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將軍都要比普通士兵更能打嗎?

楊鈺釵


武將出身的將軍,肯定要比一般士兵能打。

至於軍事文官和將N代紈絝將軍,那就不一定了。

將軍,一般有以下幾種辦法產生:

1,老老實實砍人,用敵人首級,先登斬將戰功和繳獲戰利品一步步立功受獎,加官進爵,只要是不是遇到滿桂那種只要賞銀不要官位的死腦筋。這一條路上來將軍,不用想,武力肯定遠超一般士兵;

2,勳貴家族,武將家傳,基於家庭教育,只要不是特別混蛋的,一般都有一些能打的遺風,虐一般士兵,想來不在話下;

3,臨時任命的軍事文官,比如仁宗朝的范仲淹,嘉靖朝的譚綸,這類文人,論能打,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大頭兵。


梵天一頁書


這個,還真的不一定,尤其是在宋以前,文官和武官沒有徹底分流以前,就更是如此。

在很多人心裡,好像是將軍都必須是從大頭兵幹起,一步步從死人堆裡刨出來,才能做個大將。這固然是不少名將的晉升之路,比如關羽、岳飛這二位老爺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但是,很多時候,卻並不一定是這樣。

比如現在隨著網文的流行而名氣暴增的陳慶之,帶著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弱書生,老領導蕭衍就說他“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意思就是,自己真沒看出他是個能打仗的,但是這傢伙還他娘真是個人才!

陳慶之,只不過是歷代書生領兵的一個代表而已。實際上,在古代,文臣和武將之間界限是沒有那麼清晰的。就比如諸葛亮,他的實際職務是丞相兼益州牧,怎麼看都是文官;但是每次北伐他都親臨前線,又儼然是蜀漢的三軍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

先秦時期,戰爭是國家自上而下發動領主所進行的一項活動,因此大大小小的領主們不管是喜歡文還是武,該你上戰場就得上。秦漢時期,雖然沒有了各種領主,但是文武不分依然是一大特色。比如周勃父子,既是漢初的名將,又擔任過丞相。

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極度混亂,要求官員必須能文能武,不行也得行,因此這一階段文武全才更是數不勝數。這一風氣也帶入了唐朝,盛唐時期,甚至有不成文的規矩——沒擔任過邊帥的不能拜相,可見當時國家對文武全方面發展的重視。

即使宋以後重文抑武,武人的地位壓低,武將也不能再進入朝堂,但是文臣領兵卻依然非常普遍。比如范仲淹、韓琦,就是著名的邊帥;明朝的三位儒帥——于謙、曾銑和袁崇煥,未必武藝能有多高,卻都留下了不朽的戰功。

因此,對於高級將領來說,武藝真不是什麼必需品,因為他們有更多、更復雜的東西去完成。



青言論史


如果一位將軍打不過一名士兵,那麼這士兵將很快成為將軍:薛仁貴為證。


梅山冬子


這個是一定的,古代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力和士氣幾乎成正比,而士氣和將軍的實力其實也是成正比的,畢竟你要是打不過普通士兵你也沒法服眾你們說對吧。


完顏打陽


不一定。將領或者會治軍,或者會用兵,有勇有謀,但單兵做戰能力不一定強。如諸葛亮,范仲淹,狄青,李泌,韓琦,魯肅,韓信等。


孟享易理


當然不是。將軍就像是站在足球場上的教練,可能當年挺能打,但能打不再是將軍首要的技能。排兵佈陣,判斷局勢更重要。


從古知兵非好戰


當然!你看一下電視劇三國演義或者新三國就知道了,裡面隨便一個將軍殺一個普通士兵跟踩死一隻螞蟻一樣!!!


一刻星辰


主要看將軍的佈陣以及帶頭衝殺


逍遙客13108


不一定,沒人規定將軍都特別能打,古語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