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右上角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挖掘冷門佳作、重讀經典好片、吐槽超級爛片。人生路上有電影,不孤單。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我環顧四周,所有人都有陰影可以躲,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臺灣影視劇近年發展頗好。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聚焦人性社會和犯罪,拿下9.5分高分。熱播劇《想見你》刷新了偶像劇的上限,將懸疑和愛情融合,好評無數。還有《一把青》、《浴女養成記》等高規格影片,力證了臺灣影視劇已走出灰色低谷期,迎來嶄新的黃金期。

這些離不開臺灣影視人背後的努力。2014年,王小棣、蔡明亮、許傑輝、陳玉勳、瞿友寧等臺灣名導發起了"Q Place"戲劇表演教室,為臺灣的影劇產業培養新血。近年來,他們培養了一大批年輕導演、演員和編劇,為臺灣影視劇帶來了一場溫柔的革命。


今天介紹的這部影片《陽光普照》,也是一部地道的臺灣電影,由導演鍾孟宏創作。作為去年金馬獎大贏家,這部片一連拿下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情長片等5個大獎。影片講述了一個家庭因小兒子入獄而分崩離析,承載著全家希望的大兒子又自殺,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的故事。

今天我會從陽光與陰影這對隱喻的意義、光影鏡頭的調度、配樂與人物性格三個角度,解讀我對本片的一些看法。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1、 本片最大的隱喻:陽光與陰影的一元二面

看電影前我就在想,導演為什麼要起名《陽光普照》。看完後似乎明白了。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穿透陽光所留下的陰影。這二者的二元互立關係,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陽光就等於陰影。就像道家文化中的陰陽,一元兩面,相剋相生。影片中的人物在陽光與陰影間兜轉,在撕裂般的成長中完成了角色轉換,達成了對彼此、對自己的和解。


1、家人間的愛明明該像太陽,卻倒影在心上徒剩陰影

當面對一部作品時,我們總會絞盡腦汁去思考它的社會意義,試圖找到其中形而上的價值。實際上,藝術吸引人的往往不是這些形而上的價值,而是與我們自身經歷所引起的共鳴。


正如這部電影,我想它最想表達的只是"愛",是家人間的愛。東亞文化圈,對"家"這個概念是極為尊崇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的多部作品、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莫不是圍繞"家"展開。(有趣的一點是,本片海報和《如父如子》相似度之高,印證了導演毫不避諱地向是枝裕和致敬)相較於歐美文化崇尚個人主義、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東亞文化下的家庭常會被詬病"沒有人際邊界"。家庭束縛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卻又給予無盡的牽掛,真是古怪又迷人。

電影中有多處導演的小心機能證明。比如少年犯每人推的車上都有一字,忠孝仁義,唯有弟弟阿和是"愛"。再比如臥室門口掛的"Love"廣告牌。這種巧合不得不說是導演故意而為之。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這個家庭成員彼此是有愛的,但就是做不到好好溝通、袒露內心想法,因此愛會被烏雲遮擋徒剩下陰影。母親收留了阿和懷孕的小女友,但她並沒直接問阿和,而是多次試探。"你有沒有瞞著我做什麼壞事?"阿和卻搪塞不說,直到最後在哥哥說漏嘴中爆發。從這個例子能看出,母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很成問題,母親選擇試探、希望對方主動溝通,而不是將女生已在家生下孩子這麼重要的事告訴兒子。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2、哥哥阿豪:生活在陽光之下,卻渴求陰影藏身

阿豪的自殺是本片最大的謎團。在我看來,有3個原因使得他走上絕路。

一是對自我的過高要求。從他復讀只因沒有錄取上第一志願醫學院就能看出,阿豪對自我要求很高,內心是個完美主義。正像他說的,他只希望找一片陰影藏身,可發現他的世界只能永遠陽光普照。

二是不懂排解壓力,壓力在心口難開。本片他釋放的唯一求救信號,就是對郭曉貞說的司馬光的故事。故事中砸破缸卻發現自己躲在缸裡的司馬光,其實正是他對自己的隱喻。

三是他可能患有抑鬱症,我也更願意相信這點。

抑鬱症是感覺的喪失,包括愉悅、開心、憤怒等。常人會感受到的愉悅的情感,抑鬱症患者是無法感受到的,不是不願意,是不能夠。他們的生理和大腦出了問題,缺乏多巴胺和腎上腺激素,無法感受到"快樂"、"開心"這種感情。而他在電影中很少露出快樂、憤怒這些電影人物的常有情緒,大多數時候都是面無表情,原因可能源於此。

比如在動物園,當郭曉貞握住他的手,女生緊張卻抿嘴偷笑,而他轉過頭,臉上只有木然,還有一絲疑惑,這絕不是青春期男孩和心儀女孩約會該有的表情。兩人一笑一木,形成了鮮明對比。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2、 巧用天氣營造氣氛,長短鏡頭調度自如,拍出臺北的生機美

導演鍾孟宏兼任本片攝影,也是金馬獎《大佛普拉斯》的攝影。

導演兼任攝影的優勢,是對畫面美感的極致追求,呈現給觀眾絕佳的視覺享受。我比較喜歡本片2個點,一是鏡頭調度,二是巧用天氣營造氣氛。

1、用長鏡頭營造氣氛,短鏡頭表現人物心理活動

印象最深刻的是阿豪自殺前那3個鏡頭,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卻表現了阿豪自殺前的絕望。第一個固定機位,拍他沉默地洗澡、刷牙,用手抹去鏡子上的霧氣。一箇中鏡頭推近到短鏡頭,面部背光看不到表情,給到他穿好衣服、疊好褲子的樣子,看上去似乎一切如常。下一個鏡頭就切換到牆壁上,映出他的身影,越走越遠、越來越小。導演沒有直接拍他怎樣走上天台,怎樣從上面跳下來,而是用影子的變化表示"人物"已離去。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緊接著一個鏡頭,是從樓頂俯拍地下,救護車緩緩移動,像只白色的蟲子。鏡頭緩緩旋轉,有點暈眩。導演彷彿故意讓觀眾置身角色所處境地,感受他站在樓頂下望看到的視角,也更會為這份義無反顧的決絕而震撼。拍圍觀者的鏡頭也很有深意。一個鏡頭掃過,許多個靠在欄杆上圍觀的人,像一群黑衣鬼,沒有五官和表情,沒有姓名和身份,就像魯迅先生筆下冷漠的看客。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2、利用天氣暗示故事走向

導演很善於用天氣營造氣氛、暗示故事走向。在駕校噴糞事件之後,出現了一個十幾秒的鏡頭,寓意深遠。原本在天空的大太陽,漸漸被漂浮的烏雲遮住,一時間天灰地暗、陰冷肅殺。接著,就發生了哥哥跳樓的悲劇。整個家庭從充滿生機地對抗接二連三的困難,就像一夜被抽光了精氣神,父母一夜白頭。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據透露,拍戲時鐘導對天氣要求很嚴苛。哪些場景必須要大晴天,哪些戲必須要陰雨天,因此拍戲時間很緊張。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片頭的雨中砍人戲。這場戲並不是人工雨,而是在臺風天臨時拍攝,因此那場戲來得特別狼狽,也特別真實。

阿和從黑幫手上死裡逃生在高速上狂奔那場戲,

導演用的無人機俯拍拉遠,先是阿和狂奔的身影,漸漸變小漸漸看不見,出現了橫跨在海灣上的公路,車來車往,陽光充沛,綠洲盎然。這一幕充分表現了阿和死裡逃生後內心的雀躍,預示著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在山頂那場戲,父親有長達8分鐘的獨白,而飾演母親的演員只能利用陽光、風和對手的話,來完成這場沒有臺詞卻內心戲十足的戲。這一幕戲也十分精彩,不愧是影帝影后的水平。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3、 金曲林生祥配樂為電影增色:音樂無言,卻勝萬語

林生祥是我很喜歡的臺灣音樂人。在為《大佛普拉斯》配樂《有無》出圈後,為大眾所知。但其實,他早就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馬獎。林生祥從畢業後,就致力於復興客家音樂、家鄉美濃的環保和反水庫運動。他總是彈奏著月琴,唱著你也許聽不懂的客家話,但卻可以唱進你的內心,引出你的淡淡鄉愁。

有人評價他:"對土地的情感像火焰,對客家音樂的邊緣化趨勢,清醒如冰涼海水。"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林生祥的配樂為本片增色不少,從音樂角度講完了電影沒講完的部分。在本片中,林為主要人物都做了代表性的曲子。

《遠行》是寫給阿豪的。這首歌並不煽情,反而帶著青春的希望。少年充滿激情和鬥志,為了夢想,踏上追夢之路。可電影中的阿豪,卻並沒走出去,而是永遠停留在了最好的年紀。

在本片中,林第一次使用合成器做音樂,自曝花了許多功夫、印象太深刻。但效果還是驚豔。菜頭阿和車上那場戲《你車上有菸灰缸嗎》,音樂一響起,陰冷肅殺的氣氛瞬間點燃了我的雞皮疙瘩。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我最喜歡這首《他坐在哪裡》。作為本片唯一反派"菜頭"的代表曲,這首歌卻出奇得溫和純淨。主調為月琴彈奏,高潮加了合成器增進感情。曲子響起在本片最血腥的場景,有種奇妙的荒誕感。彷彿眼前殘忍的剁手場面,只是一個夢。也彷彿映襯著菜頭內心有塊純淨之處,留給兄弟阿和奶奶,他並非不可救藥,他其實不該去死。

林生祥先生曾說:

"縣道184的曲是我在1998年寫的, 2001年放進菊花夜行軍專輯,沒有想到二十年後換了一個面貌,變成電影配樂,砍人、奔跑的畫面好像也融進這首曲子裡頭,長出另外的生命。"

音樂真是奇妙的東西,能穿越時間,穿透人心。看似無言,卻訴說萬語。


寫在最後:

動畫中,司馬光一半臉暴露在陽光下,一半臉藏在陰影中。電影中,阿豪從陽光下跳到了黑夜裡,阿和從陰影處走入了陽光下。陽光與陰影本就為一體,就看你怎麼去看待。

如果你看到了陰影,那恭喜你,代表你背後一直有太陽。最後以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話結尾:"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年度最佳,豆瓣8.4橫掃金馬獎,臺灣電影這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