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的真正含義

提到“五子登科”,現代的含義較之從前已發生了改變,被稱為“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孩子”這“五子”,也代表成為了人生贏家。但最初的含義卻是真正的五個兒子都考中進士,不僅成為大官,而且光耀門楣,自然也成為後世傳頌的教育典範。

中國啟蒙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這僅僅12個字,但竇燕山的事蹟,證明因果不空,足以勸人從善。

現在就把竇燕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聽:

竇燕山何許人也?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地方人,因為幽州屬燕,所以小名燕山。他是一個自幼喪父的孤兒,單親家庭靠母親撫養長大,所以很孝順。古人言:父母在不遠游,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

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十七八歲左右就結婚生子,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不孝為小無後為大”的焦慮。

可是竇燕山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無子,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託夢給他說:

“燕山孫兒!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不好,沒有兒子,並且運勢也不太好,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一心向善,多積陰德,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可以改變運勢。

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記在心裡,從此立志做善事,眾善奉行,改變運勢。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他家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透支卡,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透支卡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

竇燕山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透支卡燒掉,並且對僕人的女兒當親生女兒一樣,那女兒長大後,竇燕山還替她備了嫁妝,當親生女兒一樣嫁了出去。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燕山到廟裡去拜神,在廟中捐款箱子旁變,撿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燒香之人所丟,就在廟中等候失主來找尋。

等了好長時間,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的人在四處尋找東西,竇燕山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馬匪綁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借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準備用這筆錢把我父親贖回來。剛才我到這裡來進香拜神,請神靈保佑,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不知是否掉在廟中。”

竇燕山確定是失主,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生活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從不留名。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積了很多陰德,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賜給你五個貴子,都很幸福。

“五子登科”的真正含義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正己渡人,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風很嚴,所以五個兒子都先後考上重點大學,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五福臨門。

縱觀竇燕山的教育方法,除了本身行善積德之外,便是重視教育,並從自身做起,勤學苦練,注重操守。正如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起到榜樣的作用,那麼孩子潛移默化,就會學會父母的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