩,通身光素無紋,壺面光滑可見,完全是用簡練線條來體現其內蘊,昂揚挺拔。

鍾德壺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顧景舟先生評鑑:


此件是邵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


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練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龍頭八卦一捆竹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顧景舟先生評鑑:


此器具體顯示了大亨的精湛技藝,造型結構的比例合理協調,壺身是一捆竹,對竹的題材,處理也很獨特,壺身的束帶裝飾,使腰部線條恰似捆緊的竹捆,意境自然;嘴、把的龍頭裝飾別有生趣;


在技法上,看似繁瑣,實則簡潔,從中,也體現了紫砂原料的可塑優越性。籌將紫砂材質的特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結合得非常得體,既有聖思桃杯般的細緻,又使人有可親可慕的感覺。凡此重中,可見大亨在製作構思上深邃的造詣和文學素養。

魚化龍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香港茶具文物館 大亨魚化龍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南京博物院藏 大亨魚化龍



顧景舟先生評鑑:


魚化龍壺的款式,是邵大亨運用圖案變化造器的傑作,題材取自傳統的魚龍變化的故事。邵大亨以極規則的六瓣雲紋組成器形;婉轉的身筒,一改對稱圖案的呆板,使雲紋富於動態,這也體現出他對紫砂材質的熟稔,以及工藝表達手段的深厚功力。


魚化龍造型自大亨初創,流傳至今,仍然不衰,這是大亨傳器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紫砂寶庫中的一大珍品。

蛋包壺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此亦為邵大亨所作,為王一羽先生舊藏,其也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壺式,蛋包壺造型古樸典雅,精緻飄逸,無半點浮誇渲染之風,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勝,這種自然美是紫砂壺返璞歸真的本源。


蛋包壺看似簡單普遍,甚至有人認為有點拙,有點俗,實則是拙中藏巧,俗中透雅,製作起來難度很大,技術要求很高。

仿古壺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大亨仿古壺,鼓形身筒,拱狀圓蓋,上配圓扁壺鈕,與壺身相呼應;短流向上微微胥出,與壺身連為一體。


此器整體顯渾厚、大氣之感,可謂雅俗共賞之精品。


最後,在四海茶具博物館的那把千金壺王,大亨掇只,自然也是真品,高熙曾贊曰:其掇壺,頸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響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不過此壺未曾收錄在珍賞中,或許當年未有此圖。



邵大亨這七把壺,顧景舟是怎麼評價的?


顧景舟:


大亨生逢清代動盪時期,是繼陳鳴遠之後,在砂藝上達到又一頂峰的人物,砂藝史上視作傑出的里程碑。因此,後人以其作品為楷模,臨摹、仿製或偽託的,代不乏人,一直沿襲至今。


大亨的真品,幾經社會變遷,許多已經毀於瓦礫,傳世者稀於鳳毛麟角,要賞者須對他的真品作仔細觀察和深刻研究,才能領略到大亨技藝上的韻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