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日絕非吃喝玩樂,應感傷哀思,感恩父母,方能消災祈福。


過生日絕非吃喝玩樂,應感傷哀思,感恩父母,方能消災祈福。


世間很多節日習俗都來源於神話,為了趨利避害、消災祈福。但是這些習俗究竟有沒有這樣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人們少了思考,多了盲從,忘了一些習俗背後的深刻含義,甚至守著一些錯誤的習俗。

現實生活裡,過生日有什麼樣的習俗和文化呢?

現代人慶祝生日,主要是吃蛋糕、點蠟燭、吃大餐。吃蛋糕、點蠟燭的習俗來源於西方,古時候的歐州人都相信上帝神靈,他們認為人在生日那天是人的靈魂最脆弱的一天,容易被惡魔所迫害,因此,製作蛋糕來對抗惡魔。而點燃的蠟燭可連通月亮女神,月亮女神會幫忙實現自己許下的願望。

在長期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國內大多數民眾接受了過生日吃蛋糕、點蠟燭、擺酒席的習俗,雖然民眾並不信奉上帝神靈,但是對未來趨吉避凶的願景是相同的。國內民眾拋棄了中國傳統文化過生日的形式,這種習俗文化嫁接體現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思想的斷層,民眾追求的是簡易樂趣的習俗形式。

過生日絕非吃喝玩樂,應感傷哀思,感恩父母,方能消災祈福。


中國傳統文化過生日的習俗是十分端重的,並非為了吃喝玩樂和生活的“儀式感”。

在《湛淵靜語》中有言:“近劉極齋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古時候一些道德之人對生日極為嚴肅慎重。齋,齋戒也,禁殺生。沐浴、焚香、端坐,恩敬心也。

從上面可以看出,過生日是一件十分莊重的事情,和祭祖並無很大差別。古人為何要如此作為呢?

背後深刻的思想邏輯是這樣的:生日即是母難日。過生日,即是感恩,不忘祖德。克己復禮,禁慾修心,感恩父母賜予我身,感恩天地賜予我性心。過生日的內涵是感恩父母天地,至誠孝心,消災祈福。

古時候大德雅士不慶賀生日,以哀思感傷為主,列舉三個例子。

《隋書·高祖記》記載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哀慼如此,娛樂更無從談起。

南北朝以前也是沒有過生日和祝壽的風俗。《詩·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養的艱辛,作哀慼狀,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據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堅持不搞生日慶賀,他提倡“感傷”反思,雖然當時生日祝賀的習俗禮儀已從江南傳遍全國,但依然有許多人維護傳統,不搞生日慶典。

過生日絕非吃喝玩樂,應感傷哀思,感恩父母,方能消災祈福。


而現代人過生日除了吃蛋糕、點蠟燭,就是大擺酒席,大開殺戒。生活要有儀式感,這是一個很傷人的東西,只有儀式,卻忘了儀式後面的深刻內涵,儀式只會越來越荒誕不羈,越發遠離傳統文化生日的深刻內涵和教化意義。

道德經雲:“不知常,妄作兇”。過生日擺酒席是一個典型的不知常道的做法。首先,上天好生,物皆念命,一次酒席殺害了太多物命;其次,酒席損傷壽人福氣,奢侈浪費嚴重;再次,現代酒席形式並不能體現傳統文化生日的價值內涵,對壽人並未起到任何教化作用,反而在放縱人的慾望。

過生日絕非吃喝玩樂,應感傷哀思,感恩父母,方能消災祈福。


我國過生日的習俗也經歷過很多變化。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人們沒有過生日這種習俗。《儀禮》、《禮記》、《周禮》裡面也沒有記錄過生日的禮節。

後來,我國南方地區逐漸興起慶賀生日的習俗活動。從歷史節點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此後,歷朝皇帝紛紛效仿,相沿成習,有了自上而下的倡導,民間的祝壽形式也多了起來。

到晚清,西學東漸,吃蛋糕、點蠟燭逐漸開始流行起來,沿襲至今。

無論過生日習俗形式如何變化,人們消災祈福的願景沒有變,那麼,就要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生日的深刻內涵與教化意義,不能隨波逐流,迷失在習俗的物與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