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內文化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提起布魯塞爾,人們會想起這個城市是歐洲聯盟(歐盟,EU)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總部駐地,素有歐洲的首都之稱。而這個城市所屬的國家比利時,更似乎是歐洲大地上人畜無害的和諧文化國家。然而,看似平靜的比利時,內部卻擁有著差異化巨大的文化與民族矛盾,雖然僅僅是一個地緣小國,但比利時的國內矛盾卻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

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內文化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圖/美麗的布魯塞爾

01.南部尼德蘭的徘徊

公元16世紀初,包括今天盧森堡、荷蘭與比利時在內的尼德蘭地區成為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由於當時的菲利普二世在整個尼德蘭地區橫徵暴斂,實行宗教壓迫,從而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尼德蘭革命(1566-1579年)。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中,南北方的人民本是同心合力共抗西班牙軍隊,並於1576年10月,在根特城召開全尼德蘭的三級會議,簽訂了《根特協定》,確定了尼德蘭的同一屬性。

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內文化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圖/尼德蘭各省

然而,尼德蘭的南部(比利時與盧森堡地區)本身的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卻與北方的荷蘭等省份不同。首先,尼德蘭南方作為當時歐洲的貿易重心與金融中心,在銀行業等金融體系方面對西班牙土地貴族手中的金銀貨幣具有依賴性。另外,由於布魯塞爾曾經是西班牙總督府所在地,且距離法國較近,因而存在較強大的天主教力量。

因此,1579年,南方的封建貴族組成阿拉斯聯盟,承認腓力二世為國君,企圖聯合西班牙軍向北方進攻。這一情況最終導致南北雙方分道揚鑣。

02.法國與波蘭的雙重影響

18世紀末,高舉革命大旗的法國人在弗勒呂斯戰役中擊敗了當時統治比利時的哈布斯堡家族,利用自己臨近的地緣優勢掌控了整個比利時。

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之後,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歸入荷蘭王國從而削弱法國在大西洋沿岸的影響力。然而,法蘭西人在1830年發動的七月革命又激勵了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人推翻加爾文教荷蘭人的統治,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國家。

於是,一來二去之下,比利時這個夾在荷蘭與法國之間的效果沾染了太多來自南北雙方的文化與歷史基因。

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內文化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圖/比利時古地圖

03.一國兩文

時至今日,比利時官方語言為荷蘭語、法語和德語。比利時北部佛拉芒地區主要講荷蘭語,南部瓦隆地區主要講法語,東部列日省的東部地區有講德語,但是數量極少。

不同語言背後則是兩個不同族群的南北對峙,北方的佛拉芒人雖然大部分信仰天主教,但是與北方的荷蘭人同宗同源,有著更加親密的聯繫,並認為自己處在南部法語區人口的統治之下,經常有獨立的聲音出現,而南方的瓦隆人實際上是法蘭西人的一隻北方的民系,剛開始還使用類似法語的方言,後來逐漸被標準法語所取代。

歐洲紅魔比利時:國內文化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今天的比利時依然在政治上尋求著雙方的儘量平衡,比如比利時參議院議長德貝圖娜(Sabine de Bethune,女)屬於荷語基民黨,而眾議院議長安德烈·弗拉奧(André Flahaut)則屬於法語社會黨。民族平等對於比利時而言將是一個長久的問題。


參考文獻:1.世界全史百卷本

2.舊制度與大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