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手扎灯笼的老艺人,200多年手扎灯笼历史,我要传承下去


#自拍我的故事# 我是张洪斌,山东惠民人,我的手扎灯笼手艺已经做了40多年了,我从14岁开始学习手扎灯笼,是我们当地做手扎灯笼的“老把式”了。手扎灯笼在我们村子里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岁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这些全都是我做的手扎灯笼,每年秋收过后至元宵节前是我制作手扎灯笼最为忙碌的时候,每天从清晨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八点。现在做这个的也很少了,年轻人都不会这个手艺了,我会努力将手扎灯笼传承下去。我现在年龄大了,体力不如从前了,今年做的少,只做了3000多个灯笼,能卖2万多元。

别看一个小灯笼,制作起来还挺费时间的,手扎灯笼的制作流程一般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十几道工序。这是我从秋天就开始收割的芦苇,这是编织灯笼的原材料。


将破好的苇子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苇子泡到柔软时,开始用12根苇蔑扎灯笼皮。尽管已经是40多年的“老把式”,但是制作过程中我还是经常被划伤。

制作灯笼的第一步,先把泡过的苇子用特制的工具割成12根,别看着简单,这可是一个技术活,一个灯笼编制的好不好看,这是很关键的。

这是为割苇蔑制作的专用工具。

我秋天备好材料,入冬后就开始在家做灯笼。

出型的灯笼皮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这样制作出的灯笼美观漂亮。

我对每一个灯笼都认真制作,做到最好,让每一个打灯笼的孩子都感觉美美的。

我还做一些大的灯笼,可以挂在家门口,但是这种灯笼我做的不多。

这是我一冬天做的灯笼框架。出型的灯笼皮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后收口,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梳腰口,即在灯笼的腰部糊上玻璃纸。画龙点睛的也要数糊玻璃纸了。

我在透明的玻璃纸上勾勒出花鸟的图案或是一个红红的“喜”字,再加上几笔抽象画做点缀,瞬间就会透出欢乐和喜庆。

我的老手做灯笼做的都不成样子了,丑的很。

看看,我画的怎样啊?

晾干了的玻璃纸在苇子篾中间一卷一缠,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做好了,加上底托卖八元一套。

这是和灯笼配套的底盘,安装在灯笼里点上蜡烛,再用个木棍挑着,就是一个完整的灯笼了。

这是灯笼里放的小红蜡烛,和人们的小手指头差不多长短。

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象个大磨盘。每年正月都会这样用汽车运出去。现在这个行当做的人不多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一定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外地人看到咱们的老手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