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孫瀛洲老先生對明清官窯的款識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並用通俗明瞭的形式形成口訣,廣為流傳,成為廣大古陶瓷學者和收藏愛好者的手中利器。口訣中關於成化官窯款的表述有這樣兩句:

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第一句是說“大明成化年制”中“大”字的撇起筆不用楷書的折頓筆,而是用了隸書的“藏鋒”,因此寫出來即形成“尖圓”的形狀,而且出頭不高;第二句說“成”字的彎鉤倒腰是直的,不順著第二筆的撇平行而彎曲。按孫老的說法,成化標準款識是這樣的(見圖1)。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一

此款的確是成化官窯款的常見形態和標準形態,與孫老的口訣互為印證,大字的頭是尖圓的,成字的倒腰是直的。應當說孫老的這個總結是精當的,有很廣的概括性,可以作為成化器款識鑑定的基本依據。

但事有奇變,物有差異。我們最近在出土的成化器的款識中,發現了不同的情況(見圖2、圖3):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二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三

圖2中大字的頭起筆為折頓筆,並非尖圓,有些見方,是楷書的筆法;圖3中的大字頭較高,幾乎頂到了方框上。這均與口訣“大字尖圓頭非高”不符,屬於例外,但確為成化官款無疑。再看下圖(圖4、圖5):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四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五(1)

成化官窯鑑定經驗有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五(2)

兩圖中“成”字的倒腰寫法略有不同,但都不是“直倒腰”,而是順著撇進行了彎曲。這種情況不是絕無僅有,我們在出土器中發現了多例。那是不是正因為這些例外書寫得不合標準而被銷燬,不准問世呢?推想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所謂“尖圓不為高”和“直倒腰”的標準是後人根據自己所見遺物歸納出來的,而不是成化當時制定的

。加之當時的款識不是統一印製,而是多人分別書寫上去的,怎能一模一樣呢?有些許例外應是必然的。

真理都是相對的,何況一朝的款識呢。因此,我們在鑑定時就不能過分迷信某些結論和理論,把它奉為絕對不可違背的金科玉律,更不能刻舟求劍,攻其一點而不及其餘,而是應該把某個單一要素放到事物的綜合要素中去權衡,從而對已有的結論和理論靈活運用,並進行修正。

文: 劉民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