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燕雲十六州宋朝300年都收復不了,明朝一年就收復了?

汐宮栞


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後晉時期割讓給契丹遼朝之後,一直是後世漢人王朝夢寐以求要收復的目標。尤其是結束五代亂世的北宋王朝一直希望能光復燕雲十六州,可惜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四百多年後,朱元璋遣徐達等人北伐才將燕雲十六州一舉收復。為何四百多年來的漢族政權多次努力均以失敗告終,而朱元璋的北伐則輕而易舉的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呢?

漢人政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多次努力

自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政權並自稱兒皇帝之後。漢族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遊牧文明之間的最大屏障就被草原遊牧文明控制,本就機動性十足的遊牧民族騎兵可以輕易的奔襲南下,漢族政權不僅喪失了燕山一帶的天然屏障,而且失去了重要的戰馬放牧區域。從此漢人政權更加缺乏騎兵,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更加喪失主動權。由此後來的漢族政權但凡有一些進取心的帝王,都矢志收復燕雲十六州,併為此作出了多次努力。

  • 對燕雲十六州的收復最早的嘗試者是五代時期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北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已經取得西征後蜀和南征南唐勝利的柴榮開始對北方的契丹政權出手,志在收復燕雲十六州。柴榮親自率軍北伐,結果兵不血刃連取兩州三關十四縣,沿途守將紛紛投降。僅僅四十幾天就兵臨幽州城下,可惜正準備收復幽州的柴榮在軍中染病被迫班師。不久之後一代英主柴榮病逝,後周對契丹的北伐也就只得結束。

  • 此後後周王朝被趙匡胤取代,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一直致力於平定西南和南方的割據政權,但是終其一生趙匡胤都沒有對契丹發起北伐,雖然他也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畢生的目標,且通過設立封樁庫以期贖回復燕雲十六州。

  • 由於在平定南唐後不久趙匡胤就去世了,所以北宋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重任就交到了趙匡胤的弟弟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的身上。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消滅一直盤踞晉陽的北漢政權,至此北宋政權消滅了所有其他割據政權,除了被契丹佔據的燕雲十六州之外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同年五月,剛剛滅亡北漢政權四個月之後,趙光義不顧群臣的反對出師北伐意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高粱河之戰大敗,趙光義都中箭負傷只好乘驢車逃亡。

  •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的七年之後,宋太宗再次派出三路大軍北伐,結果又一次在岐溝關大敗而潰,從此北宋王朝失去了北伐的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進攻轉為被動防禦。之後在趙光義之子宋真宗在位時期,契丹大舉南侵,北宋王朝岌岌可危。最終在宰相寇準的極力堅持之下,宋真宗親臨前線北宋守軍士氣大振,重挫遼軍。雙方最終簽訂澶淵之盟,終結了宋遼兩國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 此後北宋和遼朝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狀態。直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期,新興的女真人與北宋簽訂“海上之盟”,相約夾攻遼朝。並約定燕雲十六州由北宋進攻,攻佔後也歸北宋所有。結果北宋幾十萬大軍圍攻燕京均被遼軍擊敗。最終燕京等地還是由金軍攻佔,隨後北宋以加付歲幣的方式贖回了包括燕京在內的部分地盤。可是不久之後金太祖駕崩,金太宗等人開始垂涎北宋的富庶,開始入侵北宋,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北宋王朝不僅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反而將長江以北的國土喪失於金軍的鐵蹄之下。

  • 此後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長江以北地區一直被北方遊牧政權控制,期間忽必烈還滅亡南宋統一南北。直到1367年10月,統一南方的朱元璋開始北伐,以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已經被內亂弄得虛弱不堪的元朝政府不堪一擊,1368年8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棄城倉皇逃竄。北方的元朝軍閥紛紛逃跑,朱元璋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收復燕雲十六州。

北宋北伐和明軍北伐的異同

撇開後周柴榮的北伐和宋徽宗的北伐,真正有可比性的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北伐和朱元璋的北伐,因為兩者都是漢族新興政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行動。但是北宋為何多次失敗,而朱元璋則一舉收復失地呢?

  • 對手的不同:雖然契丹遼朝在公元916年就已建國,在936年取得燕雲十六州。到宋太宗開始北伐的979年契丹遼朝已建國六十多年。但是契丹遼朝真正的全盛時期恰好是此時的聖宗時期,當時的契丹雖有內患但依舊保有強大的國力。而朱元璋北伐的時期的蒙元朝廷雖然立國剛剛百年左右,但是統治的無序加上內耗不斷,早已進入衰敗期,且元順帝時期全國各地爆發起義,北方雖然平定了紅巾軍的起義,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元朝內部軍閥勢力割據,導致蒙元朝廷根本無法集中兵力抵抗朱元璋的北伐。

  • 經濟基礎不同:北宋北伐時期,契丹王朝的核心區域是北方遊牧區和燕雲十六州的農耕、遊牧混合區。當時契丹王朝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因此有充足的後勤保障與北宋較量。但是元末朱元璋北伐的時代,當時蒙元朝廷的經濟重心已然是江南富庶之地,當南方農民起義不斷的時候,北方又有蒙元朝廷的軍閥割據混戰,坐困大都城的元順帝還要靠南方的方國珍等人通過海運輸送糧食到大都維持蒙元朝廷。而朱元璋統一南方之後,蒙元朝廷已經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資源來抵抗朱元璋的北伐。

  • 重文輕武政策的不同:雖然宋朝和明朝都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但是宋太宗北伐時期的北宋因為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先天不足。北宋建立在五代軍閥割據混戰的基礎上,對軍隊和武人帶有先天的防範,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開始著手削弱武人的權力,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北宋軍隊因為這一政策已經導致先天不足。而明朝當時剛剛興起,朱元璋仍是志在一統天下的君王,他對武人和軍隊的建設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明軍當時戰鬥力很強。而明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是在明仁宗和明宣宗兩朝才逐步開始,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武勳集團覆滅才真正使明朝政府被控制在文官集團手中。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多次主動北伐就證明當時的明朝政府仍是重視武將和軍隊的擴張型政府,實行的也是擴張型政策。

  • 主力兵種的不同:北宋王朝起於五代割據政權,當時的主力兵種仍為漢族步兵,而且因為燕雲十六州等養馬之地失去已經將近五十年,當時北宋軍中的騎兵和戰馬都不是很多。雖然攜掃滅其他割據政權的威勢一度也使契丹不敢主動進攻,但是面對契丹的機動騎兵,北宋大軍還是多次吃虧。而朱元璋北伐看似從南方的南京出發,而且南方本來普遍缺乏優質戰馬。但是因為蒙元朝廷曾經全國各地圈地牧馬,導致南方也掌握了一定的戰馬資源,加上朱元璋非常重視騎兵和戰馬的收集和招募,導致明軍中其實有不少的騎兵。直至後來徐達在漠北戰敗明軍損失慘重之後,明軍中騎兵數量才大幅度下降,因此朱元璋北伐時騎兵對決並不吃虧。

當然除了以上的幾個因素之外,人的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這些曾經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帝王中,毫無疑問宋徽宗能力最差,柴榮和朱元璋兩人的能力最強。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不能說是能力平庸之人,但是他的軍事能力顯然要比朱元璋差一個檔次,平定全國割據政權時基本上是他大哥趙匡胤的功勞,他只是將殘餘勢力肅清而已。此後他主持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不僅北伐遼朝兩次失敗,對西夏党項三戰三敗,進攻安南也以失敗告終,足見他的軍事能力並不出色。


圍爐品茗人


首先,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北宋享國167年,南宋享國152年。宋朝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錢,非常的有錢,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人口也上億了。

宋朝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的敵人是遼國,遼國的騎兵戰鬥力非常強大。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後,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去打遼國。先開始打贏了幾仗,但之後宋軍在高粱河大敗,死傷數萬,趙光義自己也大腿上中了兩箭,慌忙中找了輛驢車才逃回去。然後宋遼之間就打了25年的戰爭,一直這麼打下去也不是辦法,打仗就是在燒錢,不停地消耗人力物力,所以就到了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的時候。



兩國議和,北宋答應每年給遼國三十萬,宋遼兩國為兄弟之國。然後北宋就用自己九牛一毛的錢就買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直到女真人崛起,滅遼滅北宋。對於北宋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值的買賣,但也導致了宋人花錢買和平的思想。到了南宋的時候,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更遠了,北方金國的軍事實力也很強大,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也崛起了,蒙古更強大。




明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容易多了,因為元朝末年,元廷早已腐朽不堪,民不聊生,內部紛爭不休,政權腐敗,全國農民起義,所以元朝的北方根本就打不過朱元璋,不堪一擊。所以明朝一年就收復了宋朝300年也收復不了的燕雲十六州。


揚楊劉


宋朝與朱元璋面對的敵人是不一樣的。

北宋建立時,正是契丹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宋遼對峙40餘年,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北宋想要收復燕雲地區,卻奈何這一區域隨著契丹王朝政治中心地南移,使得燕雲地區成為了契丹遊牧政權轉向農耕帝國的重要經濟區域,同時也是遼國軍隊的重要兵源地。

再觀北宋的地緣政治,北伐遼國,只能直抵燕雲地區,而沒有可以迂迴攻擊的目標,而燕雲早已經成為遼國的經濟重地,往往都是集結重兵,最終的結果也只是打成個平手,所以北宋在1005年才會無奈簽下澶淵之盟,放棄了收復燕雲之地。

此後的半個世紀裡,宋朝的主要敵人是西北的西夏,也沒有餘力去策劃北伐遼國,等到遼國後院起火,金人崛起時,北宋王朝的政治局面已經不是100年前的局面了,聯金滅遼,短暫收復了燕雲,,卻最終葬送了江山。

喪失了中原大片地區以後的南宋王朝,在江北也只據有兩淮地區而已,金國雖然墮落腐化地也很快,但就實力而言,也並不是當時的南宋能夠一口氣吞下的,畢竟你要收復燕雲,就要先光復河南,河北,關中之地,戰線很長,沒有機會。

等到蒙古興起時,蒙古打算聯宋滅金,本來南宋是不答應的,可奈何金人發了風,反而破罐破摔,在失去了關外大片土地後,還有膽量先圖謀南宋的江淮地區,後又打四川的注意,所以南宋迫不得已只能與蒙古聯合滅金,雖說是聯合,但實際上南宋對蒙古還是十分警惕的。

縱觀兩宋三百年的歷史,當然有其政治體制的問題,導致北宋軍隊指揮系統成為了軍隊戰鬥力最大的制約,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它所面對的燕雲地區,一直都有一個比較強力的政權在經營,而且還是其經濟腹心地帶,加上地緣上的問題,以重步兵為主的北宋軍隊,很難在華北平原與擁有大規模騎兵的北方政權抗衡。

再來看朱元璋,朱元璋的時代,元王朝已經自己把自己玩崩潰了,南方從劉福通開始起義,幾年之內完全處於獨立狀態,而這個時候,元廷內部還在不斷分裂,矛盾日益尖銳,蒙古貴族們不是忙著南下鎮壓叛亂,而是忙著在北方大打出手,簡直匪夷所思。

等到朱元璋從容收拾了張士誠、陳友諒,還種了好幾年田,累積了經濟基礎後,元朝還是沒有想著南下,因為這個時候,元朝已經亂了。

1367年,朱元璋準備北伐中原,當時的元朝,山東的王宣反覆無常、河南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割據狀態,關隴的李思齊,張思道互相猜忌,這幾方勢力都與燕雲大都的元廷有衝突。

在這種局面下,朱元璋制定了主力進取山東,河南,鄧愈偏師進南陽牽制元軍的策略,在發起北伐的情形下,老朱還同時南征兩廣,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

而北伐為什麼會成功,很大原因時因為此時的北方雖然名義上還是元朝的地盤,但元廷中央與地方已經分裂,最能打的王保保也因為元廷殘酷的政治鬥爭,不得已據河南而自保。所以,朱元璋可以從容地北伐,三個月克山東,三個月平河南,之後越打越強,三路大軍直搗大都,元順帝倉皇出逃上都開平。

元軍怎麼敗的?敗就敗在內部各方勢力坐看成敗,眼睜睜看著山東被推,王保保獨戰河南,最後退守山西,河南收復以後,關中就等於被割裂,此後從山東、河南兩地直驅燕雲,等明軍抵達滄州的時候,元軍早就沒有多少實力了。

元朝之敗,主要還是敗在這個朝廷從忽必烈死後,就沒有正常過,皇帝走馬觀花一般的換,政變接連上演,蒙古人爭權奪利卻從來沒有團結過。


江畔初見月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古代所謂的“燕雲十六州”,指的便是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那麼為啥明初和宋初在軍隊都是精銳的情況下,宋軍雍熙北伐失敗,明軍卻勢如破竹收復燕雲,究其原因就是領導層面的問題,本朝太祖曾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足以證明朱元璋的戰略思想非常高明。

明軍在北伐中原,收復燕雲十六州等疆域的過程中,朱元璋這位開國皇帝採取先山東、次河洛、後秦隴的作戰方針,如願以償地達到了他的戰略目的。不僅戰略得當,用人也非常考究。比如針對徐達和李文忠的特點,朱元璋這位皇帝就選擇了合適的用人方案。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

反觀微操達人宋太宗就是坑害宋軍的罪人啊!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趙光義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微操達人再次上線。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此後太宗正式轉入研究陣法這個偉大的行業。宋軍每次作戰必須配備皇帝的陣圖,戰場局勢瞬息萬變,一板一眼的打法只能防守反擊,宋軍也無力染指燕雲!


Sylar弈


這個問題可以說到歷史上一個群體,就是燕雲漢人。

燕雲漢人的歷史十分特殊,他們也並非完全漢人,有一部分胡漢混血的後代。而且,燕雲漢人由於特殊原因,尚武不尚文,同時他們對於契丹的認同遠多於兩宋。

這得益於大遼的封建聯盟制度,各個族群只要尊奉契丹皇帝的權威,就可以在本民族的聚居區按照本族的習慣法自治。同時,契丹皇帝的田賦也不重,後來還把北宋上貢的歲幣用來底線燕雲的田賦,而且契丹皇帝還禁止契丹貴族在燕雲地區擁有封地,所以相比於北宋,燕雲漢人更認同契丹而不是北宋。

同時,出於契丹皇帝鼓勵習武以及保衛故鄉的需要,燕雲漢人普遍習武,他們當中的精英武士,武藝並不比契丹武士要差。

所以,燕雲漢人在享受著輕徭薄賦以及充分自治的同時,還成為大遼的一支武裝力量。他們既是大遼南大門的邊防軍,也是契丹皇帝南下的先鋒軍。

實際上,如果說認同感的話,燕雲漢人早期確實認同北宋,而不是契丹。趙二第一次北伐時候,燕雲漢人還給北宋帶路,但是宋軍在燕雲燒殺搶掠,還把老百姓擄回北宋。所以燕雲漢人選擇站隊契丹,把宋軍給趕了出去。最後就是,燕雲漢人徹底站到了契丹那邊。所以北宋也非常歧視燕雲漢人,稱他們為漢兒。

宋軍:老鄉,我們來拯救你們啦!

燕雲漢人:滾!

所以趙二高粱河一役屁股中箭,坐著驢車逃命。

而且,大金吞遼滅宋之時,燕雲漢人也基於自身的利益,即保衛故鄉、回到故鄉的想法做出了選擇,幾乎全部投奔了大金,併成為大金南下的先鋒和主力。

但是在大金時期,燕雲漢人被邊緣化。因為不同於採取封建聯盟制度的大遼,大金基本上是全盤漢化,成了北宋的翻版。大金皇帝就曾經說過,燕雲漢人十分狡猾,而宋降臣則更加耿直。與此同時,全盤漢化的大金日益崇儒,只會之乎者也臭老九們成了絕對的主流,再加上大金皇帝對燕雲漢人的鄙夷和猜忌,尚武的燕雲漢人只能被邊緣化,絕大部分最終泯然眾人。

只不過在大元時期,少數燕雲漢人又迴光返照了一番,因為部分人成為蒙古大汗的漢軍侯,成為大元的跟腳貴族。只不過,隨著大元有限的君主集權建設,這幫貴族除了部分經濟特權之外,軍權、行政權基本上都被蒙古大汗收回。只不過,他們作為跟腳可以躋身政治中心,享受蒙古貴族待遇。

而且元末,這幫人又是地主武裝的主力,天下第一奇男子王保保就是這幫人的盟主。只不過由於他們畢竟是一個政治、軍事聯盟,搞不過朱重八這個玩君主集權的主,自然在朱重八淮西集團的衝擊下崩潰,可能少數跟著元惠宗逃到漠北,剩下的基本上都在朱重八的衝擊下潰散、覆滅,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至此,燕雲漢人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燕雲漢人還在,還能像在大遼時期那樣自治、尚武以及保衛故鄉,朱重八未必真能啃的動,可能唯一的手段就是繼續讓燕雲漢人維持自治,換取燕雲漢人的合作。

不過朱重八不會選擇這一條的,因為朱重八信奉的是君主集權,而且是空前集權,他不會允許境內還有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存在,尤其是燕雲漢人這種認同故鄉勝過認同君主專制王朝的群體。而且,說不定燕雲漢人還可能會為了保衛故鄉,重新引元惠宗南下。

只不過,燕雲漢人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有時候我也是感嘆,只有少數民族統治漢人才有了武德。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的觀點是宋朝和明朝自身的條件和所面臨的的條件都不同,即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不同。

想要真正瞭解其中原因,先要清楚燕雲十六州的前世今生。

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大概的位置就是河北的北部、山西的北部、北京、以及天津全境。燕雲十六州作為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緩衝地帶,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就是阻隔遊牧民族入侵的“小長城”。一旦燕雲十六州失去後,整個中原就暴露在外敵面前。中原將無障可依,無險可守,遊牧民族就可長驅直入中原腹地,如入無人之境。

那燕雲十六州是如何落入遼人手裡的呢?

公元936年,石敬瑭宣佈反唐自立,為了尋求契丹的幫助,石敬瑭大手一揮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並建立了後晉王朝。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就這樣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王朝,成為威脅中原大地的一根巨刺達3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大宋立國,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






宋太宗親征都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契丹經過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努力,迅速發展並建立遼國,勢力進入到了歷史的巔峰。還有西夏,蒙古,金國,經過五代十國的亂局,實力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長。經過後期金滅遼,蒙古滅金,三個國家的勢力都是先後達到歷史的頂峰,而反觀宋朝則是停滯不前。實力懸殊,談何收復。

其二,宋朝是趙匡胤陳橋兵變而建立的政權。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手中兵權。在外患如此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皇帝直接執掌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著軍隊,武將頻繁被調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一種局面。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作戰能力大打折扣。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這就是因為大宋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任何一個方面。

那明朝只用一年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一,在元朝的統治下,中原漢族百姓受到了空前絕後的壓榨,為維護蒙古貴族利益,竭力推行民族隔離和歧視政策。蒙古貴族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平民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輩分為名(朱重八就是例子)。經過長期的腐化,蒙古的貴族們也開始丟下戰刀開始紙醉金迷,甚至連戰馬都騎不了,皇族內部更是內訌不斷。

其二,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是在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檔口,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都不願意再受元朝的統治,響應者紛紛揭竿而起。後朱元璋領導的隊伍經過不斷的拼殺,先破陳友諒,再破張士誠,後徵方國珍。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裡大將能征善戰,有勇有謀,將士,敢打敢拼,十足的虎狼之師。反觀元朝,牆倒眾人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口號,以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共率軍25萬,北進中原。其勢如破竹,離開3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輕而易舉的收回了。

而此時大明朝成功收回燕雲十六州就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擁有,這就是為什麼宋朝百年收不回的燕雲十六州,為什麼大明朝一年就收回來的原因。

本人自己的觀點,歡迎評論留言。


黎顧百年


主要自從唐朝開始,突厥的日漸消亡,以及契丹部落的逐漸興起,長城自西向東的位置在軍事上變得非常重要。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更是戰火瀰漫,紛爭不斷,而幽雲十六州是遼國南下所必須經過的地方,更是經歷了長達400多年的淪陷。

一、幽雲十六州地處戰略要地,石敬瑭為稱帝割讓於契丹,淪陷長達400多年

幽雲十六州,就是今天包括了北京、山東河北和天津這些地區,這些地方在軍事上處於戰略要地,在經濟上,它物資豐富,土地廣袤,十分發達。在古代。幽雲十六州左右臨近滄海、太行,南北依於居庸、河濟。幽雲十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892年,後唐皇帝李從珂即位以後,身居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與李從珂針鋒相對、雙方猜忌重重。936年,石敬瑭決定起兵造反,自己稱帝,但是由於自己的兵力不足,達不到起兵的條件。於是他向契丹的皇帝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條件,換得他們的幫助。就這樣石敬瑭為了稱帝,將幽雲十六州置於了400多年的失陷境地。

幽雲十六州處在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中原地區的地理屏障,是北方遊牧地區進入中原地區的保護傘,因為它的淪陷,更是給兩宋帶來了不少的苦頭。幽雲十六州的淪陷,讓中原地區成為待宰羔羊,400多年來,遼金蒙依仗著幽雲十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劫掠不斷,戰爭紛起。

正因為幽雲十六州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從他失陷開始,宋朝也有很多的皇帝想要將其收復,並且都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準備。但是事不盡人意,北宋和南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不惜引狼入室,付出了亡國的代價,也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就這樣,直到宋朝滅亡,幽雲十六州也還掌握在北方遊牧手中。

在歷史的長河中,想要收回幽雲十六州的自然是不止宋朝,還有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和宋朝的皇帝一樣,想要自南向北的收回曾經失去的故土。

朱元璋命令手下將士徐達、常遇春等人率兵出征。明朝軍隊打著“驅除胡虐,恢復中華”的口號,一路所向披靡,僅僅只花了一年的時間 ,就將淪陷了400多多年的幽雲地區收復了。那麼看到這裡,可能就有人有疑惑了,為什麼朱元璋只花了一年就收復的幽雲十六州,宋朝卻到滅國也沒能收回呢?

二、歷經400年的安穩,遊牧民族“富貴病”嚴重,朱元璋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朝之所以不能像朱元璋一樣一舉殲滅敵軍,奪回幽雲十六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所面臨的敵人實力不同。宋朝時面對的對手遠遠要比明朝時強大的多。

宋朝時面對的敵人是遼國,並且當時的遼國處於最為巔峰的時期,雖然當時的宋朝也是十分富有的,但是大宋沒有將錢花在正確的地方,從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就一直是重文輕武。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局勢變換,儘管遼國衰弱了,但金國卻又崛起了,自始至終,宋朝都處在一個不佔有優勢的位置。並且在宋朝出兵北伐時,幽雲地區已經被遊牧民族統治了幾十年,人心已經不在宋朝了,並且當時的西夏,也是很大的牽制了宋朝。

而明朝朱元璋所面對的敵人就大不相同。明朝時期的遊牧民族,他已經是一個七十年換了十個領導者的腐敗王朝了。統治者可以說是腐敗不堪,並且這些騎兵在經歷了好幾十年的安穩,已經習慣了酒足飯飽的日子,早已換上了嚴重的“富貴病”。不要說上戰場打仗了,就連在馬背上馳騁的感覺他們都快要忘記了。相比遊牧民族,朱元璋軍隊就不一樣,他一直以來實行“緩稱王,廣積糧”的政策,積攢糧食,擴大實力,陸續殲滅敵人,不斷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並且在北伐時高喊旗幟,使得成為民心所向。

三、相比宋朝統治者,朱元璋武家起身,軍事能力卓越

宋朝時期,是眾所周知的“重文輕武”,而宋朝的統治者也自然都是文人出身了,當時的宋太宗就是這樣,他文人出身,相比他的哥哥武將出身,無論是戰略部署還是戰場殺敵都有著很大的差距。在開國之初,其實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差,僅僅用了十天就攻到了幽州成外,但是在幽州城外的宋太宗完全沒有了主意,沒有軍事部署,他們就像是一群無頭蒼蠅,一頓瞎打,最終以慘敗告終。

到後來,宋太宗更是將軍隊的所有實際權交給了監軍,那些監軍其實根本不懂得怎麼去領導軍隊,更不知道軍事如何戰略部署。有一次,還因為搶佔功勞,監軍擅自更改了原本的計劃,最後使得慘敗。宋朝統治者的種種統治行為實在是拿軍隊當兒戲,就這樣怎麼能不敗呢?

再反觀朱元璋,他的軍事能力就出色很多。朱元璋出身於起義軍隊的領導者,自然是一個典型的戰略家,擁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在明朝建國後,他親自策劃北伐路線和部署,並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也可見,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朱元璋在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略部署上也是與宋朝不同,他別出心裁,沒有直接攻打大都,而是從周圍的地區,像河南、山東這樣的地區入手,從地理位置上孤立大都,使得其沒有援助,最後在一舉攻進大都。等到太原地區的敵軍反應過來回僕大都時,明軍並沒有急於回防,而是直接攻進太原,逼得敵軍將領王保保只能回巢,從而解決了大都的危險,與此同時,明軍又一擊回馬槍殲滅敵軍大部分主力。由此可見朱元璋會根據不同的戰場情況,擬定作戰計劃,並且任用能將,像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大將,相比於宋朝,勝利的自然是容易的多。

兩宋雖然經濟狀態是十分的富有,但是重文輕武使得軍事毫無建樹,比不上明朝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劉某解密未知


但凡柴榮晚死幾年,燕雲就不是問題。

另外,宋初的精兵強將也不該為趙光義背鍋,不說杯酒釋兵權的石,韓,慕容等,潘美楊業曹彬等,也都是超一流猛將,一路掃蕩後蜀,南汗,南唐,北漢。契丹固然強大,但歷史上漢族大一統王朝剛開始時,基本上就沒吃過外族什麼虧,都是熱刀入牛油。比如匈奴,比如突厥。最主要的是,趙匡胤知兵,趙光義,有病。

趙匡胤50歲時是有想過遷都洛陽的,但那不是因為懼怕契丹,更多是為了朝堂之爭和子孫後代的福祉。

至於明朝,一方面是朱元璋的能力,一方面是元朝政府的助力。


獸性小發的小白兔


為什麼在宋朝手上丟掉的燕雲十六州,宋朝在300年的時間都沒有收回來,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整個宋朝所處的環境和中央皇權集團的決策所決定的。

1. 宋朝的政治文化環境

在五代十國期間各國連連征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再此之前後周已經統一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宋朝建立之後在宋太祖趙匡胤的領導下短短數年就實現了幾百年來都未曾有過的天下大一統!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對開國功臣使用計謀杯酒釋兵權後整個宋朝此後幾百年都形成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

整個宋朝期間所造就了“北宋無將 南宋無相”

北宋有名相 王安石 寇準 趙普等,卻無一名將

南宋有名將 精忠岳飛等,卻奈何奸相秦檜 當道。

宋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當之無愧世界第一,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奈何相當低下,所以面對北方的少數遊牧民族的 遼 金基本沒有多大的抵抗力,多數是通過進貢等方式花錢買安寧。

2. 宋朝時期鄰國環境

宋朝西邊有大理 土蕃 北邊有 西夏 遼 蒙古 金

周邊鄰國的環境也決定了宋朝不會太平,軍事實力不夠就只能求自保,穩固疆土。

3. 宋朝政治集團的決策

在宋朝所有的皇帝中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之外無一皇帝尚武,在歷代皇帝與朝廷的決策中基本也都是求和派佔據上風。

有人會問了就算宋朝長期軍事戰鬥力底下,那為什麼出現了岳飛這種將領的時候,並且都打到金朝大本營了有這種軍隊有這麼強的戰鬥力為什麼皇帝還是不敢打。這還是因為太宗皇帝不想打,具體宋太宗為什麼不想打可以關注我,後面我會針對這個問題單獨給大家分析。在靖康之恥二帝被擄,皇帝的決策依然是先保護現有的疆土,所以連北方大片國土都收復不了 何談燕雲十六州。

宋朝300年來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及丟掉了北方大片土地都是因為這幾個因素綜合到一起所導致的。

當然在兩宋期間也有很多小騷操作,全都是心有抱負的忠義愛國之士,哪怕是集家族之力也要誓死捍衛疆土。其實宋朝不缺有志之士缺乏的是明智的君主和忠良之臣。

讀歷史看人性,關於宋朝歷史人物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關注我為你講述歷史人物背後的多面人性。


歷史人性


因為宋朝時期面對的是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加之宋朝軍事力量比較弱。要從這些剛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手裡收回燕雲十六州收回並非易事,也是很難收回來的。而明朝初期,軍事力量正盛的明朝面對的元朝已腐朽沒落已如強弩之末,元朝是從早已滅亡的遼國、金國手裡得來的燕雲十六州,到元朝滅亡也就一起歸明朝所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