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史诗般的赞美,这是凡人间的彼此守护

无需史诗般的赞美,这是凡人间的彼此守护


无需史诗般的赞美,这是凡人间的彼此守护


自从武汉的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关注度就居高不下。热传的图片和视频里,先后出现过学术名著《政治秩序的起源》,“应试宝典”《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以及广场舞。这些似乎都和外人想象中凝重的隔离病房“格格不入”。真心祝愿这些淡定达观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能早日出舱,过回健康人的生活。


二十天多天的时间里,武汉已经有13座方舱医院陆续建成开舱,收治了九千余名病人。方舱医院虽然是临时搭建的医疗场所,设施配置相对简易,但也有贴心的设计。比如你能想象得到么?有些方舱医院里,还设立了临时广播站和图书室。集中隔离治疗的病人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病痛,精神压力也可想而知,所以,音乐与书籍还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这些设施的运转,背后有许多疫情防控志愿者在默默付出。


这几天我和一些朋友们注意到了一个叫华雨辰的武汉姑娘,她是个很活跃的志愿者。在小学教音乐的她有一把好嗓子,发挥特长在青山区方舱医院做起了广播员。雨辰的播音技巧不算专业,但她的声音带有一种妥帖的温度,有种让人静下来的平和能量。


但姑娘更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她的细腻的心思。她会在日常播报之余加入“自选动作”。情人节那天,她特地增加一段口播,呼吁大家给周围的人一个微笑、一句祝福,对医护人员道一声感谢。她还提议给过生日的病友播生日歌。这可不是什么表面文章,那些病友的生日,是她和同事对着大屏幕上的身份证号,一个一个找出来的。除了做广播员之外,雨辰还在二七长江大桥给乘客测体温,之前还帮忙接送过医护人员。一股子不知疲倦的劲头,让我好生佩服。


封城之后,许许多多像华雨辰一样仗义的普通市民,冒着风险,帮助这个按下暂停键的城市维持运转。


2月23日,华雨辰作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代表之一,参加了国新办在武汉举办的记者见面会。和她一起与记者见面的,有一线医护、公安干警,还有一个外卖骑手。那个叫吴辉的骑手,在见面会上惦记着给一个小女孩道歉:他曾经接了小女孩一单,给她在一线做医生的爸爸送饭。结果医生爸爸被叫去工作了,晚餐只好找了医生的同事代收。


看得出,华雨辰和吴辉都是热心肠。尽管所做都是小事,却做得足够诚恳,责任心满满。这让人想起加缪在《鼠疫》里所称道的“微不足道、不显山露水的英雄”。他们是值得树立的榜样,在他们每天努力做的小事面前,史诗般的赞美言辞只是套话,完全不能触及他们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正是这些“不显山露水的英雄”,回应着目前武汉最具体细微、又往往难以顾及的需求。封城时期交通不便,就有车主自发组织起来,做医护和患者的“摆渡人”。餐饮店主和志愿者一起,为医护人员提供餐食。社区志愿者帮助居民买菜、买药。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武汉市民行动起来,提供志愿心理疏导服务。武汉之外的民间公益人士也纷纷慷慨援助,重点是,他们考虑问题细致且周全,全然不是徒有一腔热血。比如女性公益人士发起“姐妹战疫”线上活动,专门为前线女医护募集生理期卫生用品,很是令人感佩。


在疫情防控中,社会力量在细节之处的工作,对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是非常有力的补充。2月23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在《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中,还特地感谢了市民“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的努力。


武汉说来也是有些“底蕴”的,不乏运营多年的各类志愿者组织,也不乏长期热心公益的市民。比如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华雨辰就参加过不少志愿服务活动。此番新冠疫情防控中,普通人间彼此守护、共渡难关,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社会力量生长的潜力。普通人的点滴善意,一旦被激发起来、经过有序合理的组织,就能释放出有益于社会的巨大能量。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还有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高手在民间”,比如不少自发的募捐活动、疫情信息服务,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高水准的专业性。这其中的启示,即便是疫情结束之后,也值得我们继续思索。


封城后的武汉,每个人都在忍受焦虑和孤独。冲在前线的志愿者们不仅顶着风险辛苦工作,也直面这座城市的苦难。一个司机志愿者加入队伍的第一天,老队友提醒他:你接起来的每个电话,都可能是人间悲剧。有个给病人送药的志愿者小伙子,坚持拍摄记录他的所见。我看到其中有个失去父亲的女孩失声痛哭,也跟着泪不自禁。病毒凶险,医者尚不能拯救所有生命,志愿者们能改变的更加有限。很多时候,大家唯一能做的,也是“总是安慰”。

一句句轻声的鼓励,一个个浅浅的拥抱,或许就能将座座孤岛连成大陆。但愿这场大疫过后,人与人彼此之间,能多一点包容、多一点体谅。


华雨辰说她现在最爱播的内容,是最新版治疗方案和《告治愈者书》。有人康复出舱,这让她感觉到希望。大家都心怀希望,愿这座城市早日走出阴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