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史詩般的讚美,這是凡人間的彼此守護

無需史詩般的讚美,這是凡人間的彼此守護


無需史詩般的讚美,這是凡人間的彼此守護


自從武漢的方艙醫院投入使用,關注度就居高不下。熱傳的圖片和視頻裡,先後出現過學術名著《政治秩序的起源》,“應試寶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以及廣場舞。這些似乎都和外人想象中凝重的隔離病房“格格不入”。真心祝願這些淡定達觀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能早日出艙,過回健康人的生活。


二十天多天的時間裡,武漢已經有13座方艙醫院陸續建成開艙,收治了九千餘名病人。方艙醫院雖然是臨時搭建的醫療場所,設施配置相對簡易,但也有貼心的設計。比如你能想象得到麼?有些方艙醫院裡,還設立了臨時廣播站和圖書室。集中隔離治療的病人不僅要承受身體的病痛,精神壓力也可想而知,所以,音樂與書籍還真不是可有可無的。而這些設施的運轉,背後有許多疫情防控志願者在默默付出。


這幾天我和一些朋友們注意到了一個叫華雨辰的武漢姑娘,她是個很活躍的志願者。在小學教音樂的她有一把好嗓子,發揮特長在青山區方艙醫院做起了廣播員。雨辰的播音技巧不算專業,但她的聲音帶有一種妥帖的溫度,有種讓人靜下來的平和能量。


但姑娘更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她的細膩的心思。她會在日常播報之餘加入“自選動作”。情人節那天,她特地增加一段口播,呼籲大家給周圍的人一個微笑、一句祝福,對醫護人員道一聲感謝。她還提議給過生日的病友播生日歌。這可不是什麼表面文章,那些病友的生日,是她和同事對著大屏幕上的身份證號,一個一個找出來的。除了做廣播員之外,雨辰還在二七長江大橋給乘客測體溫,之前還幫忙接送過醫護人員。一股子不知疲倦的勁頭,讓我好生佩服。


封城之後,許許多多像華雨辰一樣仗義的普通市民,冒著風險,幫助這個按下暫停鍵的城市維持運轉。


2月23日,華雨辰作為疫情防控一線工作者代表之一,參加了國新辦在武漢舉辦的記者見面會。和她一起與記者見面的,有一線醫護、公安幹警,還有一個外賣騎手。那個叫吳輝的騎手,在見面會上惦記著給一個小女孩道歉:他曾經接了小女孩一單,給她在一線做醫生的爸爸送飯。結果醫生爸爸被叫去工作了,晚餐只好找了醫生的同事代收。


看得出,華雨辰和吳輝都是熱心腸。儘管所做都是小事,卻做得足夠誠懇,責任心滿滿。這讓人想起加繆在《鼠疫》裡所稱道的“微不足道、不顯山露水的英雄”。他們是值得樹立的榜樣,在他們每天努力做的小事面前,史詩般的讚美言辭只是套話,完全不能觸及他們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正是這些“不顯山露水的英雄”,回應著目前武漢最具體細微、又往往難以顧及的需求。封城時期交通不便,就有車主自發組織起來,做醫護和患者的“擺渡人”。餐飲店主和志願者一起,為醫護人員提供餐食。社區志願者幫助居民買菜、買藥。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武漢市民行動起來,提供志願心理疏導服務。武漢之外的民間公益人士也紛紛慷慨援助,重點是,他們考慮問題細緻且周全,全然不是徒有一腔熱血。比如女性公益人士發起“姐妹戰疫”線上活動,專門為前線女醫護募集生理期衛生用品,很是令人感佩。


在疫情防控中,社會力量在細節之處的工作,對自上而下的統一部署是非常有力的補充。2月23日,武漢市委市政府在《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中,還特地感謝了市民“群策群力,聯防聯控”的努力。


武漢說來也是有些“底蘊”的,不乏運營多年的各類志願者組織,也不乏長期熱心公益的市民。比如新冠疫情發生之前,華雨辰就參加過不少志願服務活動。此番新冠疫情防控中,普通人間彼此守護、共渡難關,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社會力量生長的潛力。普通人的點滴善意,一旦被激發起來、經過有序合理的組織,就能釋放出有益於社會的巨大能量。疫情爆發以來,人們還有個很深切的感受,就是“高手在民間”,比如不少自發的募捐活動、疫情信息服務,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和高水準的專業性。這其中的啟示,即便是疫情結束之後,也值得我們繼續思索。


封城後的武漢,每個人都在忍受焦慮和孤獨。衝在前線的志願者們不僅頂著風險辛苦工作,也直面這座城市的苦難。一個司機志願者加入隊伍的第一天,老隊友提醒他:你接起來的每個電話,都可能是人間悲劇。有個給病人送藥的志願者小夥子,堅持拍攝記錄他的所見。我看到其中有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失聲痛哭,也跟著淚不自禁。病毒兇險,醫者尚不能拯救所有生命,志願者們能改變的更加有限。很多時候,大家唯一能做的,也是“總是安慰”。

一句句輕聲的鼓勵,一個個淺淺的擁抱,或許就能將座座孤島連成大陸。但願這場大疫過後,人與人彼此之間,能多一點包容、多一點體諒。


華雨辰說她現在最愛播的內容,是最新版治療方案和《告治癒者書》。有人康復出艙,這讓她感覺到希望。大家都心懷希望,願這座城市早日走出陰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