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在《彷徨.离婚》故事中,女主角爱姑因为丈夫搞婚外情,喜欢上了小寡妇,她就骂他是“小畜牲”;因为丈夫与父亲沆瀣一气,她就骂公公是“老畜牲”。夫家为此要“休”掉她。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爱姑对她被遗弃,无理被休,无法接受。她说:“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我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在历史上,有很多善良、贤惠和勤劳的妻子,为各种无端的借口遭夫家休弃,其中“七出”(不顺父母;无子;婚外情;患严重疾病;好嫉妒;说闲话;有偷盗行为),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休弃妻子的种种理由。

由此,酿成了很多婚姻的悲剧。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爱姑对于夫家敢于理直气壮地表示不满,并且公然进行反叛和抗争。那么她的

底气何在?她的“尚方宝剑”又是什么呢?

爱姑家庭背景不凡,娘家在当地也还是有一些实力的。父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她上面还有6个宠她的强壮哥哥。但爱姑没有考虑去动用这层关系,而是搬出了“三茶六礼”的婚姻习俗这个利器来,相当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去应对夫家休妻的无理要求。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传统的“三茶六礼”是一种婚姻的习俗和礼仪。

“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纳采”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

“问名”是男方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纳征”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

“请期”俗称“提日子”“送日头”等,是男家聘礼后择定结婚日期;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谈婚论嫁的整个过程中,茶的礼仪都是不可或缺的,以茶为媒,都有茶的参与。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人们为什么要以茶为媒?这是因为在农耕社会,人们受制于作物栽培技术的制约,茶树移栽后很难成活。即使成活,也不会生长茂盛,只能以茶粒直播来发展茶树和茶园。此后,人们将茶的这个特性借用到社会生活中来,将茶引入婚姻的约定和礼仪,用其“不移”、“不迁”,来寓意爱情生活,进而形成“三茶六礼”的婚姻习俗。

“三茶六礼”是一种婚姻习俗,相当于基督教徒男女喜结伉俪时,牧师主持见证婚礼的风俗礼仪;也相当于我们当下的热恋男女,到民政大厅办理结婚证,它们起到的都是一种证婚作用,等于受法律保护。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与时俱进,我国城市中“三茶六礼”的习俗已经不可多见,但是否在一些地区存在呢?

去年六月我到台北旅游时,车上是一个姓李的六旬司机,曾经做过导游。他一路上话题不断,三个小时车程都是他在说话,我偶尔插上一两句话。他自述其先辈祖居陕西,与唐皇李氏一族颇有渊源,后迁址福建,明末渡海定居台湾。他爷爷辈以上历史,都是当地名门望族,但从他爷爷起,家道开始衰败。

我看他见多识广,熟悉当地人文风情。我特意向他询问了“三茶六礼”的话题,他说,这个婚姻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主要是恋爱方式由媒妁之言改为自由恋爱,但在岛上一些地方,部分内容也还是有保存的。

传统的婚姻习俗“三茶六礼”消失了吗?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的启蒙,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妇女权益受到尊重。女性在婚姻上有了更大主动性,据媒体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当今离婚案例中,由女性提出解除婚约关系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参看:鲁迅《彷徨、离婚》,《茶经》、《百度词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